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佛说不要「着相」,是让我们做什么?
1、请问真理是“相”么,经验是“相”么,那智慧呢,因果呢?我们“着”什么才是自然的和不假的?
2、“着相”是不执著自我的意识,还是不执著感官现象?
3、是不是把自己当做一种”不存在“或者“无意识”才是究竟的?
4、生活中怎么运用不着相的佛法?
二、正文区
法国名牌“hermes爱玛仕”,一个手袋可以为卖200,000元,假设很多女仕都爱不释手,又假设你是女生,今天你生日,我一次過送了两个手袋送给你,一个是真正的“hermes爱玛仕”手袋。
同时,我模仿制成了一个跟以上牌子从肉眼看来,无论“形状、质料、设计”也跟“hermes”牌子标签一模一样的式样手袋,肉眼、质感也是看分辨不出来,现在同时送给你,请先代入了解六天情景,再想想几个问题:
1)第一天,(你在不知真假)的情况下,先将“真”hermes揹上肩膊上街,好让其他人看见,结果你换来的是羡慕目光,你内心生起一种无法形容的愉悦感。
2)第二天,(你在不知真假)的情况下,再将“假”hermes揹上肩膊上街,好让其他人看见,结果你换来的是羡慕目光,你内心生起一种无法形容的愉悦感。
3)第三天,(你清楚知道)手袋是“真”,再揹上肩膊上街,好让其他人看见,结果你换来的是羡慕目光,你内心仍然生起无法形容的愉悦感。
4)第四天,(你清楚知道)手袋是“假”,再揹上肩膊上街,好让其他人看见,结果你换来的是羡慕目光,你内心仍然生起无法形容的愉悦感。
5)第五天,(你清楚知道)手袋是“假”,再揹上肩膊上街,好让其他人看见,但我(要你告诉别人是假的),结果别人便带着“轻视眼神”对待你,你感到似被悔辱。
6)第六天,(你清楚知道)手袋是“真”,再揹上肩膊上街,好让其他人看见,但我要你告诉别人,是好朋友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结果别人更带着轻视的“羡慕眼神”对待你,你感到似被赞叹。
问题一:究竟一般人喜欢那个名牌手袋什么?
此刻跳出手袋领域…….
问题二:一般男人在众目睽睽下,驾上一架“法拉利”跑车,那份愉悦感来自什么?
问题三:如果他戴上面具,无人知道他是谁,但在众目睽睽下看着他驾上一架“法拉利”跑车,他内心又有愉悦感吗?
问题四:如果他坐上一台价值三百万重型铲泥车在烈日当空去做铲泥工作,他的感觉跟驾上“法拉利”一样吗?
问题五:如果他驾着上一台价值三百万“法拉利”進入一个没有名牌车子观念的非洲部落,他内心又有愉悦感吗?
說句笑話,这班非洲人可能是食人族,见到这个男人非常肥美…..hahahahaha…..說笑而已,不要理会我这句话。
好了!以上五个问题你都不需要答,现在请你只需说出人的“苦乐”究竟来自什么?
在你未给自己一个具体答案前,勿急于看以下文字。
原来,人對世事的态度,全来自透过六种感知功能~“六根”聚合而生起的感受,亦即是透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思维活动,所引起一连串身体內外的生理及化学反应所带来的“感觉”,故此,全部只是内部主观发生,人所“追随、拒绝”的只是“内在感觉”,并非来自被感知的外界,亦即跟外界的“名牌手袋、法拉利跑车”无关,世间只是“中性活动”,批判、分别的是“心”作怪。
这份感觉凝聚成“喜欢、嫌弃”的两种态度作为主轴,一部份你更能回忆,另一部份你却会完全忘记,但无论是否记得起,那份因六根感知聚合的“生化反应”复杂细节过程,都会不知也不觉「累积讯息」储存下来,形成了“感觉记忆体~(识)”,导致使人面对世事,也情不自禁、不受控,在不知不觉地自动提出记忆中的累积讯息去运作面对眼前的际遇。
人总活在“荣辱、得失、对错、善恶”等等之间的对立世界里,所以矛盾、纠结、烦恼是必然的,这种“二分法”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这样分化所有人事物的价值,彷佛以为这“二分法”就是处世理所当然之道,谁知这种“二分法思维”存在大量逻辑谬误,难道世界上颜色又岂会只得“非黑即白”这样简单?
