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既然问题含糊,笔者亦可以任意发挥……
(注:文章尾段附带梵音示范及笔者的修行话之连结)
净土无理,秽土就有理吗?
净土有理,秽土就无理吗?
净土有理,秽土必有理。
净土无理,秽土必无理。
南传有理,北传就无理吗?
南传无理,北传就有理吗?
南传有理,北传必有理。
南传无理,北传必无理。
口唸佛有理,忆念佛就无理吗?
口唸佛无理,忆念佛就有理吗?
口唸佛有理,忆念佛必有理。
口唸佛无理,忆念佛必无理。
同样一句话,我在“A点”取了自己适合的方面来产生“悟性”,算我懂了。
你从“B点”方面产生“悟性”,你也懂了。
但我跟你所产生的“懂~(悟性)”的领域、层次,可能未必一样,故此,佛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实际上,一日未成“无上正等正觉”,凡夫发心望能“全懂佛经、法理”,其实懂的还只是“我能懂的那一部份”。
“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中国人译音所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 samyak sambodhi”,就這句梵音,题主又猜猜有谁懂得正确的发音?
笔者可以大胆说,就算我亲自去教,也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发准以上的音,更何況根本中文字就沒有這些音韻,如单凭文字记录又怎樣表達呢?这就是为何有些功必须一對一口耳相传的原因。
最近佛教板块经常提及“南北传佛教徒”的矛盾,就好比10人同时在1楼看见同一景物,并不代表2楼的另外10人看见景象一样,不能坐井观天话,必须知道世界是很大,执取不同观点、执取不同角度、就会看出不同景象,导致各自人心就会得出不同感觉、结论,谁知以上皆是人心创造出的暂时幻影?
恩师遗训:“学习只是觅道的一道门,看文字时,勿以为就是(道),无数人误把“所听、所读”的言教以为是(道),学了无数专业“名词、知识”,空有一身理论,更背得流利,却对于(道)完全在不能运用于生活上,化成自己思想,根本如同一无所知。”
觅道人,必须跳那“言教、文字”以外的框架,来“发现洞悉”其背后的奥义。
人對世事的态度,全来自透过六种感知功能~“六根”聚合而生起的感受,亦即是透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思维活动,所引起一连串身体內外的生理及化学反应所带来的“感觉”。
故此,全部只是内部主观发生,人所“追随、拒绝”的只是“内在感觉”,并非来自被感知的外界,亦即跟外界的“表象”无关,世间只是“中性的活动”,批判、分别的是“心”作怪。
这份感觉凝聚成“喜欢、嫌弃”的两种态度作为主轴,一部份你更能回忆,另一部份你却会完全忘记。
但无论是否记得起,那份因六根感知聚合的“生化反应”复杂细节过程,都会不知也不觉「累积讯息」储存下来,形成了“感觉记忆体~(识)”,导致使人面对世事,也情不自禁、不受控,在不知不觉地自动提出记忆中的累积讯息去运作面对眼前的际遇。
人总活在“荣辱、得失、对错、善恶”等等之间的对立世界里,所以矛盾、纠结、烦恼是必然的,这种“二分法”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这样分化所有人事物的价值,彷佛以为这“二分法”就是处世理所当然之道,谁知这种“二分法思维”存在大量逻辑谬误,难道世界上颜色又岂会只得“非黑即白”这样简单?
人总惯性看表面事相作基准,局限只得“两种对立”角度层面,常常只考虑一系列“两极端”的可能性,而排除其他可能,看不见“两极端”以外领域,佛法上叫“边见”,亦即永远执取“偏侧于一边见解,却看不见整体”,这就是痛苦根源,佛法叫“着相pratisthita laksana ”。(注:“着”指滞留。“相”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
这种“喜欢~取、嫌弃~捨”的惯性思维,进一步地操控着我们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让人无知的向“外界表象~相”作出无止境的“攀附”,到头来做出很多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了自己的决定,就为满足那份内在的化学反应~“我、我的、我的感觉”。
稱合我的感觉,想它不断延续~取。
不称合我的感觉,想它马上消失~舍。
修行佛法就是超越这两种令人上瘾“惯性思维”,目的就是“破除我的执迷”,人就可以用中庸的思路去平衡生活上种种际遇,再调炼超越“表象框架束缚~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 ”,當平等心出现的时候,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内心就会感觉越来越自在,如果未能超越这种“落两边”的思路,人是永远没有办法自在,始终也是在苦乐中浮沉。顺带一提,如果经常运用离相的心,别人眼中的你是充滿慈悲的,慈悲心并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思路上的平等心流露。
《梵音示范》
share.weiyun.com/f09f9a
《轻心谈修行~拜佛(^~^)》
《注:以上是笔者示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梵音例子》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梵音示范》
https://share.weiyun.com/f09f9adaad28713710a4aba4781349e4
《轻心谈修行~拜佛(^~^)》https://share.weiyun.com/c8b3fe6bb1b62fd903ca155ba1dae2e7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王廷赫
其实有很多人连拜佛的意思都未知。至于阁下一直想学习某一些功法,先去听听刚才只一句的录音,看看有什么启示?学习梵音密咒,需要强大的心力及慈悲心、平等心,欠缺这些基本的条件,是无办法承受密咒的。
而且需要有非常大的诚意及谦卑,才能遇上善知识亲身教导。
王廷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分享,您的文章已受益颇多。
听不懂粤语啊~
不过感觉戴墨镜好有喜感啊,哈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田雨
佛法不是纸上谈兵,无可能脱离生活之下能找到佛法。
一切言论,如果无办法把生活连结,言论就是假的。
力明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先生,看了你好多文章受益很多,可不可以开一场live,来讲讲大悲咒的念法啊,好想学习
每次重读每次都有新感受!这种“喜欢~取、嫌弃~捨”的惯性思维,进一步地操控着我们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修行佛法就是超越这两种令人上瘾“惯性思维”,目的就是“破除我的执迷”。努力修出“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