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我是一个佛教徒,和女友曾经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两人都是第一次。女友无神论者,不信教。当时对这些认识并不深刻,但随着对佛教的了解,以及皈依之后,自己的负罪感和悔恨越来越多,跟女友旁敲侧击说以后不再开房,女友却不开心了(虽然她平时也很节制),认为我始乱终弃,开始了又不奉陪到底。我现在非常苦恼,自认为不再有婚前性行为是为双方、乃至后代好,且对种种果报心有所惧,又希望以修心戒淫来改命消业,然而女友却不开心,而且对宗教有抵触情绪,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了。

请大家仔细读题,不要心急一上来就给我一个栗凿。当然,如果这暴栗子给得有理,我当然欢喜信受了。各位答主,末学功夫不深,大家说的很多东西我都不懂,来此是愿求教的,不是来撕逼的,烦请各位有一说一,不必动怒。

各位,末学受教了。随喜大家,我会继续精进的。

二、正文区

首先,先从佛法修行观念去略说:

佛佛唯传本体,只是教人明心见性,梵语:“sila尸罗”,是戒律。“paramita波罗蜜多”,是指离相。“尸罗波罗蜜多sila paramita”的设立内涵意义,从来都“不是另定基准”去否定或另定“世间善恶基准”,而是应机应缘,使行者可以依之“破执离相”而已,基本规范只是参考作用,原理不变,但方法则应机应缘,可以“一本散万殊”,其实“万殊皈一本”,不同情境,也有不同应付方法,否则佛陀就不会说“诸行无常”。故此,怎可用“一成不变”去面对“多变人生”?

持戒就是为「破执离相」。
执着世俗好的观点要破。
执着世俗坏的观点要破。
滞留任何一边对立观点都要破。

佛是觉,佛法从来都不是为世间重定善恶、正邪等等一切“二元对立”基准,如来言教只是教人离相,明心见性的技巧。

所谓向心下手,就是从人的“观点”去调整,并不是教人去批判际遇,从际遇切入叫“外道”,从观点切入叫“佛法”。一个是修相,一个是修心,一定要弄清楚,佛法是心地法门。

必须明白宗旨、秉持宗旨去生活,觉察自心执着,切勿自欺,一发现有执着就马上调整~“起戒”,舍离该执着。

五戒是五个针对“心执”而要留意调整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条船,五戒就是说船身五个较易破穿漏水的位置,并非叫人无事惹事,明明自己本身不会吸食乱性毒品,却无情白事告诉自己“永不饮酒一滴”,这无疑是在船身刻意凿穿洞,再去修补。

《阿含经》提及有三个字“味、患、离”:

味,是指“回味”,这味不存对立,不论愉快或愁苦,只要令心有所难以忘怀的黏着体验,就始终会生起“祸患”,故此,必须懂得“出离”,这是把心调伏“贪欲、憎恨、愚痴”的过程。

离,指不被牵制。
相,指表象际遇。
亦即是“离相”。

部份佛教信徒由于不明白“离相”这一点,误解对“空”的真貌,不明白戒律本是为“自心对际遇有所黏着”而调整思维的切入手段,不懂从执着了的思维下手调整,反而单凭佛教戒律去排斥表象际遇,人往往就变得孤僻、偏狭、小心眼,是非心极重,嫉恶如仇,更而否定际遇及生命的一切倾向,最后神憎鬼厌、众叛亲离。

往往谈玄说理时头头是道,再者就是谈神论鬼,转过头来待人接物却完全违背自己所说,烦恼依然丝毫不减,不断在表象团团转,甚至只在头脑上玩文字游戏似的,更有些人高调“否认表象际遇”。

如果面对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令心“很舒服”,那么说明心正执着另一个“不很舒服”的观点。

由于这个观点正奴役着心,所以才会产生“舒服、不舒服”的种种相对的界别及介怀,故此,不管这个界别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一个现象可以让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经着相了,也应该从那里出离。

以上说话并非笔者自作聪明,胡乱编造出来,而是释迦牟尼佛所教育人心修行的其中真相,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了解《金刚经》。

最后,笔者再从现实客观去切入表达:

人生上任何取舍,除了注重精神不被影响困扰,也要明白“生理构造”,身体不会骗人,遇上虚耗或敏感,也是一个信号,人人都知道根本没可能完全禁止一个健康的身体机能运作,直至身体出现状况,功能失去,性器官才会彻底麻木,才会失去性需要。

换言之,要彻底没有性需要,只意味人身体已经出现状况,一个健康的人生理结构必有周期讯号~“敏感”,不必杞人忧天。

“适度、过度”其实世上没有标准,一切因人而异,「邪淫」这两个字乃佛法术语,說來話長,唯有先撇除修行角度,用較易理解的人倫及客观态度去探討身、心。

万物造化,皆有春夏秋冬,人体就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亦有春夏秋冬的规律,本来就是正常的事,无论性交、自慰,也必须采取中庸之道。

如果(自慰/婚前性)是邪恶,结婚后的性生活又是否邪恶呢?

再者,有否细心想过为何身体会出现这样的诉求,难道身体上出现的只是一段又一段的邪恶讯号?世上万物没有什么是多余,出现的必有其理。

站修道来说,偏离正道曰:“邪”。何为偏离正?用通俗来说,扭曲真相,就叫“邪”。

如果「婚前可禁欲,婚后可节欲」就是理所当然,又是否可以倒转变成“婚前节欲,婚后禁欲”?