人总惯性看表面事相作基准,局限只得“两种对立”角度层面,常常只考虑一系列“两极端”的可能性,而排除其他可能,看不见“两极端”以外领域,佛法上叫“边见”,亦即永远执取“偏侧于一边见解,却看不见整体”,这就是痛苦根源,佛法叫“着相”。(注:“着”指滞留。“相”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
这种“喜欢~取、嫌弃~捨”的惯性思维,进一步地操控着我们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让人无知的向“外界表象~相”作出无止境的“攀附”,到头来做出很多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了自己的决定,就为满足那份内在的化学反应~“我、我的、我的感觉”。
稱合我的感觉,想它不断延续~取。
不称合我的感觉,想它马上消失~舍。
修行佛法就是超越这两种令人上瘾“惯性思维”,目的就是“破除我的执迷”,人就可以用中庸的思路去平衡生活上种种际遇,再调炼超越“表象框架束缚~离相”,當平等心出现的时候,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内心就会感觉越来越自在,如果未能超越这种“落两边”的思路,人是永远没有办法自在,始终也是在苦乐中浮沉。顺带一提,如果你经常运用离相的心,别人眼中的你是充滿慈悲的,慈悲心并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思路上的平等心流露。
如果无法令自己每一天也开心,而只有忧愁的话,人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死真能解決一切,我早就马上自我了断。
人人每天都很多烦恼及阻力,你我他一模一样,每天自有每天愁,彷佛烦恼永远解决不完,挥之不去,日日新鲜。
从修行中,我明白了世事也有阴阳造化,有黑暗必有光明,既然每天自有每天“愁”,也肯定每天自有每天“乐”。
人人一出生下来的最大使命,就是来“面对困难,解决困难”,万物平等,谁也不能独善其身,面对生活,解决人生上种种障碍是人的责任,没法推卸,人人所面对的其实大同小异,谁都不比谁“好命”,谁也不比谁“歹命”,重点是谁有“智慧、勇气、能力”去面对?上天非常公平,并不会因你的眼泪而放你一马。
故此,我决定从那份苦恼的环境中,时刻再找出光明面去自得其乐,男儿女儿也当自强,为了自强就必须不能极端,一定要看出世事的真相,那个真相原来全部在我们的心,不能被相所迷,誓要火焰花红莲。
由此可见,我們就不难理解佛法为何叫“不二法门”?
简言之,就是“没有二元对立”的法门,亦即是觉醒的方法。
佛者,觉也。
佛法是“觉醒”的方法,是指出万象的“实相”而已,根本并非谈对错,更并非另定基准去为世间“认定”或“否定”,“对、错”只是人心的基准,并非指事件本身意味了什么。
佛法“不会认定、不会否定”世间任何表象,只是借止恶行善去维持人间活动、因果作为指引去面对人生,目的是离苦得乐,却是权宜之计。
“世俗心”;这思维使人心不断在“二元对立”之中交战似的,执取一边观点却推开另一边观点,那份矛盾使内心产生冲突,使眼中看出的世界容易产生不顺眼。
称我心意就认为是对,
逆我心意就认为是错。
这种“顺我者对、逆我者错”的思维属执着,这是烦恼根源。
人心执着创造了概念世界,充满了二元对立,当中包括了“上下、左右、这个、那个、内外、对错、真假、正负、好坏、你我、应该、不应该”等等数之不尽的二元对立观念,佛法上叫“分别心”,亦是“着相”。
着相的观念全部是一厢情愿创造出来,宇宙万物只有生灭表象活动,更以不断转化以存在,本质皆空,实相是不生不灭,并没有对立,种种对立及分别只是人心创造错觉,主观道德标准界定出来的幻影。
“出离心”;是指“从感知中出离”,叫“apratisthita laksana~不住于相”。
出离心,并非放弃或讨厌世间,而是指从感知出离。佛法,从来都没有“认定”或“否定”世间所出现的活动,而是超越二元对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就是说实相,“不要滞留”表象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都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
佛法从来都并非为世间另定基准,佛陀四十九年言教只是指出“实相”,也完全跟阁下秉持什么宗教、理念及接受“实相”与否无关,任何人只要攀附表相,结果就只有苦。
佛法上的修行,其实就是修心,扼要地说就是“思维修”,佛陀所教的一切的「功法、心法」就是教人认识我们这个心,去了悟人生的“实相”,用“不取不舍”的思路去面对人生,离心说道,就叫「外道」,这样就已偏离了佛法本身。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对“相”已有一定的体会,更加知道什么叫“着相、离相”。人生際遇,無非只是內心的一份主观感觉,佛者;觉也,求觉者首先要明白“实相”,才愿意学习“离相”。学佛最基本就是要“明心见性”,除此以外,再没其他,这才算是依教奉行的真正佛弟子。
人的苦乐跟外界无关,外界只是一连串“中性活动~缘”,苦乐是内在的心所创造出来的错觉,不要再受“相”欺骗,一切唯心造。
最后我再分享一下什么叫“名、相”,作为这篇文章的总结。
相;指森罗万象呈现,其形相状,也各尽不同。
名;指依据各种形相,定出种种名称,以作表诠。
简单说,不论有形无形、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动态静态,只要由心所感知,再去执取的名或相而建立的内心种种观点,就叫“相”,简单说,相就是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际遇”也。
着:指滞留。
相: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
全句内涵,指被感知后所生起的观点而牵制滞留。
P.S
梵音:pratisthita,指“住”。
梵音: a-prati-sthita,指“不住”。
梵音: laksana,指“相”。
古代语叫“住相”。
近代语叫“着相”。
举例说;阿女、女儿、女生、女仕、女人…..,都是指女性,一切都是时空、情景上的表达而已,不必拘泥字词汇。
详见:《维摩诘经》
《佛教叫不二法门吗?原因何在?》
佛教叫不二法门吗?原因何在?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321.html
三、评论区
飛龍在天
精辟透彻!
