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刚接触佛法没有多长时间,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此类的文章。发现各个法门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请问像我这种初学着学习哪种法门比较好呢?谢谢!

二、正文区

谢邀。

佛陀时代并不存在“南传、北传”,只是后世弟子将其言教结集分类,犹如一种药,不同药物只是针对不同病情,佛法只是根据不同执着应运而生的教育原理而已,又岂能界定高低?

不过既然此刻题主提及大乘佛法,而中国亦是以大乘佛法作为主轴,故此笔者必须首先说出一段说话……

中国民间普遍流传了“禁欲、拣饮择食、朝圣、治病、神通、妖精附体,口唸佛号、持咒、拜佛像、放生、印佛经、抄写佛经、等死求净土”的所谓修行方式,但如果懂得“清浄传承大乘佛法”的人来说,以上全部都只是由感知而判断出来的事情,凡属形而上的就叫“相”,完全跟佛法无关。

大乘佛法的核心並不是说这些,而是说“心”,一切说话都是针对人心,“离心而说”没有可能窥探大乘佛法,只是“外道”。

站大乘佛法而言來打个比方,佛法只是用来调整投影机~心,而不会研究投影机放出来的电影~相,一切感知而来的都只是“相”。

换句话说,不单止是森罗万象,就连佛法本身都只是“相”,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佛法只是借助这个相去让我们认识“心”,必须秉持“心法”来行使“相法”以达到降伏執著心而安住~“降心、住心”,只有做到这样,该方式才算是大乘佛法,否则哪怕研究“三藏十二部、巴利三藏”都不会找到半丝佛法可言,更加不算是佛法行者。反之,明白大乘佛法的人到处都会见到佛法。

故此,佛门一切方式都只是“功法”,例如《大悲咒》就是功法,亦只是相,我们是“借相来为心服务”,借相修心。

飞机起飞是为目的降落,
学习法理是为落实生活。

人类有这个躯体,婴儿为吃奶,小孩为健康,青年求学业,毕业求工作,工作求钱财,成年求伴侣,夫妇求儿女,老年求健康,以上种种就是人生。

人的喜怒哀乐都在生活, 应从生活切入调整修练,一个有心求觉的人,如果没有办法将法理落实人生,便白费心机,浪费光阴。

  • 人类有这个心,生前死后都是这个心,从来都没有第二个心,生前迷惑,死后又怎可能觉醒?
  • 人生只是自心投射的感觉,却拳拳到肉,说到底只是一份感觉体验。
  • 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能够带走的只是一段段“可以忘记,却无法消失的记忆~“识”。

题外话,大乘佛法所指的超度内涵只是思想教育,目的是引导“放下心执”。

超度是超度我们这个当下的心,跟生前死后无关,超度不是超度别人的心,而是“超度自心”,不能自证,又怎能化他?

大乘行者日常所做的《超度仪轨》,说到底只是借由“施法者”的慈悲心感通圣者降临接引亡灵、鬼众进行教育而已,能否构成契入浄土,不能一概而论,个中情况千丝万缕。死后进行超度,倒不如当下为别人进行教育,因为生前死后都是同一颗心。

人生不外乎“生死”两个字,如果生死前后都是同一个心,换句话说,我们要超度的并不是躯体本身,而是当下这个心。

不要被文字所缚,简单说,就是要向我们的“思想”下手,修行其实就是要改变我们打从心底的“观念”而已。

佛陀说法40多年目的就是教人如何把“执着观念”连根拔起,这个才叫做“真正解脱”,关键是“观念”。

大乘佛法修行只是教人如何打从心底“粉碎执着观念”,所以重点是“思维”,而不是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必须清楚现在所指的是“求觉的方法”~佛法,并不是研究“轮回之内、人生之内”所经历的际遇。

