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先感谢各位师父、师兄的法布施。末学是指日本真正修行的僧人,并非指“家庙”的人。

那么那些真修行人能否依靠?能否成为我们的学处?他们的修行是否符合四法印?

二、正文区

谢邀。

阁下说及佛法中四法印:
1)一切行无常印。
2)一切行苦印。
3)一切法无我印。
4)涅槃寂灭印。

笔者此刻先不打算将四印逐一研究,反而我首先想了解什么叫佛法“真修行”,因为言下之意是说存在佛法“假修行”,前提是必须要有“假修行”,才能彰显“真修行”,对吗?

故此,现在应该要把什么叫佛法作出基本的分享,才能构成佛法的“真假修行”论点。

大众对于佛陀的教法~佛法这二字已经具有相当的浓厚宗教色彩,不如首先撇除这个两个字去作探讨,改用“道”更好,佛陀就是发现这个宇宙“道理”,不是发明出来的,只是发现出来。

道,用现代语来说,免强译作“真理、真相”,其实“道”就是“道”,本身没有“真假”可言,更与任何宗教无关,与其用“真相”一词来形容,倒不如用“实相”一词形容才得够贴切。

欲体悟什么是“道”,倒不如了解什么是“实相”更为实际?

重申,以下举例,只是借佛教的专有名词来方便表达而已,其实“道”是无法用世上任何形式阐释。

佛法上把人对那个“道”的承受程度,划分成三个阶段来形容:

1)正法:原汁原味。
2)像法(又名:相法):像就是相似,只得外表,犹如一个殻,较形式上。
3)末法:连相似也不如。

日本人正在修正法、像法、末法?那就要问问他们的内心了,笔者完全一头雾水,不懂得批判,亦无法批判,以下说话会有解释原因。

道本身只是“实相”,本身不是具体,它什么也不是,却什么也是。故此,道根本不能以单一“形式、形相、言词”来局限表白。

“道”是一直体现于任何形式,故此,只有洞悉了某一道理的人,就能在生活上中看见道的存在,而且“道”只有在“生活领域”中呈现,因为道是“无形”,只在“有形”中显现其存在。

部份虔诚的宗教朋友,常常将一些“经文、开示、言教、专门术语、理论”背出,其实只是将文字搬来搬去而已,莫说别人听得一头雾水,就对“自心灵性”上而言,根本并未扎实,皆因急进,并未知道到“寻道”原来必须在社会人事物互动中去修炼,对于”生活就是修行,人生就是道场”这句话全未理解,举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就是阐述“根、尘”。

“六根”就是人类的六种感知功能。
“六尘”就是人类由六种感知功能所感知的世界现象。

六根、六尘的互动,意味代表什么?就是“生​活”,佛经一直都是教人“如何正确地圆满快乐生活”,善业恶业、执着、放下也是跟“生人”说,并非跟“死人”说,学懂如何“生活”,就知如何“死亡”。

“道”是“不必模仿,亦没法模仿”,人不必局限古代的论道方式,洞悉了某一道理的人,可以无拘无束,不受既有成规局限,而解说一些繁复的专门术语、理论,不受任何一门教条约束,轻松回答,体悟了一些道理的话,在回答别人时尽管“未必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古人阐述”,却能令人慢慢心领神会,一针见血,影响观念,直接改变人生各领域更“圆融、圆满”。

世事永远没有“完美”,追求世事完美只是一种愚蠢的思维,应该是圆满了内心那份不平衡的缺角,那份所谓“真完美”就呈现了,因为观看世事的“内心圆满”了,真正的快乐,其实叫“自在”。

明白人生所遇的“实相”才是最重要,“实相”是不需以某种固定方式“教授”,重点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了解去“领受”,方式“并非不重要,而非最重要”,一切学习必须针对自己能“领受”的方式产生“正面效果”去努力,才有意义。

故此,《金刚经》内就有一句对中国佛教史上千古传诵的佳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岂有对错优劣之别?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人人天性好奇,误以为学习方式越多越好,凭个人经验所得,静坐、持咒、念佛,是一种属于诱使心灵“专注于一物而不再分心”于其他事物的把戏,简言之就是~“摄心”,必须从一而终,一门深入,目的就是~“静心”。

