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得知有一些网友对“礼拜”这两个字产生抗拒,因为疑惑。
其实五体投地法,又名“头面顶礼接足法”,源于古印度流传到现在,最后的连结会写得清清楚楚,礼拜的是对“自心的觉性”,好似这个动作做出来是唤醒。(按:称颂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是透过梵音唤醒自心的观自在,这属于称颂法门japa)
不论古今中外也存在一共识观念,头是最尊贵、却是最卑微,故此古代任何鞠躬、屈膝以表示一种尊重。(按:例如,到泰国旅游,千万不要轻易接触泰国人的头,这是极不尊重的表现)
“合十”于胸前,是表达将犹如野马的攀缘心修摄。
由于礼拜是代表着对“我、我的、我认为的”彻底放下,根据五蕴皆空的实相来说,“我”是不存在的,“我”只是由滞留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后,所以产生一系列感受因而产生对“我的坚持”。
既然如此,大智大慧的觉者,为使人类破除对“我的执着~(我相、我见)”,第一步做的就是要那份“男儿膝下有黄金”的感觉粉碎,故此,以最尊贵的头礼拜最卑微的脚,对佛陀行“头面顶礼接足礼”
有人认为眼前的雕塑并不是佛陀真身,所以不愿意顶礼,这可不可以?没有“可以、不可以”,因为根据以上原理来说,礼拜只是逐渐使众生放下执着之手段。
其次,试问一个对觉者的尊敬,产生自自然然的跪下、合十,也是2000多年的流传礼仪,沿用至今。
这种行为就相等于早上的人称呼别人“早晨、早安、你好”,甚至中国人农历新年会说声“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当然对方是否发自真心、有礼貌不在于仪式,但是这是人间,诚心想学佛,却不愿意作出任何礼敬仪式,这就显得落笔打三更,无私显见私了。(按:既然说内心不执着,为何如此抗拒顶礼)
举例,于母亲节、父亲节,为什么会有这些节日,就是一份“孝心”,没有人的是必须要庆祝什么,这个节日只是纪念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父亲出来赚钱养育的伟大之恩情。
农历四月初八是悉达多出生的日子、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悉达多成道的日子,从这天起就成为释迦牟尼佛,称之为“释尊成道日”,读者也可以视而不见,如同当没有事发生过。
有人认为谁可完全百分百确定这两个日子,对,很难考证这两个日子,正等于我们得到的佛经如何考证百分百真?
但是如果一个有求觉之心的人,《佛经》仍然不失为一个最重要的零碎片段线索。
最后一句说话,有心觉求的人确实不必拘泥任何形式主义,但不代表可以完全漠视这些礼仪。
有一件事必须提醒,牵涉一些功法,是经过代代相传的传承,我们的祖师全都是经过一个隆重的仪式得到法门,必定牵涉礼拜,当然信徒仍然可以当没有事发生过。
但这种仪式非常庄重,跟是古时继成皇位加冕之仪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乎世运会开幕都有开幕典礼,中国国歌播放的时候都有权不站立,只不过可能涉及藐视国家。
古时印度皇朝将皇权交付下一代君主时,就会行一个“灌顶仪式”,象征“权力转移”,跟“佛法灌顶”意义相似,必然跪下。
佛法上交付的不是权力,而是交付修行之“般若及三密”之修持诀窍,而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亦即“中道”。由此可见,学习佛法上的道理都可旁听便是,
但牵涉功法的传递,确实象征式也要向着天空礼拜,以表心迹。
如果连这一个动作也吝啬不愿意,说到底,阁下这份坚持岂不是就是已落入偏激端。连对觉者也不赋予尊敬行礼,又怎样称得是一个礼敬?
《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第一愿“礼敬诸佛”,这个礼敬包括身体及思想,正等于内心如何无人知,说一声“你好”就知道是善意,断不会说“他妈的”吧?这是表达之内涵。
好了,说到这里,相信今次已经交代清楚为何佛教中会出现一些合十及礼拜的情况,千万不要断章取义,把这种仪式定义为迷信,共勉之。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梵音名号、密咒牵涉历代祖师的法流讯息,必须具有百分百的诚意,一个行礼是基本的,如果有人仍然坚持就是不愿意行一个礼,当然可以。(按:凡牵涉声音的方式,佛门称之为japa,亦即称颂法门,是有基本禮儀的)
反问一句,为什么如此抗拒一个阁下值得相信的法门?说到底就是自我,觉得自己尊贵,冇可能要向天空下拜,如此一来你还可以学什么?值得深思。
如果说只要得到法门就得了。我是不会作出任何形式上的尊敬,请问这种的所谓尊敬何在?如果刻意抵触历代祖师的庄重仪式,连一个礼拜也反感,这样跟“盗”有何分别?根本就是迫对方交出法门,多谢都要说一句啦!醒下啦!
