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不知佛教板块何时会有一些对人生有帮助的提问?不难发现佛教板块的提问基本上已经有前提错误,多余天上繁星,试问这样的提问,怎么可以浪费我大费周章去回答?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比喻……

一、吃那一种雪糕可以医治肺癌?
(按:前提已经错误,如果刻意去解释雪糕不能医治肺癌又浪费时间。如果说出可以医治癌症的方法,又违背了提问这针对雪糕这个课题,既然违背,又何必要回答?)

二、A的方法和B的方法那一个是假?
(按:前提已经误,根本并没有定义出A B所争取的是什么结果,又如何定真假?既然违背提问者只断言针对真假两个字,又何必要回答?)

越来越觉得《知乎》的佛教板块只能当作娱乐性质,确实浪费时间……

看了首10位的提问,无一个有动力令我提起手上的笔,根本提问的就是废话,垃圾的提问,只能配以垃圾的回应,笔者就没有如此蠢了,简直低能…….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问:“五蕴是法”,”因果是法”,是否指法则,规律呢?

答:《法》:人心缔造的概念,当中包括物质、非物质的全体过程,叫“法”。

例如我需要去出外看电影, 由家中去到入戏院看完电影的种种细节就叫“相”, 包括出街、 步行、乘车、 戏院、购买戏票、付费……

“法”是无形无相的概念过程,属全体运作过程的大方向。

现代语“我去看电影”就是全体过程,叫“法”。

先有法、后有相。
先概念、后细节。

人生是由自心缔造的无尽连串动念感知,所以叫“法相”。
(按:先后发生于一刹那,犹如电光火石间)

“法相”于人心中是不断电光火石般出现,说到底就是“人心动念感知”而已,就叫法相。

《万法唯心》:由此可见,“法相”根源是“心”,万法唯心,所以佛法一定是“说心”,一切道理皆以心切入,针对人心,并不会徘徊在法相团团转。

有一种“潜伏的储存”,有可能忘记,却不会容易消失,这种记忆就是“识”。

蕴是“蕴藏”,五蕴就是身心运作过程后而潜伏了的记忆,换言之,五蕴就是人类“记忆总集”,属于“法”。

万法唯心,五蕴皆由一心所统摄,心是最高统帅,

法由心建。
法由心见。
见法则见其心。
有什么心,就会见到什么法,因为万法唯心。

故此,五蕴只是“由心执取观念”而缔造的投影感受,再界定其消失或出现,本质皆空。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一、五蕴就是记忆总集。

二、识是记忆,实相是空,因心执相而建立。

三、业是思想活动,记忆下来就叫做业识。

四、苦是因为执识。

五、凡夫迷于识,被识所转故而流浪六道。

六、菩萨明白识的实相,转识而成觉。

七、修行关键只是破除对识相的无明而已。

重复一次,“识”只是记忆体。

Handsome轻心 (作者)

脫離生活的言論,執著字眼上的偏見者,一概拉黑,不作互動,各人好自为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容许我说一句,这些问题根本就是智商低于正常人级别,简直吓死人……

刘志航

三个问题、1.如何称呼您以示礼貌。2.什么是空、什么是色、什么是名。对这三个字没有概念。3.可以用孩童听的懂的语言讲述吗。谢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刘志航

你好刘志航朋友:

1)如何称呼您以示礼貌?

答:由该地、该人、该时空、该文化、该人之人心而定,并无基准。

举例,中国人农历新年见到人必叫“恭喜发财”或“新年快乐”,这是中国人的习俗,如果我们见到人而不说大概以上吉利说话,就被界定为无礼貌,这就如同早上说“早晨”之理。

如何称呼您以示礼貌?我接触小朋友必先以轻微挥手于胸前及表现阳光笑容,否则小朋友会大概界定大人不礼貌而恐惧。

2)什么是空、什么是色?

答;凡视力所见得到的领域,叫“色”。

AB两人所见的领域后而产生的感受也不同,所以“色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主观感受而存在”,这本质叫“空”。

举例,AB两人同时看见下雨~(色),但AB两人内心对这场下雨感受也不同,故此这际遇之本质,叫“空”。

3)什么是名?

