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现在看以前自己的提问,汗颜至极!过于无知,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想取消此问题。(原问题:这其中有何深意,毫无疑问大师是全力支持净土的吧?对一些学佛人来说,相信金刚经有大智慧要容易很多,信念佛则生净土,甚难。

二、正文区

谢邀。

此题问已将思路简单复杂化,此刻笔者首先解释“有、无”的一点内涵…..

《佛经》常有以下情况:

一时说佛陀、一时说觉悟。
一时说有佛、一时说无佛。

此刻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下一刻说佛陀无形无相。

这边厢,描述佛国浄土何其庄严。 那边厢说,心净则佛国浄,随处皆净土。

题外话,其实“道经、佛经”中,有些名词确可清楚注解说明,但有一些却是永远无法言传、解释,刻意研究文字,只进入“死胡同”,亦即香港人、广东话称之为“掘头路、死巷、尽头路”,甚至俗语说的“牛角尖”。就看以上“死胡同”三字,也有字眼不同形容,但其意义却是完全一样的。

过来人分享笔者“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这两句话,其实是给人验证、给人开悟的“印证密语”,并非让人任意朗朗上口、随口便说出之话,这两句话是“释迦牟尼世尊”引导学生修行的根本法要。

昔日世尊为学生讲解了佛陀的无量无边殊胜功德、种种不可思议神通后,在时机成熟便向弟子说:“以前所说的佛,其实就是人人本来的面目–(觉),觉悟就是佛陀,佛陀其实只是众生觉醒了的心,亦代表(佛即是心),可是现在各位的心还未觉醒,故此,大家要精进修行,把这个(心)修成(佛),修到(心即是佛)。

人心机关算尽、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感召动荡不安,内心长期被阴暗所挡,眼中只有利益及被伤害,自心被執着牢牢捆綁,不進退兩難,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不见署光,渗出样貌痛苦气质,像在“地狱道”。

人善心处处,感召快乐、顺境、光明,从心所欲,渗出样貌美丽气质,就如身在“天道”。

人心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聪明善巧,渗出样貌慈悲气质,犹有如“菩萨道”。

人心表面行善,内心却处处比较、好胜心强、刻薄、妒忌、凶狠,就是“阿修罗道”。

佛陀为众生宣说十法界,“人道、天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 鬼道、畜生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只希望人明白“心”是创造出“十类界别”的境况际遇,终其目的是让“觅道人”最后能了悟其实 — “一心具足十法界”,万法唯心。

所以,十法界这个名词,也是为方便说法而设,并不是说天地之间有十个地方,误以为可像移民般迁移居住,更非够资格就生天界,不够资格就下地狱。

Ok!言归正传,回到问题…….

一、既然“万法唯心”,更“一心具足十法界”,地狱、极乐浄土当然存在,但万法只是“虚拟感觉”,故此,存在却不实在。

故说有,却又是无。
故说无,却又是有。

二、既然极乐净土存在,《阿弥陀经》及诸经也提及十方无量浄土,又何来迷信之嫌?

三、《金刚经》以“般若波罗蜜多”贯穿人生任何领域,破盡一切滞留覌点、立場,导尽世事、世情的实相,一相不着。

四、《阿弥陀经》说出多姿多彩的花花世界,即是说:“梦的精彩”。

五、《金刚经》说出森罗万象,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雷,一切皆是众生心裏投射的幻影,即是说:“梦的本质”。

六、

《阿弥陀经》说果皮,说有的精彩。
《金刚经》说果肉,说无的虚幻。
两者经文内涵并无抵触,因为它只如西瓜,果皮、果肉并无正邪可言,兩位一體,不可劃分。

七、

一理圆融,
万法皆通。

一本经文说“真相”。
一本经文说“实相”。

“鸠摩罗什法师”将两本经文翻译,现在题主把经文作比较,明白以上道理,就知根本谈得上正信与迷信可言,明白果皮、果肉本是一体,就知道两本经并无“智慧、迷信”之高低之别。

“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六祖坛经》

果皮,是说幻影的精彩。

果肉,是说幻影的虚幻。

先以欲勾牵,欲令入佛智。

一个滞留于颠沛流离的人生,佛陀会跟人说果皮,吸引众生的眼球追寻及向往精彩的梦。
一个具足上等根器的人,佛陀会跟人说果肉,刺激众生的大脑,走上梦醒人生的成佛之路。

不知读者看过《阿凡达》这套电影未?脱掉特制眼镜,就会回复到所谓的现实了。

极乐世界,就是有一个拥有超级立体幻影资源的始创人~amitaabha,由慈悲、智慧凝聚而成的一个梦。

进入了净土法界的人,只要把心识抽离,就犹如把那个超级立体眼镜脱下,便能再次回复到现实世界,亦即所谓“承愿再来”。

勿将净土“神格化”,不单止人生如梦,地狱天堂净土,甚至人间一切都是如梦。

如此一来,有无曾经进入净土这个梦的人回来人间?

