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戒除对顺意、享受的贪。

戒除对逆意、难受的嗔。

并非否定顺、逆、享受、难受,更非嫌弃某领域本身,而是要止息对顺、逆、享受、难受的“滞留”。

评论区

砧板猪

假如我投资一个项目,目的是想赚钱。

如果项目赚钱了(顺意),我很高兴,并希望这项目永远能赚到钱。这就是“贪”。
如果项目血本无归(逆境),我很愤怒,心里感到排斥,不想接受这样的结果,并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这就是“嗔”。

如果投资项目后,尽心尽力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无论有没有赚到钱,我都接受最后的结果,不会耿耿于怀。因为明白世间万事都是众多人心观念和合而成,并非是自己一人可以掌控的。

成功了不会沾沾自喜,想要更多;失败了就总结经验,反思和调整自己的问题。这样就是行使“中道”。

这样理解对吗?

Handsome轻心

你的说话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因为…..

一、做生意赚钱是目标,目标就是欲,欲并不存在对错。

二、追求赚钱、追求蚀钱、追求不赚不蚀,也不存对错可言,因为只是目标。

三、中道不着眼什么目标,而是“舍离对观念的坚持”。换言之,认为必然需要怎样,这才是属于执着。

投资项目不打算赚钱,这就不是投资了,既然目标是投资,投资需要赚钱是当下的目标,但当目标达不到而产生任何坚持执着,这就是违背中道。

赚钱是可以的,但必须知道蚀钱都是可以的,这才是真正中道。

明白以上道理,就会着眼投入如何提供服务,令到利润增长,做好当下的角色就得了,然后不断调整方法,检讨目标。

这就是“随缘而尽心,尽心后随缘”。

杨柳岸晓风残月

我想问一下,这个滞留与不滞留的分界是怎样定义的?这是一个很主观的感受?比如我喜欢食糖,吃了一粒后又想再吃,这算滞留吗?

Handsome轻心

一、一双脚走进沙滩,脚底沾满了沙石,这就是黏附。

二、际遇如沙石,黏附在脚底的状况就如观念。如果观念对际遇黏附,这就属于滞留。

三、吃糖的动作不属于滞留,吃糖后的感受对感受流连忘返,就属于滞留。

四、空气流动成风,凝聚成云,云层加厚变成雨水下降,水冷却成冰,蒸发变成空气,这个整体的过程就叫“相”,相就是我们所经历的体验际遇,亦即是沙石。

如果认为可以将“空气、风、云、水、蒸气”任何一个状况固定不放,那就滞留了。

因其任何状态之本质什么都不是,只是形态在那一刻呈现而已,如果强行将单一状态局限成为必然及唯一,这就是滞留。

凭着你们这句说话,马上见光死,其实你对佛法未入门,肯定。

你要再参透,否则在学下去只会浪费时间。因为这些道理是佛门的最基础,无可能这样混淆。

《金刚经》不会像我这样解释清楚,经文只用一个字形容~“住”。
住,就是滞留的意思。

砧板猪

明白了,我的表达确实不够准确,容易引起误解

想要做什么是“欲”,是中性的,不存在对错。

如果项目赚钱之后我认为这个项目绝对可以赚更多,这才是执着。

中道就是“舍离对观念的坚持”,如果坚持“一定要XX,必须XX,绝对会XX”等诸如此类观念的粘附,代表背离中道。

我的理解是:吃了一粒还想再吃,只是“欲”,是中性的,不存在对错。吃了一粒还“一定要”再吃一粒,这样才代表滞留。

杨柳岸晓风残月回复砧板猪

应该是 对糖所带来的"好吃"或’不好吃’的这一份观念感觉恋恋不舍,与吃糖果这一行为无关。把’住’ 复杂地解释可否为 面对一切所感知的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观念进而对此观念感受产生两种态度(二见),一种是抓取不放不断贪求,另一种是讨厌排斥甚至憎恨。

莲子清如水回复Handsome轻心

感恩师兄详细的解释,这么一想,确实经文中的语言太简洁,又是文言文,今人理解不了,师兄一字一句都应该珍惜珍重。[拜托]我觉得滞留应该是就吃完糖,心里还老是挂念这个美味,不滞留,吃的时候很快乐享受,吃完就放下了,该干啥干啥去,时刻随缘,时刻安住当下,如行云流水。个人想法。

Handsome轻心回复莲子清如水

唯今之计,称颂佛菩萨名号吧,佛法基本上是不可说,解释得了多少?如果佛法可以简单解释得清楚,就不需要修行了。

观音菩萨从“闻、思、修”进入三摩地,我们是“修道”,不能停留在闻,闻不是道,真正的道是不可说,因为是中道。

道人的心是怎样?中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