人生各种技能、规范、秩序、奉公守法、不损人利己、道德,只是維持人类秩序及平衡,叫“有为法”。

什么体验都不重要,最重要是我们怎样“降伏那个执着观念”,大乘佛法属“无为法”。

至于问大乘佛法的核心并不是“功法“,而是心法,一切形而上的表象都不是大乘佛法核心,大乘佛法是“心法”是什么?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掌握不了般若,没有资格说自己是大乘佛法行者,绝无灰色地带。

佛者,觉也。
觉者,不住于相也。

由此可见,一切可以使心觉醒的方式都可以使用,都算是佛法,故此不要执着别人用什么方式修行。能够使阁下的心起相应,产生正面效果及觉醒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法门,否则一切都是废话,适合当下自己的,就是当下最好的,法无高下,适合为佳。

世上根本不存在最上乘的法门,也不存在最下乘的法门,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没有。

~~~~~~~~~~~~~~~~~~~~~~~~~~~~~~~~~~~~~

《轻心修行话》

一、人的苦,来自执着于“我的观念”而起。

二、欲走进大乘佛法的第一关,必先学习打从心底放下对“我的观念”之滞留。

三、“我的观念”就是《金刚经》指的~“我相”,如果对此环节未能理解,便无法走进大乘佛法门槛。

四、必须知道大乘佛法并不是研究“人伦大义、善恶是非”,因为这些只是“观念之内”的游戏,如同幻影,佛法不说以上这些。

五、大乘佛法是破尽一切观点与立场的滞留。

六、大乘佛法并非模棱两可,而是“言之凿凿教人破除言之凿凿”。

七、大乘佛法并不高深,而是“人心观念累积太深”。

八、由于把过去累积观念执持不放,这个“过去”包括了“出生前的过去”及“出生后的过去”,牢不可破。

故此,一般人当碰上大乘佛法的言论,往往难以承受,因为大乘佛法的言论是破尽一切观点的执着,完全颠覆了人间固有的“逻辑、认知”,“观念”跟“破除观念”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

九、为了正式进入大乘佛法领域,佛陀说出了如何驾驭观念的系统~“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中文内涵叫“离相的智慧”。

十、“言之凿凿教人破除言之凿凿”这句话,就是指清晰地教人明白那个清晰的人生全部只是个人感觉,没有客观可言。

如同各自戴上耳机听不同的歌,你我他感觉也不同,不必再执着,因为感觉只是个人,必须超越那个言之凿凿的个人感觉~我相。

总结:人类习惯了“攀附感觉”,大乘佛法偏偏一下子教人要“认清感觉原貌~观照aloka”却同時“放弃攀附感觉~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 ”,习惯使然,不抗拒才怪啊!这就是大乘佛法核心~“般若”难以普及的主因。

笔者写到这里,如果读者仍然未能生出一种疑情来反思所修所学是否“大乘佛法”,这是非常可惜的。

三、评论区

誉睿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任我行

从学佛开始一直都在排斥小乘,别人说小乘不好,我就人云亦云,连看一眼都没去看,思考都不曾思考,直到我看了某位上部座比丘讲解,真是令我这个曾经沉迷抄经,朝圣,迷恋神通的所谓佛教徒的精神为之一振!深深地为自己感到悲哀和惭愧

阿恒

法无高下,适合为佳,学习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恒

阿恒,阁下想学佛,会否考虑过我是一个什么的人?

大部份读者都觉得我的说话有时很尖锐,有时思考能力极快。

我会不会是个冷血的人?

究竟我有否人情味?

会喜欢女人吗?

修行人究竟是个什么的人?

阿恒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考虑过啊,初时看师兄头像这么年轻,说话尖锐,确实让人产生疑虑,但仔细看师兄文章,一个对佛法不了解的人、一个冷血的人、没人情味的人是写不出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师兄是个慈悲的人而且对佛法的理解很高深,师兄只是用各种方式让读者明白佛理。喜不喜欢女人似乎跟佛法无关,修行人我觉得最起码是个慈悲的人,自度度人,自觉觉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恒

今次我的文章究竟表达了什么?

阿恒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法是教人放下心执,一切可以让人心觉醒的方法都是佛法。如果师兄的文章可以让人觉醒,那么师兄是个什么样的人无关紧要,师兄的意思是这样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恒

人为什么会苦?

