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经文必须依照有上文下理才可解释,不可断章取义,切勿逞一时之口快,容易误导别人,此乃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这是发言的责任》

何苦“有我”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乃可信汝意。
~《四十二章经》

佛陀说:

必须谨慎,勿相信我们的意念。

必须谨慎,勿滞留于色蕴。

否则,祸患就会发生。
(注:色,泛指相。会,指滞留。)
(注:人心所感知到的,统称“相”。)
(注:色会,就是指着相pratisthita laksana)

直至成就“阿罗汉Arhat”,才可信任自己的意念。

由于并未舍念清浄,我们的意念并不可信。

  • 因为众生贪欲尚未浄尽,故此心意皆未清净。在带着“有我”的情况下,必须小心谨慎,不可毅然信任自己的意念。
  • 最基本也必须证得“阿罗汉果”,彻底舍念清净,亦即是彻底舍欲,达到“无我”,其意念才是真正清净可信任。

经文必须上文下理了解,这句经文提及阿罗汉,而阿罗汉的特征就是舍无可舍,进入无我。

前呼后应,后面说“无我”,前面必定说“有我”,有我罪即生,所以一定会生祸患~苦。

色rūpa

梵文“色rūpa”泛指有型态的领域,内涵是指较“具体”或“物质”的情况。

《轻心修行话》

一个未能舍念清净的人,亦即未成就“阿罗汉”果位的人,由于必仍潜伏了“个人私欲”,其思想言行并不可完全相信。

更遑论正滞留于色蕴,亦即滞留于感知的人了,于着相的情况下,其思想言行又怎能完全相信?

这段说话出自世尊的所说,亦即《四十二章经》的其中一段,确实语重心长。

降伏自我~离私

  • 部分人都说自己得到“清净传承、正法”,于是数说别人的不是,经常棒喝别人、讽刺别人、侮辱别人,更因对方的词穷而沾沾自喜。
  • 佛法修行,并非逞心欲,怎会因为自己能点出人家的无明而引以为傲,甚至对犹具无明者出言羞辱呢?
  • 北传讥讽南传是小乘自了,不懂般若。
  • 南传讽刺北传纯为自己去处营谋,毫无内证大悲可言。
  • 汉地佛教斥藏传佛教不是佛教,谤密法为淫邪之说。

说到底,大家还不是为了各自的私欲而行事吗?

因此,祖师们的教法只是……

应用随作,应语随答,
开示悟入,普见化身。
~《六祖坛经》

何来有我?

P.S 普见化身,指所有言论皆无去处,犹如佛的化身一样。

~《轻心》

评论区

一蓑烟雨

各持己见攻击各派,就是执着于“我意”,执着“我意”攻击自心中对立的“他意”。原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就是在说“破我执”。

感恩轻心师兄法布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一蓑烟雨

如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一蓑烟雨

这句经文必须上文下理了解,这句经文提及阿罗汉,而阿罗汉的特征就是舍无可舍,进入无我。

前呼后应,后面说“无我”,前面必定说“有我”,有我罪即生,所以一定会生祸患。

一蓑烟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嗯,前文说“有我”,说“着相”(色会),后文说“无我”,前后对应。“得阿罗汉,乃可信汝意。”是因为阿罗汉心无去处,此刻的“意”是无所住而生。

Handsome轻心 (作者)

这句经文,笔者发现经常有知友借用来说,但从来没有清晰解释过,所以我今天分享出来。

完全

很多时候人我、派系之间的争论,都是因为双方各执己见,只因为观念不同,不合我意,就认定对方为错。殊不知个人的意见不代表对,别人的意见不代表错。之所以认定对方是错,相信自己是对,说到底这只是自己内心的一厢情愿,这是一种“我执。”

我们修行就是要降伏自心一切的执着,包括去掉这个事事以自己为中心“我”。

我们修行是为了“修证”自己,而不是去“修理”他人!

感谢轻心大哥

布施波罗蜜多

带着“有我”的想法,必定是有去处,有“自私”、“自大”成分的,唯有达到阿罗汉境界,去除我执之后,这样产生的意念想法才是可以相信信服的,因为没有偏执任何一方。

Chen DunZhi

佛法修行并非为世间判定对错。南北传部分修行人执取各自的立场而互相攻击,认为你错我对。然而却不知一切的对错基准,都是人心预设的二元观念,诸法本来无生。

布施波罗蜜多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这句话说的便是如果凡事都认定别人错而我一定对的话,说明自己本身已经带着非常严重的我执了

似是故人来回复布施波罗蜜多

是的,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

达林

深信我之种种,已住相,心有去处即有滞留,已入轮回必然有苦。佛陀这段话的确语重心长。其实这段话里警醒提示要离相,也就是说也是在讲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Prajna

因为执着于“我相”,执着于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所以一旦听到不同于自己的观念,必然会产生对立之心,与他人产生冲突,非要争个对错高下。但是殊不知,观念对错哪有高下和对错之分,都是因缘和合各自心念和时空的产物而已,没有什么一定要,观念想法随缘而用即可。时刻秉持,心无去处。感谢哥哥布施法理!