答:名色,指人类的身心整体运作情况。

色;泛指物质方面,属于有形态的。
名;泛指精神方面。属于无形态的。

刘志航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轻心老师你好:
感谢你耐心的解答。
称您为老师、是因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传道授业、我不求。
而我心中有惑、向世间一切求解。
因缘可以向老师提问、感谢、感恩。

世尊当年开悟以后、在世解惑四十余年。
他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被分别心障目。
他为何要帮人开悟?
老师您是否抱有同样理念。

我从去年开始、一直执着于一个问题、
如果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么做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也可以这么表示、人生是一场修行、
那么我是入世修行、而不是出世修行。
又或出世入世不重要、修行要有修行的因和果。我的因在哪里、我想要什么果。迷茫。看不见。感受不到。

如果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么这件事或者“业”、肯定是我认为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我认为重要的?我找不到。
尼采认为上帝已死、加缪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这世界很操蛋、所以他们认为人生的意义要自己创造、拥抱这个混蛋的世界。
他们是无中生有。

那我修行的因是什么?
世尊证得空性、
就不需要重要、不重要、也不需要思考成为什么。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悟证时、需要方法来体悟。来寻找。

道家说:道法自然
儒家说:内圣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说:勇猛精进

所有以上,我理解尚浅。
自然是空性,内圣那么心也是空性的。
勇猛精进一个“空性”是为何?

人文精神、哲学解决的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如果无我、所有都是执念、那就没有来、没有去啊。

科学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方向、
佛说、物质是色、运动是相。都是空性。
那么时间只是感受、人的分别心。也是不存在的。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思考不能证明我有思想、而我怀疑、证明我怀疑的思想在、所以我是存在的)

以上:
先要有我、才有重要、才有意义、才有“业”

现在最根本的“我”没有了、只有空性。
可是我对空性理解太浅、所以疑惑生。
希望老师用简单语言解答。看佛经对我太难了。

我感觉自己知识障太多、体悟太少。求修行的法、来解脱。

感谢

菠萝树

还请师兄解释一下什么是不苦不乐受。感恩!????????????????????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菠萝树

什么是苦、乐,请你拿出来。

如果你说因为病痛所以苦,请你拿出这个病痛给我看一看,如果拿不出来,正正就代表这个苦是你自己的,无人能够否定你这份感受,相反,快乐亦是一样。

一个无法拿出来验证的感受,只要你能够彻底看通这个真相,我斩你一刀,你仍然会痛,痛到赖尿,但是你未必会苦。

明白这个以上道理,就要透过一些特别的手段去激活内心,使内心打从心底完全相信这个原貌,今后面对人生就只会是一份感官的感受,仍然会有感觉,但是那份苦乐已经牵制不住你,这种不苦不乐的感受,叫“自在”,超越了苦乐程式。

换言之不苦不乐的感受,并不是麻木,而是看通真相之后所产生的自在,否则一切都是鸵鸟政策,真正的自在就是“解脱”。

菠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恩师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菠萝树

世尊以“中道”一理贯穿所有言教,掌握不了中道必定曲解佛经,曲解佛理便无佛法修行可言。

故此,所有名词说到底背后就是“中道”,有心求觉之士
一定要掌握什么叫中道,说到底就是“破除两个极端观念之坚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菠萝树

一、中道是什么?

中道,指驾驭两个极端的滞留~舍离二边,只要“舍离二边”,自然就处于“中道”。

二、二边是什么?

一边是指“符合个人观点、感受”,即是指对“享受”的滞留。

一边是指“不符合个人观点、感受”,即是指对“难受”的滞留。

人类对符合个人观点、感受~身心快乐,所以产生无止境的依恋,这种永无休止的追求叫“rāga贪爱”。

人类对不符合个人观点、感受~身心苦恼,所以产生无止境的抗拒,这种永无休止的排斥叫“dveṣa嗔恚”。

只要沦陷于任何一个极端,甚至乎两个极端也同时黏附,这种犹如“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神一般心态,彷佛要掌控天下间的事态发展,事事以自我感觉为先的套路,叫“moha愚痴”。