说到底,依靠“专注于一物”本身也仍算是“分心”,只是于静心时本身杂念“更有秩序、更有系统”罢了,“聚精会神”专注某个目标上来静心,确可调整身心上平衡,整体升华,尤其慈悲、智慧。

“静坐、持咒、念佛、诵经”等等的一切“形而上”方法,也是为了“静心”,目的是达到发现“人生实相”的一个桥梁而已,在这发现的旅程中,千万不对身心上的“喜乐、轻安、千奇百怪”的觉受产生期待、追随,由于人心“静”至某一阶段,觉察力也会变得敏锐,身心上的一切觉受、异能也只是副产品,需要被摒除。

有人说自己于“形而上”的修炼时“常分心”,杂念不断,应该怎么样面对?事实上,除非有人妄言,否则,作为一个肉眼凡胎的“凡夫”,人人也都会分心,即使经验再熟炼的禅修者也无法100%避免,只是修持日子得愈久,层次的精致度愈深入,分心的意念会变得愈微细。

于念佛、持咒时,妄念未能立刻停止,总是“念起念落、胡思乱想、纷飞不停”,实属正常,若误解为自己“根基不好、非修行材料”,以为“念佛、持咒”时反而妄念更多,倒不如不念更好,此乃大错特错,不明原理。

前人古来训示;混水沉淀,上面的水“清及静”下来时,马上得见下面沙泥,谁知“静心”时“知道妄念在动” 属正常现象,日常忙碌,不见妄念,实际是妄念不停,并非没有分心妄念,只是“没有察觉”,现正因“静坐、念佛、持咒”,“心水较静”才得知觉察分念纷飞,妄念在动,好比从黑暗密室缝隙间,照进的阳光,才马上看见屋内灰尘,这是人人成功前必历过程,勿看轻自己,不可断送觉醒慧命而糊涂放弃。

“静心”并不是教人成为一个呆呆端坐不动的机械过程,也不只是一项心理训练,而可能是我们一生所能做的“最严肃、最认真”的努力,当欲向“静心”而努力迈进,就等于向宇宙宣告了想要“改变人生,了解真相”,除了“人生”与“存在”的实相以外,一概不取,倘若把宝贵光阴,浪费在尝试层出不穷的新方式,朝令夕改,最后只会沿地踏步,空枉过一生,若能一心一意地坚持,所谓的“悟性”潜能必会慢慢增长。

在笔者亲身皮毛体验的“悟性”里,其实是毫无神秘的一件事,它只是把人的非黑即白“惯性思维”的“两极端单一偏狭窄角度”看世事,转化为成更广濶、更立体化的视野领域,看事可更通透彻、更有效率,眼界扩濶后,对人生顺逆较易“不太力追,不太抗拒”,烦恼自然减少,不易患得患失,对人生际遇的“中性、空性”本质有更深入体悟,对突如其来的动荡冲撃,亦能较冷静安然处理,勿看轻以上片言只语体验,若将以上心境反转过来,将是悲剧人生写照,如果细致描绘,用“生不如死”这四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也。

必须谨记一句话~“一个观念足以驾驭一生命运”,修行就是修那个“超越了两极端的观念”,套用佛法内的术语,就是修超越了“这个有,这个无,这个浄,这个垢,这个对,这个错,这个得,这个失,这个你,这个我,这个应该,这个不应该”等等的“二元对立”领域,却清楚知道社会、世间的应有秩序,清楚是非黑白,而不为是非黑白所束缚而生起烦恼,却能向“你好、我好、世界好”的目标作大前题努力迈进。