Handsome轻心 (作者)

某些言论教人刻意远离男色、女色多一点,这岂不是讨厌感知吗?这不是着相又是什么?

刻意抗拒A,潜台词意味正在却攀附另外一个相对的B,这不是滞留吗?

男女人没有罪,有罪的是滞留的心而已。

况且,此处此句经文所指的色,不是指色情,而是指眼见的感知啊!色蕴啊!唉….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男色女色都是相,有相不是错,错的是滞留相!

美莉娅姆

看完文章,想到之前看到的这句话:”不要只看我们内心的意思,因为内心的意思可能正是灾难及波折的开始。” 未能彻底舍离欲贪,我们内心的意思仍然滞留于我的观念~着相,着相的言行即是罪,下场就是苦。亦想到民间一些宗教信徒觉得自己的信仰仿佛高人一等,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于是各种看不惯别人的行为或信仰,动不动就指责对方,甚至用地狱招呼对方,实在是我执太胜。

雨伞

最近看了一本书,其中有老师给学生出题,老师针对一般人的盲点出题,”比如有一题看起来像几何问题,其实是函数问题,不要因为是几何学的考试,就认定其他理论没有用,自以为是永远是大敌,本可看到的东西也会因此视而不见”
我们修行何尝不是找出自以为是的盲点,只不过是将解题方法用到生活中去而已。
这个方法就是~离相,修行其实就是做减法,舍离自己对一切观念的滞留,执着。

Henry

说讽刺那段,哥,你能不能加个有些,有时,有人?不要一棒子全部打翻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Henry

⭐️我⭐️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Henry

笔者整段文章,如果阁下只是看见讽刺二字,其实不必再看我的文字,本人是修行人的文字,未必适合阁下阅读,劝君不要对号入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Henry

有时?有人?那些?于佛法而言,这些只是相,并非局限独立指出某一个人或团体,笔者所指的,就是这个是“执着的心”,叫“我”。

不知阁下听得明吗?

Chen DunZhi回复Henry

轻心师兄只是就事论事没有讽刺之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Henry

有时?有人?那些?于佛法而言,这些只是相,并非局限独立指出某一个人或团体,笔者所指的,就是这个“滞留个人感觉的心”,叫“我”。

但是阁下偏偏想找出是说谁?明显对佛法并未理解,所以无论怎样解释,可能阁下都不会听得明,这篇文章是说《般若波罗蜜多》。

由于阁下非常在乎是说谁?这个“非常在乎说说的心”,叫“我”。

不知阁下听得明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Henry

例如阁下非常在乎是说谁?非常介意被人冤枉,这种个人的具体观念,叫“色相”,并非指“色情”。

梵文“色rūpa”泛指有型态的领域,内涵是指较“具体”或“物质”形相感觉的情况。

由于阁下非常在乎这个具体的是谁?就会产生斤斤计较的私心。

故此,带着私心的思想言行并不可信。

所以就会产生经文所说的“祸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Henry

何必如此在乎说谁?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如果阁下听得明我这段说话,代表已收到一份礼物。

般若Prajna回复Henry

答主通篇都在说内心不要执着,不要执着于相,将自己的观念想法当时唯一的去处。你却偏偏要指出有哪些人。哪些人?执着的心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如是。

誉睿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这份礼物有德,有福人可得;谦虚谨慎为福,不思人过为德!

Handsome轻心 (作者)

《色rūpa》
​梵文“色rūpa”泛指有型态的领域,内涵是指较“具体”或“物质”形相的情况。

Najin丶笑忘

文章中说了不要执着于相,还是有人因为一些内容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斤斤计较,难道一定要分出一个绝对的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吗

东靖

意识只是相,是人心应缘动念,而生的法相。如果我们的心,滞留在这些法相上,就是着相了。如果滞留于无常的法相,结果就是苦。所以,我们要破除,对于由自心所生起的意识的执着。不滞留诸相,即为离相。

星明

轻哥哥,黃袍那位大德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星明

纯粹是一个比喻。据说这个图片的人叫阿姜查,属于南传的一位老和尚,他的文字写得好好,已经过世,他被誉为罗汉。

星明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轻哥哥,

LishaLouis

行无相无布施,破我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