掉入两个极端,便偏离了“世间原貌~实相”,因为苦乐本身只是个人缔造之感受,变幻莫测,这是凡夫之行。

反之,明白佛法核心之行者,对“符合、不符合”个人观点、感受也不滞留,能够舍离二边而处于“中道”,生起慧眼、寂静、证智,走向觉悟、涅槃,叫“圣贤之行”。

菠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接触后感官愿意,满意,如意的是乐受。接触后让感官不满意,不愿意,不如意的感受是苦受,感官包含眼耳鼻舌身意,能接触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师兄纠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菠萝树

断除乐受:指是舍离对顺意的坚持,亦即是舍贪。

断除苦受:指是舍离对逆境的坚持,亦即是舍嗔。

断除不苦不乐受:指是舍离对二元的坚持,亦即是舍痴。

菠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四圣谛☞苦,集,灭,道。三转十二行。味,患,离。。。☞中道☞避免自我折磨,避免极端禁欲苦行,避免纵欲感官享受沉溺于其中。。。☞自力更生☞学士,硕士,博士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应该朝着正确的方向精进努力,不放逸。。。☞因果,缘起,依法不依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形成。根据事情的原因与结果来看待问题,充足理由原则。不根据人,我,众生看待,着相。。。☞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远离祸端,远离一切非法行为,言论。戒律。。。☞多赞美☞就像赞美佛陀,南无阿弥陀佛一样,把赞美送给身边的朋友亲属。。。中道就是八圣道也是缘起法、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三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菠萝树

中道,是指不滞留于任何一个极端~边见,并非局限在苦楽感觉,而是指二元,佛法专业语称其为“二边、两边”。

菠萝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避二边而行中道)戒是阐明回避称为沉溺欲乐的极端行为。定是阐明回避称为自苦的极端行为。慧是阐明行于中道之教。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菠萝树

人對世事的态度,全来自透过六种感知功能~“六根”聚合而生起的感受,亦即是透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思维活动,所引起一连串身体內外的生理及化学反应所带来的“感觉”。

故此,全部只是内部主观发生,人所“追随、拒绝”的只是“内在感觉”,并非来自被感知的外界,亦即跟外界的“名牌手袋、法拉利跑车”无关,世间只是“中性活动”,批判、分别的是“心”作怪。

这份感觉凝聚成“喜欢、嫌弃”的两种态度作为主轴,一部份你更能回忆,另一部份你却会完全忘记,但无论是否记得起,那份因六根感知聚合的“生化反应”复杂细节过程,都会不知也不觉「累积讯息」储存下来,形成了“感觉记忆体~(识)”,导致使人面对世事,也情不自禁、不受控,在不知不觉地自动提出记忆中的累积讯息去运作面对眼前的际遇。

人总活在“荣辱、得失、对错、善恶”等等之间的对立世界里,所以矛盾、纠结、烦恼是必然的,这种“二分法”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这样分化所有人事物的价值,彷佛以为这“二分法”就是处世理所当然之道,谁知这种“二分法思维”存在大量逻辑谬误,难道世界上颜色又岂会只得“非黑即白”这样简单?

人总惯性看表面事相作基准,局限只得“两种对立”角度层面,常常只考虑一系列“两极端”的可能性,而排除其他可能,看不见“两极端”以外领域,佛法上叫“边见”,亦即永远执取“偏侧于一边见解,却看不见整体”,这就是痛苦根源,佛法叫“着相”。(注:“着”指滞留。“相”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
掉进二元沼泽~烦恼

这种“喜欢~取、嫌弃~捨”的惯性思维,进一步地操控着我们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让人无知的向“外界表象~相”作出无止境的“攀附”,到头来做出很多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了自己的决定,就为满足那份内在的化学反应~“我、我的、我的感觉”。

稱合我的感觉,想它不断延续~取。
不称合我的感觉,想它马上消失~舍。

修行佛法就是超越这两种令人上瘾“惯性思维”,目的就是“破除我的执迷”,人就可以用中庸的思路去平衡生活上种种际遇,再调炼超越“表象框架束缚~离相”。

當平等心出现的时候,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内心就会感觉越来越自在。

如果未能超越这种“落两边”的思路,人是永远没有办法自在,始终也是在苦乐中浮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菠萝树

阁下走偏。矯枉過正,不明人間規律,既然如此,不要再看我文章。你这段说话是邪见,我不会纠正你。自己忏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