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Thx 邀请回答。
(世上绝对没有单单受人非难,或单单受人赞美的人;
过去不曾有过,现在不可能有,将来也不可能产生,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
“沉默会受到非议,多嘴会受人指责,即使寡言也不能免于见责。所以,世上绝对不存在没有被人非议过的人。”
哪怕是受到万民景仰、人格高尚的佛陀释迦牟尼,也难免遭到各种误解、非难和毁谤。
不论人格多么伟大,行为如何高尚,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毫无缺陷;就算真有十全十美的人,也仍然会遭人嫉妒、抨击。
成功的人难免会遭到他人的嫉妒和反感;但是担心被他人误解而变得缩头缩尾,不敢放手去做事的人,反而会遭到更多、更严厉的批评与指责。
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必然要遭到强风和巨浪的阻挡。因此,努力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当自己领先别人时,即使遭到批评也无须在意,因为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敬希注意:以上括号内说话我已经忘记出处,应该是出自《法句经》内的(忿怒品)的以下幾句經文:
人相谤毁,自古至今,
既毁多言,又毁讷忍,
亦毁中和,世无不毁。
其餘經文不敢肯定,但无论出自何处,这段说话实在说得太有道理,完全脗合佛法所指凡夫的心执着,亦即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凡夫特徴,凡夫的人生就是活着一个充满误会的主观世界啊!
从“实相”观照:
1)我错,就代表你对吗?
2)我对,就代表你错吗?
3)你对,就代表我错吗?
4)你错,就代表我对吗?
5)难道我对,你也对,不可以吗?
6)难道我错,你也错,不可以吗?
7)我荣,就代表你辱吗?
8)我辱,就代表你荣吗?
如此类推…..
人人自出娘胎,就被“集体思维”教育成如下,习非成是:
1)误以为得到别人称赞,就代表自己是对。
2)误以为得到别人批评、非议就代表自己是错。
3)误以为得到别人称赞,就代表别人是对。
4)误以为得到别人批评、非议就代表别人是错。
佛法指“实相”是没有“二元对立”划分,更遑论对错了,对错只是人心主观道德创造的基准,实相不存在任何基准。
部份人由于“是非心”极重,往往情不自禁地爱说是非,说到底,这种斤斤计较的不平衡心理,就是一个“我”字作怪。
不明佛法的人,往往是怀着强烈“二元对立”去生活,当受到批评、非议的时候,就会感到不舒服,忐忑不安,意志消沉,甚至生起仇恨心。
谁知道原来“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只有感官经验造出来的世界”,每人运用自己的“感官”把资料摄入脑里,因为“不能、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故此,人将际遇透过感官来将资料“主观选择性”的摄入,再经个人“信念、价值观、准则”过滤而决定意义,成为“定义”,留在脑中。
那份过去的“记忆体~识”形成一连串的“信念、价值观、准则”,全都是主观形成。故此,过滤出来的所谓“定义”,根本只是“个人定义”而已,而并非来自世事本身,亦即是“我认为”而已。
每人都以上述方式思维,所以一点一滴地塑造了自己出来,故此,人是“主观”的,佛法上称为“我执”,亦即事事以“我的个人感觉”为大前提,凌驾于一切之上,并以这方式建立对世界认知,因此,根本“没有绝对真实,只有主观错觉”,再而强行划分成“二元对立”,佛法上叫“落两边”。
每人都自制地图,在这“自我世界”中生活,若改变了由“主观选择性”模式,就会改变世事对自己为所带来的“影响,感受”,就所谓的“喜怒哀乐”。
喜怒哀乐的“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环境、现象”,而是来自我们对世事的“主观态度”,佛法上称为“着相”,亦即是主观“信念、价值、准则”所构成,叫“我执”。
世事是死物,它没有个人感觉,更加没有自主性,它只是一个表象,佛法将这种表象称为没有“自性”,这个表象全部都是“无生”,赋予千差万别的只是人心,这个万物真实状况,叫“诸法无生”。
佛法指出根本“无须、无法”改变过所谓的“外在世界”使自己快乐, 一切都是自我陶醉出来的一场“错觉”,但为何人感到世事“如此真实,拳拳到肉”?因为世事、世界全是由自我一手一脚制造出来的“一场个人感觉”,所以非常真实。
现象从来不曾给我们“喜怒哀乐”,只是来自人对世事的“个人判断、个人反应”,人人感受根本不同,既然感受不同,所以确实并没有“客观世界”,一切也只是“主观感觉”。
故此,只要能改变了“脑里世界”,感受就会完全天翻地覆,人生际遇感受便会改写。
万物以大地为根,心就是根本,佛法就是以改变“心”为主的法门,所以叫“心地法门”,将心调炼就会将烦恼“连根拔起”,这就是所谓的“修心”。
为了使自己真正离苦得乐,《金刚经》就教人如何去“从感知中超越~(apratistha laksana~离相)”。
问:如果对方的批评是冤枉呢?