唯今之计,既然不想作出任何行礼,那就每一次念诵前说:“感恩某某佛菩萨赐予我这个法门修行机会,弟子现在正式修法”。这一句请你读出来啦,如果你的心这句都不愿意,不要再接触佛法啦,你冇资格!
莲子清如水
明白佛法内涵,苦乐由心造,就会对佛法产生由衷的尊敬和信任,就会发自内心去礼拜以表达尊敬之情,不会抗拒。如果不明白,即使拜佛像画像,也只是为了求福或者从众心理,别人拜我也拜,这样就没太大意义了。
Handsome轻心
又有读者说,如何肯定古代是以礼拜方式面对,谁可肯定佛经的记载就是真?
这个答案就更简单,佛经虽然未必完全百分百没有翻译错,但是这是唯一能够得到线索的途径,叫“法宝”,如果阁下连经文都可以完全推翻,如此一来,这个学佛究竟还可以怎样切入?
笔者之所以长篇大论为阁下解释,是因为知道阁下坚持拒绝行礼,既然如此,我一定要作出有系统的解释,此刻已经不是用什么行礼,而是我想局限问一问自己的心,问心有愧吗?
竟然需要一个善心人去提出建议你必须尊敬佛陀,你竟然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善心人?你有何感觉?
Handsome轻心回复莲子清如水
如法,good!????????
雨伞
有个词叫“身体语言”,我们身体的某些动作可以反应心里是在想什么。
比如我们喜欢一个人会忍不住与他走近一点,怜悯一个人会想拥抱他,这是自然而然从内心反映出的动作。
同样的,我们见到一位无上觉悟者,内心也会不自觉的升起尊敬的心,身体会不自觉的反映出动作,这是很正常的。
Handsome轻心
namo南无,意思是“礼敬、归命、依靠”,第一组音调已经清清楚楚,例如平时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南无阿弥陀佛”,好清楚吧,难道这两个字你都不愿意?
跪不跪,佛菩萨是不会在乎的,但是那份恭敬心是需要一个学生生起,不要把自己的双腿看得如此矜贵。
轻心双腿,都不知贵跪多少老师?这的是代表我卑微,而是代表学习“舍我”,谁需要你对着佛菩萨下拜?你不是法律啊!经文经常见到的。
这篇文章我已经尽力解释,希望为阁下释怀。
Handsome轻心回复雨伞
你好雨伞,或者可以说,某些人确实对礼拜产生抗拒,但是那份尊重的心可能对方是存在的,既然如此就不需要礼拜,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带出那个礼拜的内涵。
不过题外话,坚持不礼拜,只说内心很尊重,确实不明所以….
Handsome轻心
你问我应该怎样礼拜?我晕喇!
鞠躬懂得吗?
如果鞠躬都不愿意,一个微笑点头啦!
但是我见你学佛学到这样,何必呢?
尊重佛法才会做出这个动作,我未见一个人会如此骄傲,你真的是第一个。
完全
感谢大哥为我们解释“礼拜、合十”的真正内涵。[拜托][拜托][拜托]
"拜佛" 的内涵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傲慢。我们礼拜佛菩萨,其目的是消除心中的傲慢,学习佛菩萨的“无我”精神,去掉事事以自己为中心的“我执”。
“合十”的内涵不是双手作秀,而是收摄心灵。将不断向外攀缘、驰骋的心给收摄回来,进而向心内做功夫,去认识自己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自性 。
当我们礼拜合十的时候,其实不是要如偶像崇拜那样,顶礼佛菩萨“这尊躯体、这个人。” 而是顶礼“觉”。发自内心的对“觉的智慧”升起一分恭敬,进而不断将觉悟的道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我们学佛不应该是形式主义,停留在表面功夫,一定要明白其深刻的内涵。同样的道理:
"念佛" 不是振振有词而是忆念觉智。
"禅定" 不是长坐不起而是心无挂碍。
"清静" 不是摒弃欲望而是心地无私。
"布施" 不是花钱买功而是舍弃贪欲。
"信佛" 不是求佛保佑而是践行觉道。
Handsome轻心
如果最后你连“鞠躬、点头”都不愿意,以阁下又觉得自己确实尊敬佛陀,你就不需要再何动作、说话都不要说出来,内心只需要出现两个字“thank you”,这样就得了,我就是想你产生一种恭敬及感恩的心,明白未?