Handsome轻心 (作者)回复飛龍在天
梵音:pratisthita,指“住”。
梵音: a-prati-sthita,指“不住”。
梵音: laksana,指“相”。
古代语叫“住相”。
近代语叫“着相”。
着:指滞留。
相: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
全句内涵,指被感知后所生起的观点而牵制滞留。
Aloka回复飛龍在天
感觉这个作者很有智慧,是个厉害的人。他的文章总是鞭辟入里,直指人心。比很多只会长篇大论,写一些高深文字的人对我们更有帮助。感恩遇上这个作者!
吹影镂尘
故事不错
猴子捞月
他人即是地狱。
Aloka回复猴子捞月
这么说是什么意思?请问你有自己代入去看这篇文章不?
那克尔
用现代而又真诚的语言重现往圣经典
郑晨晖
阿弥陀佛
adam
着相最好的一版解释。
简单说,天是慢慢亮的,夜是慢慢黑的,万物都在过程中。你我之不同皆因在不同的过程中。
跟着500px去旅行回复临雅
你解释的要不错
周周
用现代的语言诠释经典。功德无量
不才末学
南無阿弥陀佛!
静若水
感谢作者用如此生动浅显的现代语来表述佛法的内涵,受教了。人对世事的态度全部来自“六根”生起的感受,人所追随、排斥的也只是一份感受,并不是外界。
静若水
当人面对世事时,自动提取“记忆体~识”中的累积讯息,或追随或排斥,执取一边见解,看不见整体,就是“着相”。修行佛法就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惯性思维,破除我的迷执,,用中庸的思路去平衡生活际遇。磨练出超越表象框架束缚的能力,即离相,离相就会自在。人总是不断追求改变外界,以为外界才可以令自己满足,原来追求的始终是一份感觉。
时间线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Handsome轻心 (作者)回复时间线
如是。
白雨
内观法门
阿灿
我也很感恩,在这么迷茫的时刻遇到这个作者,”潇洒哥”,谢谢你,我现在不一定能看懂,我会仔细认真地看,去参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灿
你說對了,我真的好瀟灑的,如你看見我樣子,就知道什麼叫白馬王子!
阿灿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你咋不上天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灿
我曾經是天上的畜生,厭倦了。
徒弟
可否成为朋友?
土星真倒霉
厉害厉害
Orient
有两个问题和答主探讨:1.如何看待善和恶本身也是二分法。2.奢侈品和昂贵的物品本身是智慧的象征,其内在蕴含的工艺、技法、技术等一直在推动人类高级缜密冷静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频率和思考方式也接近于禅定修行,因此奢侈品除了社会认同内心愉悦之外,也有启迪智慧的价值和佛法殊途同归吧(可能仅限于工程师和匠人在修行,他们的修行可能造就了更多人执迷不悟2333)。
讲得非常好,感谢作者!受益匪浅!在人的社会化演进和进化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抽象,及在定义准确性与表达效率间取得平衡,逐步演化出了语言文字。这种载体倒逼了所有人类新生命认知世界的过程,自开始就是通过“用一种定式去反推”的模式在进行。二元思维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原罪,但为了与人交流、为了学习知识、为了生产生活,我们不得不时时刻刻去运用这种“定式”的对象和逻辑。认识本质的过程,就是将这种人为的虚相(存乎于心)与自然的实相()区别开来,加以比较、审视。而开悟的过程,即是认识到本质后,用一种新的思维、逻辑和角度去处理所有事的心态,更进一步是能力。着虚法以应虚,着实法以观心,切换自如既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