阿恒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苦是对人生各种事物的执着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恒

佛法一点都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阁下不是正正已经说出苦的根源嘛…
苦的根源就是执,你可告诉我究竟执什么吗?

阿恒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执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恒

執心是代表執著什麼?

阿恒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分别心?

阿恒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执着于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恒

一、人的苦,来自执着于“我的观念”而起。

二、欲走进大乘佛法的第一关,必先学习打从心底放下对“我的观念”之滞留。

三、“我的观念”就是《金刚经》指的~“我相”,如果对此环节未能理解,是无法走进大乘佛法的门槛。

四、必须知道大乘佛法并不是研究“人伦大义、善恶是非”,因为这些只是“观念之内”的游戏,如同幻影,佛法不说以上这些。

五、大乘佛法是破尽一切观点与立场的滞留。

六、大乘佛法并非模棱两可,而是“言之凿凿教人破除言之凿凿”。

七、大乘佛法并不高深,而是“人心观念累积太深”。

八、把过去累积观念执持不放,这个“过去”包括了“出生之前的过去”及“出生后的过去”。

九、由于过累积的观念太深,牢不可破。故此,一般人当碰上大乘佛法的言论,往往难以承受,因为大乘佛法的言论是破尽一切观点的执着,颠覆了人间固有的“逻辑、认知”,“观念”跟“破除观念”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

十、为了正式进入大乘佛法领域,佛陀说出了如何驾驭观念的系统~“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中文内涵叫“离相的智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恒

“言之凿凿教人破除言之凿凿”这句话,就是指清晰地教人明白那个清晰的人生全部只是个人感觉,没有客观可言。

如同各自戴上耳机听不同的歌,你我他感觉也不同,不必再执着,因为感觉只是个人,必须超越那个言之凿凿的个人感觉~我相。

人类习惯了攀附感觉,大乘佛法偏偏一下子教人要“认清感觉~观照aloka”却同時“放弃攀附感觉~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 ”,习惯使然,不抗拒才怪啊!这就是大乘佛法核心~“般若”,难以普及的主因。

停止使用

这个文章挺好的啊,见到那些世俗的东西我有时都话怀疑所谓佛是不是恶魔。精髓实际上是一种活法。就像唐僧取经给大家讲大道,而非各种财求子求仕途之类。这个世界有善有恶,有病有死,佛并没有能力让所有的恶人马上死掉,只是学习佛法可以让恶人放弃执着!本人一个做技术的,这个佛法就像一个系统,对社会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向善发展,对个人可以让你活的更轻松,一种活法。就像现在比较热的区块链,不过区块链是约束人讲诚信,佛就是从内心启发。有时我们那把佛和算命的扯上关系。虽然都不知道是真是假,权当老祖宗发现的社会发展规律吧,应该跟佛没关系了。所以电视机那些道破天机的高僧少一点好。个人见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停止使用

good!

Handsome轻心 (作者)

看看以下连结,尝试感受什么叫大慈大悲…….
https://share.weiyun.com/664b3ab1ed4c1fe9f755dbaed992a0f4

我爱吃水果 (提问者)

感谢答主的回答,您的答案一丝不苟太认真了,法无高下,适合为佳。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学习佛法是为调整这个执着迷失的心,要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工具。我在好好思考,揣摩。再次感谢

Handsome轻心 (作者)

人类习惯了“攀附感觉”,大乘佛法偏偏一下子教人要“认清感觉原貌~观照aloka”却同時“放弃攀附感觉~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 ”,习惯使然,不抗拒才怪啊!这就是大乘佛法核心~“般若”难以普及的主因。

笔者写到这里,如果读者仍然未能生出一种疑情来反思所修所学是否“大乘佛法”,这是非常可惜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