答:如果无冤枉,这个批评是有帮助啊!
问:如果这个批评确是构成“冤枉、误会、伤害”呢?
答:“你误会我、你伤害我”,我知道了,我会澄清及面对,更会以“平顺、和平、平等、无排斥””之状态,去破除“二元对立”之心境来面对世间种种矛盾。
甚至可采取法律行动,无论“澄得清,澄不清”也尽心解决,最后,“面对结果我不介怀,我已做了该做,完成过程便放下”,内心始终如一,不起矛盾而耿耿于怀,这叫“忍辱波罗蜜多kṣānti pāramitā~(安忍)”。
更勿忘记这个世界有因果,冤枉你的人跟你有缘啊!千万不要生起仇恨心!必须好好圆满这段缘份,这是剧情需要!听得懂吗?
况且,我们的“面子”只是“羽毛”,为何那么在意那羽毛?皆因“我”的心“执”著作怪,叫“我执 ”。
天下间那有不会受损的羽毛?
天下间那有人名誉是完整?
天下间那有人永不被人误会?
天下间那有人不曾误会别人?
根!本!没!有!
连我们现所信奉的天上人间之师父“释迦牟尼佛”也被日日误会,凡夫一日未成佛,不是日日也在误会祂吗?笔者已误会祂2000多年了,现在仍在误会祂呢,因为我们此刻是凡夫。如果追求一个永无法达到之目标上,想“永不被误会”,人还会“现世安乐”吗?“生不如死”就有可能。
古往今来,谁不被诽谤、批评、非议?
“耶稣”都要被钉十字架。
“佛陀”都要被追杀。
传说“达摩祖师”来中国弘法,都被人打到牙都甩掉。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内涵大意指:“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某人意志受到磨难,使他筋骨受到劳累,使他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使他做事事也不顺利,以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心性,增长他的才能”。
一个有“大作为”的人,必定受“大误会、大压力”,大自然本就如此运作来成就一切万物,古人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佛法再高深,也在“人间”修“出世间”,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练、在人道成就、以人为本”,将所学习得到的法理可以落实生活运用,才构成真正修行。
长篇大论说了一堆话,阁下今后受到批评、非议,仍会耿耿于怀吗?勿再斤斤计较,凡夫误会閣下是必然的,一笑置之即可,不要再跌入感知的圈套,表象是主观世界的陷阱,离相吧!祝福你。
笑一笑,
世界更美妙!
评论区
谢谢笔者的分享!笔者不仅指出了面对批评时该怎么做,更清楚的说明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做!真是太细致了,感恩
强烈感谢,惊醒梦中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安瑜
被惊醒?
好。
那一瞬间气得不行怎么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露兆丰
准备受苦。
露兆丰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回复。憋屈事后总想还是憋
说的真好!使用法律手段澄清,别人以为你陷入困境苦苦挣扎,其实自己只是配合这段缘演戏而已,心早已把这些事情置身事外
真的说的很容易呀,要做起来,有时候被冤枉了心里就开始作怪,各种情绪涌上心头,恨不得把自己的想法装到别人的脑子里,殊不知自己已经掉入了我相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