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先撇除情爱两人相处的高深理论,笔者先作概括分享……
结婚之前,必須产生共鳴。
产生共鳴之前,必須拍拖。
拍拖之前,必须擦出爱火花。
擦出爱火花之前,必须相处。
相处之前,必须互相吸引。
互相吸引之前,必须认识。
认识之前,必须遇上。
根源就是遇上,然后认识,再加上互相吸引。
一、我们身边天天都遇上了陌生人,重点是如何认识,此乃第一点。
二、认识之又如何,先问自己本身有什么值得吸引别人之处?这叫“自知之明”,此乃第二点。
三、如果连自己有什么吸引异性之处都不清楚,又如何发挥出来?
四、认为自己的吸引点,并不代表异性必认为吸引,必須知道异性需要什么的吸引,不可一厢情愿的认为,最后才能产生一连串的流程。
五、学佛的人是否容易找到伴侣结婚,那就应该要评估“学佛的人”是否具备结婚的条件,至于是否容易找到伴侣,就取决于刚才以上四点。
六、以上问题亦可以引申到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双方结婚后,其中一方走上迷信之路,这样的后果会比起不结婚更加悲惨,因为迷信的人什么都够胆做得出。
更莫说婚前刻意隐瞒信仰,这将会是造就双方矛盾,信仰理念本来就是因人而异,不能勉强,否则便有机会走进分手的下场。
换句话说,不管信仰任何宗教,如果不具备“结婚及维系婚姻”的条件,也都难以找到伴侣白头到老。
不知道题主是否明白什么叫学佛人,据笔者体验,真正懂得佛法的人,本来应该是一个“通情达理、平易近人”的人,在现实中某程度来说,真正明白佛理的人,应该算是吸引异性的,刻意伪装就另作别论。
问题在于来自民间痴男怨女都以为自己理解佛法,然后高调自称是学佛人也只是一班天天拜佛像、买动物放生、拣饮择食、抄经文、背经文、禁欲,却对佛理一无所知,只知道一句佛号念到死,然后就求生净土,这就是现时民间佛教的主轴风气,这样就叫学佛人吗?真的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言行任何人都怕啦!
如果跟这班人去讨论,他们找出古代已死的高僧大德说话去跟人辩论一番,乐此不疲,最后他们沮咒别人下地狱是必然的环节。
言下之意,一个“斤斤计较、满身棱角、好勇斗狠”的人,只在乎自己,一切以自己作出發點,事事以自我為先,怀着这种思路尽管相衬1000次,决定仍是难以找到伴侣结婚。
因为这种人根本不会受到异性喜欢,必須明白情路上的潛規則~“你在挑选别人的同时,别人亦正在评价你”,不要自以为是,要清醒一点。
一段情缘本来跟信仰什么宗教无关,错就错在迷信,将佛法曲解,思维走进极端,导致众叛亲离,神憎鬼厌。
除非有一些人以“佛教名号作为包装”,否则“学佛”就是“学觉悟”,必定会思路逐渐圆融,试问有心向觉悟迈进的人,又怎会是一个事事自我为先的人?能够经常为别人设想,懂得逆地而处,这个人应该不难得到异性的垂青。
故此,如果遇上充满棱角,事事以自己为先的异性,建议勿理会对方是否学佛人,也最好敬而远之,无谓投资青春岁月到这个人身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注:此段说话亦适合题主参考)
P.S 如果问学佛的人容易找到伴侣结婚吗?倒不如問找到伴侶結婚,維繫一段婚姻,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例如懂得什么叫情趣、浪漫吗?谁会跟一个石头生活在一起?