笔者现斩钉截铁的分享,这种情况在地球多如天上繁星,人不信吗?

谁要人信?

要证据?

发梦要证据吗?

笔者并不是说神话,而是细说发梦,进入这个如诗如画的“梦工场”,从心所欲,满足阁下一切,满足到厌为止后,然后“粉碎对美梦的执心”。

如果不认同“人生只是一场感觉”、不认同“人生如梦”,亦不认同“六道如梦”,也不认同“净土正是发梦”,更不认同“七情六欲”只是感觉,这就不要再研究佛法了,因为佛法就是研究“发梦”。

P.S 笔者观照到最迷信的就是题主阁下本身,因为在不明白两本经文的法理之下就断言批判,加油啦!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六祖坛经》

白雨

首赞~\(≧▽≦)/~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白雨

我的解释你看得明吗?无缘无故赞。

palmier

一切由心造,感恩

光影祭司

阿弥陀佛

闻鸡起舞

感谢轻心大哥的回答

两者是一体,一个说内,一个是说外。经文没有错,是人迷而误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果皮,是说幻影的精彩。
果肉,是说幻影的虚幻。

先以欲勾牵,欲令入佛智。

一个滞留于颠沛流离的人生,佛陀会跟人说果皮,吸引众生的眼球追寻及向往精彩的梦。

一个具足上等根器的人,佛陀会跟人说果肉,刺激众的大脑,走上梦醒人生的成佛之路。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您说的太好了,更容易理解了。两本经文从区别上来说,是表达果皮,果肉。实则是佛陀为不同根气不同阶段的人说的话。就跟上学一样

Alok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说的太棒啦!详细耐心,逻辑严明的回答,解释清楚了两本佛经的不同与共通之处。原来万法唯心,“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不同阶段得人,就会有不同的经文对应自己,佛陀真是一位聪明伟大的老师,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说出不同的经文对应不同阶段的学生。赞叹!!!

陆明忻 (提问者)

哈哈 您的法布施我这两天再多看几遍

陆明忻 (提问者)

感恩!

小狐狸笑眯眯

感恩 ~看您的回答后觉得好开心,心里也不烦躁了(⁎⁍̴̛ᴗ⁍̴̛⁎)

黄生

赞!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知某君,看过《阿凡达》这套电影未?脱掉眼镜,就回复到所谓的现实了。

极乐世界,就是有一个拥有超级立体幻影的资源的始创人~amitaabha,由慈悲、智慧凝聚而成的一个梦。

只要那个超级立体脱掉,就能够再次回复到现实,即所谓承愿再来,不要将净土神格化,不单止人生如梦,地狱天堂净土,甚至人间一切都是如梦。

如此一来,有冇曾经进入净土这个梦的人回来?小弟斩钉截铁的告诉,这种情况,在地球多到如天上的繁星,你不信吗?谁要你信?要证据吗?发梦要证据吗?

我说什么?并不是说神话,而是細說发梦,进入这个如诗如画的梦工场,从心所欲,满足你的一切,满足到你厌为止後,然后粉碎你们,听不听得明?此刻各安天命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懂得般若,必离两边,色空圆融,又怎会否定一个梦? 某君听得懂吗?某君的传承看来有问题㖞!自己对号入座。

Handsome轻心 (作者)

人只需要问自己有否发梦的需要,如果需要,这个梦就存在啦!净土就是一个梦!

Alok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原来净土,只是存在人内心的一份感觉,说有也无,感觉存在而不实在,如梦如幻。

Handsome轻心 (作者)

行事离四相,感知梦一场,眼前生浄土,莲花处处香。

Handsome轻心 (作者)

否定净土,就是否定发梦,梦境当然是如幻,但不要否定可以发梦,必先要有梦,才能幻。

Alok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可以说,人人都有过发梦的经历,体验过发梦,就能明白那种如幻的感觉,好似很真实却又捕捉不到拿不出来的样子。谁能去否定人能做梦这个实际情况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有只猫,当日一心推举“求净土”这个人出来,搞到满城风雨,这个小女孩,就是你一手精心策划出来,你认为我看不见吗?狐狸尾巴终于露出,你就是幕后的策划者!

“轻心”一日未死,你休想旨意得呈!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竟然会这样,好阴险

Handsome轻心 (作者)

猫仔,知不知道什么叫镭射眼?

以梦为马

意思就是因材施教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以梦为马

慕容 先生

感恩輕心兄回答,慢慢消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