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本人信佛常达30年,阅过大藏经,楞严经,金刚经,法华经爱不释手,常年礼敬三宝,紧守五戒,可惜今年才有缘接触知乎这个平台,也算是三生有幸,因为早听说知乎上多数是有智慧的人。可是没想到刚进来就看到一位叫“齐天大圣”的朋友,我不知道此人是否皈依佛门,但是言谈之中处处颠覆佛教,处处批判大乘佛教,处处对古德予以贬低,认为楞严经是伪经,楞严经如果是伪经,那么历来这些高僧们还往哪里摆?更有甚者还有很多人为他点赞,这是末法时期的气象,实在是让我这个信奉三宝的佛弟子有点看不下去了,不知道知乎的贤友们如何看待此人,对于这种诽谤三宝的行为我们这些佛弟子们应该做些什么?
二、正文区
现先将题目加上“题主去看待”五字,变成如下…….
《大家如何看待题主去看待“齐天大圣”这个人?》
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说了45年的一段段言教讲座,被后世人化成文字记录,叫“经sutra”,据文献记载《佛经》是来自“梵文及巴利文”,如果记录“梵文及巴利文”的人失误、听错、曲解,亦即是梵文及巴利文所记载的文字记录都可能会出错,现在再把《佛经》被翻译成地球不同国家的文字。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译古印度的“梵文及巴利文”,翻译出“翻译者所理解”的部份,再成为唐朝民间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现在2017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阁下认为有否存在问题呢?
可以这样说,现代所接触的佛经的文字只是凌碎片段,并不是一个完整内容,如果单凭一些片言只语的文字,就是为金科玉律,建议勿再接触佛教,因为将会神憎鬼厌,一世倒楣。
某一佛经、某一经句,如果令自心产生“破执”效果,就代表“相应、有缘”,而并非凭个人喜恶去作出种种分别,不可用“着相的心”去研究“离相的法”,佛法不是拿来茶余饭后的娱乐,否则修行路上难以进步。
佛陀洞悉未来世人将会把经文曲解,于是叮嘱弟子今后在经文翻译的时候,须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目的就是提醒后世人明白“如是这样的讯息,只是翻译者个人所听、所理解,不代表百份百是佛陀本意”。
由此可见,信徒已经不是断章取义的问题,而是對“经文意理、运用方式”是须依靠真修实炼的人去诠释,而且每个领域、每个课题都有不同的过来人,例如末学对密咒领域略有体悟及技巧,就是因为牵涉传承,否则依文解义,不如不学,经文文字只能作参考,既然历史存在的经文都有可能出现讹乱,每人出现不同理解也是意料中事,并不奇怪啊!
同样一句话,我在“A点”取了自己适合的方面来产生“悟性”,算我懂了。
你从“B点”方面产生“悟性”,你也懂了。
但我跟你所产生的“懂~(悟性)”的领域、层次,可能未必一样,故此,佛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实际上,一日未成“无上正等正觉”,凡夫发心望能“全懂佛经、法理”,其实懂的还只是“我能懂的那一部份”。
“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中国人译音所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 samyak sambodhi”,就這句梵音,题主又猜猜有谁懂得正确的发音?我可以大胆说,就算我亲自去教,也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发准以上的音,更何況根本中文字就沒有這些音韻,如单凭文字记录又怎樣表達呢?这就是为何有些功必须一對一口耳相传的原因。
最近佛教板块经常提及“南传佛教徒”的矛盾,就好比10人同时在1楼看见同一景物,并不代表2楼的另外10人看见景象一样,不能坐井观天话,必须知道世界是很大,执取不同观点、执取不同角度、就会看出不同景象,导致各自人心就会得出不同感觉、结论,谁知以上皆是人心创造出的暂时幻影?
