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不断说出怎样精彩,其实“讲者”正正只在描述“讲者内心”投影出来的风光,如果“听众”把“讲者内心的投影”听得津津有味,并界定为真实,这无疑是迷信。
讲者说出自己脑海的世界,并界定其“感官体验~六根”为真相,然后到处向别人描述,听者却无法证实,这情况叫“神棍”。
听者研究别人脑海的世界,并界定其“感官体验~六根”为真相,听者却无法证实,然后接受讲者描述继而崇拜,这情况叫“神经病”。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与其把自己内心的“感官体验~六根”硬套在别人的“感官体验~六根”,倒不如认真思索为何内心存在这样的“所想”?
包括轻心写这段文章,只是用轻心的观念写出来,这是作者内心对当下课题的描述,并没有真假。
如果把这段文章视为“金科玉律”或“拒诸门外”,这就是“执着”。这文章只是一些观念上的分享,世上任何文字及语言也不会是真相。
(按:世上所谓的真相只是表面层次的认可,这叫“妄相”,并非真相,真相是超越二元的)
包括佛经也不是真相,佛经的文字只是由“翻译者所能理解的东西”,不是观念又是什么呢?
世上所言、所行、所想,无一不是观念,必须舍离观念的坚持。
探讨一个无法验证的体验,只在浪费时间,人类的苦恼在生活,应当从生活中切入对治,不要站于“别人内心体验”来探讨,对治烦恼不是研究风土民情,除非是为了娱乐。
任何体验如果无法连结于烦恼中来对治,于事又有何效益?
要设法明白自己的内心、对治烦恼为首要,停止讨论不理解的事情,方为上策。
人人也有不同观念,但观念只是内心的投影,观念永不会是真相,为了生活所以运用观念,但要舍离对观念的坚持,否则这是执着,执着就会苦恼。
人类的内心纠结来自于矛盾,矛盾因执着观念而来,执着观念就会缔造不同的因果,轮回就由此而来。
以上所说就是以现代语来对“离相”的其中分享。
~轻心 15/9/2021
弦外之音是说“客户有权利作出要求”,这是做生意营商之道。
不能逆地而处,不能了解客户观点,生意可以做得多大呢?
相,指人类经历体验时产生的观点,简单说就是“人生际遇”。
换言之,人从呱呱落地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体验就是“相”,相就是观点,这是同一件事。
A B两人同时看见一个西瓜,但A B两人把西瓜吃下时所产生的体验并非一样,尽管两人也认为“西瓜好吃”,但各自认为西瓜的好吃究竟是来自什么感受,这是语言及文字也无从稽考,哪怕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来演绎,也无法解释得清楚。
由于感受就是“观点”,观点是人类透过感官提取“我认为的来界定判断”,因此虚无飘渺,既然观点是虚无飘渺,感受人人不一,每人内心所见的世界本来就不同,每人感受只是建立在“内心投影”。
举一反三,既然“各人由观点来建立人生”,内心投影又不同,亦即感受不同,由此可见,凡能够感受到的,也是虚幻不实在,因为一切也只是“一堆观点运作”。
如果把自己认可的观点来否定别人,这无疑是一场闹剧,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不同的观点互相交集及碰撞而来。
互相观点接近的人,这是一种表象的巧合,纯粹是一厢情愿的认为而已,哪怕房间有10个人观点一样,也是纯粹表象巧合,并非真实的一样。
人生遇上表象的巧合,可以算是投缘,亦即缘份,这是“特例”。
彼此观点矛盾的人,多如天上繁星,却是“常态”。
此刻认识了“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人生活就会变得和谐,阻力就会减少,逐渐变得圆满,做事就会畅顺,效果就会发挥得更好。
这就是为什么车子的车轮是“圆”形,目的就是要将磨擦阻力减到最低,车子才会发挥得最大的速度。
人与人之间的共处,本来就是一堆虚妄的观点,互相交集及碰撞而来,有了此认知,人生体验就变得不同。
轻心15/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