任我行
每次想起古时候的高僧大德为了弘扬佛法,从中国走路到印度,又将经书带回来,途中还要穿越沙漠。还有僧人为了能将经书传到中国,不惜割开自己的手臂,把经书藏在手臂里再缝起来。逃过海关检查,我就觉得很感动。一个顶礼跪拜表示内心的尊重都不愿意去做?
美莉娅姆
礼拜是一个动作,是个手段,通过这个动作去表达我们放下执着,表达对觉悟五体投地,唤起我们内心的觉性。要搞清楚佛菩萨并不需要我们的礼拜,动作只是呈现,无人要求一定要怎样做,重点是内心怎样,是否执着。
其实我们会通过跪拜这样的动作去表达对所尊重的人的感恩和礼敬之情,都是种人之常情,就像我们对父母对老师会尊敬感恩一样。比如,最近有个高考的学生,从考场出来,第一时间就对母亲跪下,感谢母亲这些年的教导养育,我想如果不是心中真正由衷的尊重感恩,是万分做不出来这样的动作。
我们学佛,学习觉悟,觉悟者就像我们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口说尊重,心里却对礼敬老师的动作深感排斥,却说自己诚意满满,万分尊敬,这样岂不是前后矛盾吗?没有人逼你一定要跪下,重点是你的心是否执着于一定不能怎样呢?学习觉悟就是要放下执心,不落两边,内心排斥礼拜,这不是已经是一种执着了吗?
Handsome轻心 回复完全
等待我出關!
Handsome轻心回复任我行
如法。
Handsome轻心回复美莉娅姆
你說得太好。
Handsome轻心回复任我行
慎终追远、睹物思人,佛陀年代赤脚到处随缘结集说法,通常会燃点香,目的是驱除蚊虫。
佛陀死了之后,其弟子为了尊重那份精神,设置了佛陀的肖像燃点香,代表其精神永在。
当然后世人亦可以视若无睹,如果简单行礼都不愿意,其实我也找不到任何方式可以表达这份诚意。
永远觉得自己双脚很高尚,谁知道礼佛的时候,如来正在放光加持,所以有些人确实很愚蠢。
《地藏经》说得清清楚楚,只要一次瞻仰菩萨及礼拜,就可以往返天界100次,当然这些说话站在一个不学佛的人身上是不可信的。
誉睿
合十,微笑,叩拜,鞠躬等等这是人类表达尊敬、感恩的一种方式。当然如果想表达内心感受确实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但最起码随俗,表达出来的方式要对方能够认可。
如果对于想感恩的人,连任何想表达出来的行为都没有,或者用对方不认可的方式,那岂不是一厢情愿,没有诚意?
学佛,首先就是要布施和感恩,放下自我,保持一颗谦卑和诚意的心。
般若Prajna
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为什么要把礼敬诸佛置于第一愿,那是因为这是我们觉悟路上的根本。为何这么说?那是因为,佛者,觉也,所谓礼敬诸佛,其实是告诉我们时刻要有尊崇觉悟的心,只有时刻不忘觉悟,打从心底去尊崇觉悟,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去学习和践行让我们能够觉悟的方法,即佛法,这样我们才有了觉悟的可能。
再者,佛陀,就是已经觉悟的人。他是我们修行路上的老师,更是榜样。去尊敬榜样,提醒自己要向榜样学习,就会产生一种榜样的力量去鞭策自己。例如,每当我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时,我就会去想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心,去想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心,那一瞬间,我会对自己汗颜,立刻调整自己的心。
最后,礼拜其实是放低、放下自己的一种方式,去让自己破除对自我的执着。礼拜为什么要低头,其实不是一种行为,而内心的放低、放下。我们运用观念,但不滞留于观念,用完之后即刻放下、放低,这才是礼拜真正的意义。
佛法,从不在于行为、形式。若只从行为、形式上去窥测佛法,那么永远都是在门外徘徊。
Handsome轻心
佛经记载礼拜可産生功德,既然都不相信了,就不要跟随。
称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是《普门品》所介绍,《普门品》亦清楚说出:“是故应顶礼”。
此刻信徒选择“称诵而不顶礼”,明显选择个人喜恶,产生分别心,偏离“中道”。
“释迦牟尼佛”向“无尽意菩萨”建议,应当向观世音菩萨顶礼,既然信徒不喜欢,那就按自己喜欢便是,依从释迦牟尼佛的建议便是。
Handsome轻心
观音菩萨在我的修行旅途中是一个真实不虚的再生父母,菩萨大慈大悲救了我很多次命。
任何时候我都会愿意向这位菩萨五体投地,每一次我说出菩萨救我的故事,我都会流泪哭出来,尤其是这个普门品里面的偈。[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
Handsome轻心回复誉睿
但是世上有一种人,只希望菩萨去帮自己,不会愿意向菩萨行一个礼,这就是不懂感恩的表现,斯文这种人上天会帮协助吗?