恩师遗训:“学习只是觅道的一道门,看文字时,勿以为就是(道),无数人误把“所听、所读”的言教以为是(道),学了无数专业“名词、知识”,空有一身理论,更背得流利,却对于(道)完全在不能运用于生活上,化成自己思想,根本如同一无所知。”
觅道人,必须跳那“言教、文字”以外的框架,来“发现洞悉”其背后的奥义。
未有佛法前的人,学什么法?
未有佛经前的人,念什么经?
本人不是佛教徒,但修道5千年,如何看待我这样发言的人?
大言不惭、狂妄自大吗?
但与别人何干?
不喜欢听,可以不听。
不喜欢看,可以不看。
不认同,不理会便是。
以法论法,个人本身有什么值得讨论呢?
当公开评论别人的时候,请同时评论自己。佛法是教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去分别批评,代表被感知束缚,代表执着,但佛法是教人不住于相,忘记《金刚经》内涵吗?
言归正传……
以事论事,直心是道场,将内心见地直说出来便是,不必太着眼个人本身,因为言论已代表“心”,我口写我心。
至于什么齐天大圣,我完全未看过他的文字,只知道《西游记》有个齐天大圣,作者叫“吴承恩”。
正等于当日,有人问喜欢那一句佛经?我只会笑,笑是因我知道佛经只是一种药,你去喜欢某药,只代表你同时厌恶某药,这是个人喜恶,某些人连佛经都去分别喜恶,与我何干?
学佛行者必须谨记一点,就是绝不能批判别人,因为一批判,就马上违背如来真实义,首先“着相”而不自知。
部份学佛人,误以为接触佛教一段时间、略能背出一些理论,一看见社会各种现象,单凭一颗所谓“善意发心动机”,就误以为有能力给予“意见、批判、指责、责骂、甚至咒骂”。
佛法乃“不二法门”,并非教人“善恶不分”,亦非教人滞留“善恶相”,而是教人如何破尽“二元相对、四相”,欲学分辩善恶者,请勿接触佛法,修“人天乘”便可以,甚至不修,直接走去读“法律”更快捷。金刚经明确地指出勿滞留“我、人、众生、寿者”相,亦即非落入“边见”。
“别人”本来是“我”,“我”本来是“别人”,同体的,“众生一直都是大自然活动的一部份”,一划分,马上自我捆绑,落入生死轮回。
诸法本无我,连自己也作不了主,只凭一份“个人感觉”误以为作得了主,世上没有一样东西属于自己,人只是活在自我塑造出来的“个人幻想感觉世界中”,这叫“我相”。
既然连“我”只是一场“个人感觉”,为何只懂指责别人所谓缺点?永远只想“对人事物批判指教”,而不愿“请别人指教自己”?
这种事事以自己个人感觉为先,犹如万兽之王般的傲慢,何来“平等心”可言,没平等心,又岂敢说慈悲?普渡众生?难道不是“我执”吗?阿修罗道就是由“我执、行善”而修成的。
“阿修罗道”就是由“极重胜负心”,亦即“极重分别心”感召而成,不信?看到别人缺点,为何要批判?很简单,因认为自己没有此缺点,若自己有,还会批判吗?若说慈悲,何不用“别人能接受”的方法作引导?也许别人真有此缺点,但与自己何干?必另有原因作祟–“傲慢心”也,即“我执”。
年龄成长中,也不断成长“自大”,成为自大狂,却不自知,看见别人所谓缺点,就无法忍受,彷佛不批评两句,就晚上睡不着似的,不但令对方听到,更想全世界听到,既知错对,何不直接私下引导,对方不听,自己可关房门对镜批评、录影也可嘛。何必批评让全世界知道,想表现自己优秀?不是“我执”吗?
人人有不同优点、缺点,人人平等,有善知识举了一比喻,一个360度的圆,有人在20度位置缺一个角,有人在72、56度位置缺一个角,我们站自己位置看到别人缺角,却不见自己站的位置,正是一个可能更多更大的缺角,喜欢棒喝、训示的人必须小心,“阿修罗”的家乡正等着我们。
其实跟同一个天人师学习 –“释尊”,你知的,他也知,缺点亦不相伯仲,又棒什么喝呢?
