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宣化上人:《楞严经》绝对是真经

《楞严经》是真经,而不是伪经,如果有错误,我愿堕拔舌地狱。 今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圣诞,我要对十方诸佛发一个誓愿,发什么誓愿呢?我所发的愿,是关于《楞严经》真伪的问题。 近来有几个博士和学者们,批评《楞严经》不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的,而是后人伪造的。他们这么大肆宣传、破坏,引起对佛法不求甚解的佛教徒,生起怀疑之心,人云亦云,就跟着人家后边吶喊,这实在是很可怜! 今天我对大家保证《楞严经》是真的!不但《楞严经》是真的,就是“楞严咒”也是真的。《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是佛的舍利,任何人也破坏不了。有《楞严经》,就有正法;没有《楞严经》,就没有正法。如果《楞严经》是假的,我愿意堕拔舌地狱,受无间的痛苦。 我希望大家以后要有择法眼,不要再跟着邋遢博士,或者垃圾学者去研究《楞严经》是伪造的问题,不要被垃圾的境界所转;要有定力,来转垃圾的境界。他们为什么说这部经是假的呢?因为他们的心,邋遢到极点!不愿正法住世,所以故意来破坏,不教人修行。 《楞严经》上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从这两句经文,就可以证明,这部经千真万确是佛所说的妙理。若是不除掉淫欲心,就不能超出三界;也就是说不断欲去爱,根本就不能证果。《楞严经》上又说:“若不断欲,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无有是处。”由此观之,就能知道正法眼藏所在之处。 凡是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拥护《楞严经》,诵持“楞严咒”,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这是我亲身的经验。我再发愿,我要特别强调《楞严经》是真经,不是伪经。如果这点有错误,我愿堕拔舌地狱。希望大家认清这个问题,自己要有正见,不要辜负我这番苦心。

二、正文

修行佛法就好像煮一道菜式,“厨师”说出所需材料、火候、煮食技巧等,“学员”要做的是依照食谱、技巧、亲自下厨,最后变成美食佳肴之效果,学员信心自然具足,决不是要花时间于培养对“厨师、食谱、技巧”的信心,此举根本多余,完全是盲点,本末倒置。

举例说,《大悲咒》是否应该用“梵音”,并不是用“信心、疑心”来建立,而是用“对应条件”及“执行”所得出结果来定断是否应该使用梵音。

  • 任何法门,决不是用“信心、疑心”来建立或推翻,而是应该采用正确方式及亲身执行来验证一切。
  • 患得患失的心态就是因为根本“缺乏对方法的理解”及“缺乏亲身执行”,以讹传讹,习非成是,这不是迷信又是什么?

“般若波罗蜜多”是真是假,怎可单凭个人主观的信心及疑心来定断,如果对该领域仍无法理解,再说下去也只是痴人说梦话,此乃幼稚也。

如果坊间有人研究《地藏法门》的真假,他只有一条路走,就是必先要理解什么叫“波罗蜜多”。

如果在不明某领域之下就任意选择信任及疑惑,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言归正传……

问:《楞严经》是绝对的真经?

答:理解清楚《楞严经》的内容说什么,然后亲身执行该经文的原理,才是真正的“王道”,并非无凭无据只依照历史作学术参考或在文字中团团转,然后就任意武断一本经文的真假,必须知道佛法本身是“觉悟方式”,并非单用文字或语言可以使人明白,必须亲身体验。

原因如下:

一、某原理令A君生受惠,因为A君“理解某原理”,再尝试采取“该对应之方式”及“亲身执行”,所以验证该原理为“真”。

二、某原理令B君不受惠,因为B君“理解某原理”,再尝试采取“该对应之方式”及“亲身执行”,所以验证该原理为“假”。

以上两种方式都是一种真正应有求学的精神及态度,并不是用傻头傻脑的言行思想来定断某原理的真假。

三、评论

一禾

楞严经并非用信心可以建立,也并非用疑心可以摧毁。我们需要的是亲身验证而非预设执取立场。

闻鸡起舞回复一禾

我们学习佛法也是和厨师做菜一样样,我们知道了功法,心法后要做的是落实人生,验证它,而不是只停留在相信不相信上。我们不要迷信,要验证

禅123

不明该领域之下就任意选择相信或怀疑,便是"迷信"了。

脚踏实地去亲身经历实践,理论实践结合,自然融会贯通。而不是如空中楼阁,仅仅停留在思维辩证上去讨论真假

一蓑烟雨

脱离实际,不明白就选择相信或是否定,并不断靠主观臆测去增强信心或是疑心,只是迷信。

理解方法,按照条件执行,亲身经历,体验实证,才是正信。

东靖

于世事原貌及与法相,本无疑不疑之说,只有知不知。知时不须信而信,不知亦不疑其非。

楞严经是不是真经,不是依靠主观想象能得出结论,也不是人云亦云或所谓学术研究。而是要先了解、明白楞严经的内容后,依经文路径如法行修,自身实践后自然知道。否则,任何随意的认定结论,是叫迷信。
亦如,假若人不懂地藏法门、波罗蜜多,而任意选择信任与疑惑,都是称迷信。

遍照先生

无缘之人是什么意思

Handsome轻心(作者) 回复遍照先生

问:无缘之人是什么意思?
答:不具备导致的条件之人。
(注:缘指导致的条件)

例如,我暂时无缘到韩国,亦即是说“我暂时无导致的条件”到韩国。

Handsome轻心 (作者)

例如,不知道这个男生是否适合做伴侣?

其实只要找出自己要求的“对应条件”,然后“实际相处”就会知道这个男生适不适合自己啦!

做什么事情要研究的就是“条件”及“执行”,千万不要患得患失,不是信心、疑心的问题。

似是故人来

修行佛法是要“有修有行”,知道方法以后,就要付诸行动,才能体会到有没有效果。比如说某东西好吃,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好吃,买来吃过就明确了,不用只听别人说好不好吃然后就界定出好不好吃。修行是一定要亲身实践的。

云游四方漫步天下

无缘真的是非常狠的一句话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