他认为行礼是属于屈就了自己,他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态度去对待,行礼就免了,这些智商低到无可再低。
Handsome轻心
自己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一心想帮她,叫她忏悔向菩萨跪低,竟然不愿意,因果成熟,自然知味道。
莲子清如水回复Handsome轻心
[拜托][拜托][拜托]观音菩萨闻声救苦,五体投地礼敬观音菩萨
似是故人来
真心求觉醒的人,不会连一个“礼拜”的动作都不愿意做,否则就是严重的“我执”,滞留于个人观点,认为非如此不可。真诚礼拜的时候,内心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出一种尊重恭敬的感觉,这种谦卑的心才容易接近“中道”。
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像路上遇到老师讲一声老师好那样表示尊敬,就算你不打招呼老师(佛陀)也不会怪你,关键是掌握到老师(佛陀)所传授的道理并且利用才是对老师最大的尊敬。
杨柳岸晓风残月
可是作者其他文章写到很多雕像有古怪有附体,那我们这些无法辨别的人是否需要行礼呢
Handsome轻心回复杨柳岸晓风残月
行礼是内心观想出来已经可以,重点是恭敬、感恩、舍离我见,由于怀着这份真心,自然产生功德。
功德并不是因为拜眼前的相,而是因为恭敬、感恩、舍离我见,所以产生功德,
杨柳岸晓风残月回复Handsome轻心
如何观想呢?单纯靠想象着自己对着菩萨跪拜?或者对着自己所想象的菩萨跪拜?
静若水
大智慧的觉者,并不需要我们的礼拜,无论拜不拜,觉者依然是觉者。是欲求觉的学生需要去礼拜觉者。原因如下:
1.通过礼拜的动作,表达对传授给我们智慧的觉者的尊敬与感恩。
2.通过礼拜的动作,练习舍去对“我”的执着。舍去傲慢与贪婪、愚痴。一切苦恼,皆因有“我”。通过礼拜的动作,提醒自己舍离“我执”,正是在修行。
3.表面上是在礼拜觉者,其实是借此礼拜“内心的觉性”。提醒自己时刻不忘反观自心,舍离对一切观念、立场的坚持。修行是修心,求佛是求觉。
修行,就是要以“中道”面对人生。若刻意抗拒排斥某事,代表已经偏离“中道”,落入二元相对。代表“没有舍离”对自己观念的坚持与粘附。
若说内心确实尊重,就是不愿意做出行为来。代表言行不一,心口不一,这一点确实无法理解。内心是行为的主宰,行为反映一个人的内心。行为也是“相”,相由心生嘛。内心明明是那样想,行为上却拒绝表达,内心与行为痉挛,其实还是太过自我,偏离“中道”。
Handsome轻心回复静若水
这样思维就是学佛人啦!good!
东靖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是故应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感恩观世音菩萨
东靖
恭敬在于心,法由心所生,见法即见心。一个人如果对老师连个真诚礼敬都不愿意,何来无我利他扶持不求回报的布施心。若如此,那他修的可能不是破执离欲,而是修欲去了。
砧板猪
学佛就是学“觉”。佛菩萨是已经觉悟的人,他们像老师一样告诉我们如何修行才能走向觉悟,让我们少走弯路,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礼敬吗?嘴上说着感恩,内心却排斥各种礼敬佛菩萨的方式,已代表心有滞留,背离中道,与觉悟背道而驰。
达林
拜的不是外在的佛菩萨而是自心的觉性;跪不是肉体做个姿势而是跪伏自我的唯我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