他朝你问其朋友时,朋友可能说:“其实我早想告诉你,你是为境所乱,到处指证别人,学佛学到你疯了吗?”这是千真万确的事,真修实练,须从“人伦”开始,把这一点“批判心”抽出来消灭吧。
多块砌图成的图画,块块平等,没有“优、良、常、可、劣”之分,批评、比较也是多余。生命并不是“个体”,而是“集体”,世上没力量可排斥生命,只有“观念排斥”。带着“个体观念”,就构成排斥、扭曲大自然运作,必遭捆绑,这是“天地之道”。
三千世界,大若虚空,细如针头,纷争不应当,万物如身体,不必分你我,人如四大海,千里亦一家,应该无须分彼我。
世事存在必有其道理,没人事物是多余,也有其功能价值,万物因应不同时势、不同层面,就会不同相,各自也"在其位,施其职"。
世间只得一个,人人看法不同,
命运似有优劣,活动各显千秋。
最后仍是一句;“众生思想、行为、运作就是大自然活动的一部份”,明白这一句的道理,“金刚心”就会生起,此刻就从那份“平等心、恭敬心、卑下心”,以“人伦”切入点去,方为皇道也。
P.S 最近我善意用强烈态度去提醒一个怨天怨地的人,结果我被某二人视为邪恶轴心,更被批评本人父母造业生错我,但我却笑到停不下来,因为太好笑,笑一笑,世界更美妙喽!何必认真?梦一场而已。
三、评论区
这么帅,堪比弥勒佛大笑,哈哈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文章重新编辑,可研究一下。
哇,,,帅帅哒!!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狐狸笑眯眯
文章重新编辑,可研究一下。
想起答主所提到六祖慧能大师说过的话,“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当看到别人的过失时,更应该先看到自己的过失才对,一心想批判别人,更需要先批判自己才好。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老实说, 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说了45年的一段段言教讲座,被后世人化成文字记录,叫“经sutra”,据文献记载《佛经》是来自“梵文及巴利文”,如果记录“梵文及巴利文”的人失误、听错、曲解,亦即是梵文及巴利文所记载的文字记录都可能会出错,现在再把《佛经》被翻译成地球不同国家的文字。
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译古印度的“梵文及巴利文”,翻译出“翻译者所理解”的部份,再成为唐朝民间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现在 0 7年要理解 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阁下认为有否存在问题呢?
可以这样说,现代所接触的佛经的文字只是凌碎片段,并不是一个完整内容,如果单凭一些片言只语的文字,就是为金科玉律,建议勿再接触佛教,因为将会神憎鬼厌,一世倒楣。
某一佛经、某一经句,如果令自心产生“破执”效果,就代表“相应、有缘”,而并非凭个人喜恶去作出种种分别,不可用“着相的心”去研究“离相的法”,佛法不是拿来茶余饭后的娱乐,否则修行路上难以进步。
佛陀洞悉未来世人将会把经文曲解,于是叮嘱弟子今后在经文翻译的时候,须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目的就是提醒后世人明白“如是这样的讯息,只是翻译者个人所听、所理解,不代表百份百是佛陀本意”。
由此可见,信徒已经不是断章取义的问题,而是對“经文意理、运用方式”是须依靠真修实炼的人去诠释,而且每个领域、每个课题都有不同的过来人,例如末学对密咒领域略有体悟及技巧,就是因为牵涉传承,否则依文解义,不如不学,经文文字只能作参考,既然历史存在的经文都有可能出现讹乱,每人出现不同理解也是意料中事,并不奇怪啊!
世间生命均为大自然的延伸,并无高下优劣之分。请问,大自然之道又是由何造就而来的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心。
说得很好
收藏了多看几遍
收藏了。帅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