寻道,从来没有因为“法”而成就,一切都只是“应缘”而成就的,因为法都不能独立存在,有缘的时候才有法的诞生。

“法与缘”是一而二,二而一。
法是现象,缘是匹配。
法缘是犹如掌心掌背,一体两面,无法分割。

没有现象,就没有匹配。
没有匹配,就没有现象。

世事,从来没有得失,都只是“应缘”而出现的结果而已,得失也未曾独立存在过,有了分别心的时候,才有得失的诞生。

修行,从没有因为“方法”而成就,都只是“应缘”而成就的,因为方法都不能独立存在,有缘的时候才有方法的诞生。

2500多年前,一位大彻大悟的道人~“sakyamuni释迦牟尼”曾指出,衪老人家在生教育大众的时期叫“正法期”,衪死后500年叫“相法期、像法期”,“相法期、像法期”再过500年就进入“末法期”,所谓末法是那时期的人心普遍的“思路是极难接受正法期的思路”,法从没有末,末的是心,“末心”承受不了“正法”,所以才成“末法”,如今我们很多时喜欢衣服,拒绝骨髓,追求形而上,排斥形而下,有否反思一个道人,岂能没有骨髓、皮肤、衣服去修行,没有一切,还称得上“生活”吗?还谈得上“做人”吗?

“寻道”决定是“追心”法门​,勿因方法而着迷,追的是心、降伏其心,并不是法,修法是为了修心。

“心执”诞生了“法”,法是应缘而有的产物,若修法不修心,必落“阿修罗道”。

有缘,法才效果。
无缘,虚有其表。

没有成败的因缘,只有适不适合的匹配。

正法如骨髓、像法如皮肤、末法如衣服,以上說話長篇大論,已經表達了基本「功法」意義及「心法」內涵,不知道閣下所指的修行是指那一方面?无论如何,笔者以下说话要正式入题了…….

跟末学有血缘关系的人,我也不知道对方修行情况,更莫说知道整个日本人修行情况了。

佛法修行是反观自心,离心说道,尽是天然外道。即是说,离开了自心以外的感知,全部都叫“相”。

简单说,如来说心不说相,如来见相而离相,修行就是要学习离相,缺不会批评及对立,更遑论著眼于“种族、方法、出家、在家、性别、居住地点等等去作划分再去批判高低。

天地间一切运行只是一个活动,人只是其中一部份活动伸延,更只是一种“中性、空性”活动,活动是“有粗糙、有精致、有层次”,却没有“好、坏、高、低、真、假”之分,万物只有生灭,一切对立只是人心主观道德标准界定而来,一切感知都是眼中的幻影,犹如眼云烟。

正如精緻如眼睛,入了一粒沙也不行。

又好比粗糙如嘴巴,一粒糖掉入,也可能被咬碎。但我们断不能因为粗糙的嘴巴,就定位为“低”,精致如眼睛,就定位为“高”,同意吗?

明白以上基本佛理,自然就會明白修行就是「修心」,全部从心下手,不会去研究形而上的事去团团转,因为凡是透过“眼所见、耳所听、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想”去感知而来的,都是形而上表象,修行人不应迷惑于表象而去攀附联想,故此,真正修行人是不会批判别人的。

佛者,觉也。
觉者,离一切相也。
学觉,就是学习破尽一切对立,并非教人学习批判,要学习批判请到法庭。

真正懂得修行佛法的人,只会随缘而尽心去常试向执持“二元对立”的人解开心结,无论结果如何,做完就算,不会强求,做到以上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叫“浄其意”。

不知道以上说话能否令阁下有所帮助,祝福你。

三、评论区

行者

嗯,很好

静若水

非常棒的答案,感谢答主指点迷津!

lol

感謝师兄的布施,您費心了。

lol

薩度薩度薩度。

匿名用户 (提问者)

感恩布施。

Aloka

感恩Handsome细致的回答!非常棒!

高勤丰

振聋发聩平地起惊雷。

无公害小姐alice

一直对钟南山的隐士充满好奇心,以为他们才是修行人回,原来只是认为修行人是参禅,打坐,隔绝尘世,有特殊的修炼方法,胡须长长仙风道骨,从未听说过修行是修正思维,破除执着心。震聋发聩,多谢教诲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公害小姐alice

真正学佛人,每一个都是小菩萨,前提必须知道什么叫佛法?所有小菩萨必须在社会历练,如果走入深山食树皮,能否行持菩萨道,我就不了解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