正文区

问:什么是“dveṣa嗔恚”?答:排斥就是嗔恚。

嗔恚在梵语是“dveṣa”,巴利语是“paṭigha”。

不伤自他、不违反法律,有价值就做。达不到价值之后而起“排斥之想”,叫“dveṣa嗔恚”。

观点、取态、立场、诉求,叫“意向”,全属中性,但对意向之后产生“反感、埋怨、愤怒”等等,就是佛法所指之“嗔”。

换言之,要戒的是“对际遇之排斥感”,并非离开际遇、否定际遇、排斥际遇。

对逆意之际遇产生“排斥感受”,也必须“设戒调整”,针对的是心。

~轻心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戒除对享受的贪,戒除对难受的嗔,并不是否定享受及难受。

觉得怎么样?这就是清晰表达佛法,不必胡扯。[捂嘴]

美莉娅姆

感谢善知识布施[拜托] 了解了戒的含义和目的,就会明白戒其实遍布生活,并不是只要禁止几个领域的行为就万事大吉了,戒的含义不是禁止否定。时刻觉察自心,每有沉沦贪恋或是排斥埋怨之想,都要及时起戒调整的。

林零

孩子高中,因她成绩产生一系列嗔心的母亲,戒嗔,怎么做?

美莉娅姆回复林零

首先问自己,成绩怎样算好呢?分数高是不是就是好?如果分数低是不是就是不好?如果分数高但是排名靠后是不是成绩好?如果分数低但是排名靠前呢?

可以看出成绩怎样算好只是个人观念赋予。执着自己的观念,要它一定符合内心预设就好容易排斥。一件事是由众多因素促成,个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个人不能主宰事情发展,如果一心要求事情必须按自己的心意发展,一旦不符心意,就会感到排斥反感埋怨。

成绩不好起嗔心,说明内心潜藏着对方成绩一定要好的执念。无可否认,我们都希望成绩好,但是导致成绩不好的原因很多,并不是个人可以左右,比如她考了分数很高,但是排名仍然靠后,被认为成绩不够好,这并不是她个人可以决定的,别人的分数起了很大影响。

成绩不好是个结果,事情已经出现,首先要放下执念,不要排斥它,接受这件事。然后找寻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作出适当的调整,而不是执着自己的感觉,对此耿耿于怀啦。否则一味埋怨排斥,不仅自己心里烦躁还给对方传递负面情绪,大家都不愉快。

林零回复美莉娅姆

谢谢有缘人的关心。我要好好揣摩揣摩。

清珠回复林零

如果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或许对孩子成绩的执就会有所抉择,接受孩子,多鼓励孩子。我有一个朋友,女儿生病了以后,才觉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微笑]

林零回复清珠

良言。接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