评论区
现实中,在这八年之内,我帮了数不清的单身佛教徒看清真相,成家立室, 現在他們已經擁有下一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有机会我可以将这个爱情课题深入地长谈。
(*^ω^*)好啊好啊,期待中。爱情这个课题,正是很多人需要的。
包括我自己在内。
非常期待这个课题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最近香港报纸记者,就在最近的佛诞节,偷录拍摄海上码头下准备了鱼网去捕获放生的水族,码头上正在放生,码头下就正在钓鱼,相映成趣,愚蠢的程度已经进入极级状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薇薇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 (輕心)梵音錄誦
https://share.weiyun.com/530da274ba24a7e54ce0b99668713d97
感恩轻心哥哥的用心,还算我有福分,昨晚已听已下载,再次感恩轻心哥哥,不胜感激
Handsome轻心 (作者)
无论是否信仰什么宗教,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标,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追求什么,否则不切实际,只会耽误青春。
其次,就要有自知之明,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
每一段情,我都非常珍惜,每一次分手,也都刻骨铭心。
我几乎从未试过「真空期」,亦即“单身狗”的时间非常短。
不谈出家人。难道佛教徒,就不能结婚?也是邪见。修正我们的思维模式,让智慧开显,和恋爱婚姻哪里会有半分关系。
每分钟高达7200只…哈哈哈,感觉好讽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这个讽刺的小故事,是一些有感而发的修行人构思出来。
寻遍所有佛经,那一篇经文教人刻意用钱买动物然后进行放生?暂时笔者见不到。
佛法教人“四无量心”,重点在无量两个字,在梵语来说叫“maha摩诃”,内涵是无边际的大,亦即是无法用世间的度量衡去计算。
所谓慈悲喜舍,真正的慈无量心、悲无量心是指“面对待人接物处于“平等心”的状态,这个重点是破除“二元对立”的分别,才算契入“慈悲”。
民间佛教信仰一直所误解认为慈悲是一种“善心的情绪”,实在错都不得了。慈悲是必须明白及落实“般若波罗蜜多”后所呈现的思路,这个状态叫“Maitra citta maha karunika 大慈大悲心”
举例说,人类所用的木筷子是砍伐树木而来,包括乘搭车子所用的车轮,也是用树木的橡胶提炼而成,砍伐过程伤害了无尽昆虫的家园及生命,
故此,一个明白般若波罗蜜多的人,断不会因为单凭表象以食素、食肉而界定人的慈悲心与否。
尽管以上说话阁下感到很陌生,笔者仍然要将真相说出来。
现举一个例子作为最后总结…..
假设我们将监狱里面的罪犯全部放出来,是不是代表我们慈悲及放生?
真正放生,是由般若波罗蜜多自然流露出的一种怜悯之心,无论面对眼前是好人、坏人,尽管用上的手段不同,包括怀柔、刚烈也好,内心仍然犹如天空包容一切,完全平等,不生一点排斥,哪怕面对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始终贯彻如一,平等不滞留地对待进行扶持及感化,才称得上真正慈悲,对他们不离不弃,才是真正放生。
此刻民间信仰不断定期集资大量买物放生,动机本是善意,但这个举动并不构成扯上佛法半丝关系,尽管买物放生并不是佛陀的教法,但培养世人对生命的尊重及怜悯,确实功不可没。
但如果佛教徒能够愿意再付出多一点诚意理解佛法的真相,相信这份诚意会比“买物放生”这个动作更加具有功德及意义。
这就好比我们贸贸然刻意将牢狱上的监犯放出来,却没有进行思想教育,只对着这班罪犯念经,最后只会沦落“好心做坏事”,苦害了罪犯,更危害了社会安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怎么正确的放生?》
怎么正确地放生?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260.html
破除二元对立的分别才算契入慈悲。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每个月渔民就是为了一些善信去捕捉水族类,善信用血汗钱买漁民一心去捕获的猎物,然后再放进大海,渔民就再出海捕捉回來,这个动作愚蠢到不得了,这就是民間信徒的思路。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对,根源是要有遇到的缘分啊
金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那我能问一个很俗气很初级的问题吗?佛氏门中是否真的有求必应?如果原本婚恋不顺的佛教徒能否通过修行获得婚恋幸福顺利这一世俗的利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金水
可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金水
金水,如果你有看过我的文章,你会知道我的回答跟坊间的佛教徒有别。
甚至乎我有些文章会非常露骨,试问一个未能够圆满生活的人,又怎可以走上修行的路?
故此,如果真的懂得修行佛法,确实可以改变今世的处境,包括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