如果硬说只能接受“婚前禁欲,婚后节欲”,这岂非已经是前后矛盾吗?

因为“婚后能节欲,何不婚前节欲”?原来以上存在大量互相矛盾的观点,只是一厢情愿的观点。

身体不会理会是否有结婚证明书,两者之间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解决性需要”,重点是不能过度虚耗。

淫,是古来语,原意指“过度”,根本不是指性行为。所谓“富贵不能淫”,是指“有成就之后不能任意妄为,做事不能太过份”。

明白此理,就知道原来任何事情走向极端过的话,都叫淫,根本不是性活动本身,而是遍及人生一切处做事都不能过度,否则物极必反,就会出事端。

相信大家也知道是健康的人是无办法把性需求一刀切,既然明白真相,又何必庸人自扰?

以上文字不存在鼓吹自慰及性交,也更不存在禁止,只是说明一个大自然的规律真相,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已说明凡事不能极端,面对人事物都不能极端,宇宙循环生老病死,生生不息,性欲本来就是人类受制万物造化繁衍下一代的活动,全属“中性”,并不存在好与坏,一切取决使用者本身的程度、动机。

故此,不能将繁衍下一代的推动力视为洪水猛兽,如果当日父母没有这种动力,今天我们便不存在。面对任何事情,如何取舍,就必须对自己人生负上全责,无人可为自己负责的。

重复,身体上之所以有需要,是生理结构的问题,并不是单纯你的心理影响,千万不要漠视身体这件事!人的性需要只是反映你的身体正处于春天状态,凡事过度必出事端,刀可杀人,亦可救人,要处理的并不是刀本身,而是用刀者的动机,是否合情合理,不能带有偏见。

以上表达只是带出不应该将性欲局限在“思想层面”,性欲本质是带着“生理诉求”的领域而来,食欲、性欲都是欲,同样是涉及身体,身体诉求必带着思想诉求,因为身心原是一体,不可划分。

举例说,试问一个身体麻木的人又怎样性欲呢?看看一些公公婆婆,就知道为什么他们少甚至没有性欲,因为身体机能已经开始衰败,而且食欲也必比年青时大减,病人的食欲亦少于常人,这就代表欲望并非“单凭思想”可以控制这层面。

人生于世,处事中庸方是上策,犹如太极阴阳,黑中一点白,白中一点黑,这就是中道。放縦、强制也必出事端,只为生活带来矛盾及困扰。我们去做与不做一件事,所带来利害、对错也受各种因素影响,又怎可只單憑表象用非黑即白来定断,世上根本没有金科玉律这回事,我们所学习得到的全部受时空牵制。

今天对的,可能明天错。
今天错的,可能明天对。
雨伞顾名思义可挡雨,没有下雨,难道不可挡阳光?

风筝放得太远,可将线单慢慢收紧,并非必须将线剪断,必须清楚目的是娱乐,容许我说直接说一句,性活动目的除了繁殖下一代,其次就是为了快乐,如果閣下此刻因為过了火位,理应要做的是调节,因已身心构成影响,而并非完全一刀切,更不能否认一件事情的本身,因为过了火位可能只是阁下,并非所有人啊!

我们千万勿自欺欺人,试问正常身体又怎么能完全没有活动功能反射呢?失去功能,并不是人最终目的啊,其实阁下只是想拥有健康身体,何不选择一个合情合理,而又做得到的方法去调节?偏偏却不断禁止又不断自慰,重复又重复,是否可行,人人心中早已有答案,何必长期带着负罪感,令人闻者慨叹,理应重新正视问题核心所在。

故此,必须为极端而采取调整平衡,如何中庸?不必问人,只需看看自己身心,便一目了然,不偏不倚,不纵不禁,驾驭现象,不被现象驾驭,这才是“戒”的真正内涵。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性事本身没有什么对错,这里指的是不正确,并非指所有性事活动本身,而是错误在对感受产生执着,沉醉于性事。

谁知道性欲、食欲也只是欲,人生于世,我们有很多欲,只要那个欲束缚了的心,得不到的时候就会使人产生烦恼,就要为这个“欲心执着”而起戒。

(不正确的性事)这句内涵,就是释迦牟尼佛2500年前所说的“不邪淫”。

佛陀教我们设戒防守,目的要人们认识到“执着于性事”的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下堕轮回世死流轮。

Handsome轻心 (作者)

永远名列前茅10名之内的佛教板块课题,全部下半身有关!我一见到就想笑!

如果有个女生被我追求後,然后我天天在房中跟她捉象棋、拉二胡,我相信女朋友遟早吊颈,既然参与凡夫的游戏,何必害了对方?不拍拖不是一了百了吗?有冇想过女朋友的感受?唉……

孙清

我想请假下,如果别人让你帮他做一个决定,那他肯定是想让你以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的,那你不能得出行或不行的结论,那不是很没意义了吗。我知道你这边的意思是不能着相,那如果不照相,大家在谈论的时候,如何得出结论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孙清

一、不着相,不代表世上没有相。

二、用佛法帮人,不会定出什么结论。

三、佛法不是论坛上可以明白,修行人才可以。

四、遇上疑难的人,想要求我用自己角度回答,是对方的一厢情愿,我是不会给答案的,只会引导对方去找出答案,看通事情的真相。

孙清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有一个自身的问题,就是当我从对方以往的经历中知道对方会因为我现在做了他不能接受的事情很伤心(而他的确会伤心好一段时间),我就会陷入自责之中。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是不要去想着他仍旧在伤心这件事,放平自己的心态。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