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夫妻两关于佛学的争论?

我们是一对年轻夫妻,育有一女。可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人生观不同,但是没有影响到生活,只是感觉谈一点稍微有层次的东西,就恨不得要干一架。我学佛学,学佛法(主要通过看南怀瑾的书,以及阅读一些佛经),也只是初入门。可是我的另一半就觉得我思想老古、迷信,但是他完全不看书,不了解佛学。他凭什么来乱加指责别人的东西是错的,而且我还觉得他崇洋媚外的很厉害,只是一直没表现出来。我可能也是刚学,心态还调整不过来,包容度也不够。每次他这样一说都要跳起来。我想问的是,怎样才能让一个人喜欢上读书,至少下一次谈话他不是完全不思考的就横加指责,能说出除了迷信之外的一些中肯的话。

二、正文区

丈夫观点我们没有办法理解,既然此刻题主问及“夫妻两关于佛学的争论”,就必须要先正视题主本身对“佛学、佛法”的理解,这样才是根本,否则一切说话可能没并没有太大意义。

如果脱离了佛法的领域去探讨,清官难审家庭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可介入?

1)阁下是年轻夫妻,育有一女?

分享回应:
明白阁下状况。但年长、年轻夫妻、有否儿女,跟整个课题不存在必然关系。

2)阁下最近越来越发现人生观不同,但是没有影响到生活,只是感觉谈一点稍微有层次的东西,就恨不得要干一架?

分享回应:
自出娘胎,人生就是70多年跟外界的互动,叫“生活”,任何事情都跟生活有关。世间只得一个,人人体验的领域、层次各有千秋。

有人只可将体验带给自己,但亦有人可将体验同时带给世间。

我所受惠,你未必受惠。
你所受惠,我未必受惠。
得失之间,感觉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峯,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以上为北宋朝文学家“苏轼~苏东坡居士”,当日登上庐山,饱览眼前所见之境后,有感之作的四句诗,成为一首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的千古名诗。

横看;指从视线在平面两边张看。
岭;指沿着同方向横向伸延的山体。
峰;指山的尖顶。

意思指,尽管看同一个山,如果从远近高低之处,也因不同角度和位置,所看到的庐山景象也可以完全不同,只因为人在山中,局限了视线而被四周的景物影响,导致看不到庐山的整体了。

佛法表达了因为人心被“感知的表象~相”影响视野,而导致“被牵制~着相”,看不见事件整体真貌,产生了一厢情愿的“二元对立~(陷入两边极端)”,不断批判,结果为自己带来的矛盾及烦恼。

人总活在“荣辱、得失、对错、善恶”等等之间的对立世界里,所以矛盾、纠结、烦恼是必然,这种“二分法”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佛法叫“落两边”,亦即“着相”。

人从小就被教导这样分化所有人事物的价值,彷佛以为这“二分法”就是处世理所当然,谁知“二分法思维”存在大量逻辑谬误,世界上颜色又岂会只得“非黑即白”?

人总惯性看表面事相作基准,常只考虑一系列“两极端”,事事以自我中心为先,“能见度”极低。

甲说:“某人欠我钱,应该欠债还钱,但他没还给我,所以他错了。”站表面上,这是人伦,甚至法律上,人人也同意。

但乙说:“某人欠我钱,应该欠债还钱,但他没还给我,所以他错了,我的烦恼是他责任,因是他造成的。”站“实相”上,就值得商榷。

人必须跳出那“言教、文字、事物”以外的框架,来洞悉背后内涵。

我错,就代表你对吗?
我对,就代表你错吗?
你对,就代表我错吗?
你错,就代表我对吗?
难道我对,你也对,不可以吗?
难道我错,你也错,不可以吗?
我荣,就代表你辱吗?
我辱,就代表你荣吗?
如此类推…..

世上“没有绝对真实世界,只有感觉出来的世界”,每人运用感官把资料摄入脑里,因为“不能、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就主观选择性的摄入,再经个人“信念、价值观、准则”而决定意义,成为“定义”,留在脑中,根本只是“个人定义”而已,而并非来自世事本身,亦即是“我认为”而已。每人都以上述方式思维,一点一滴塑造了自己出来。

故此,人是“主观”的,佛法上称为“我执”,亦即事事以“我的个人感觉”为大前提,凌驾于一切之上,并以这方式建立对世界认知。

每人都自制地图,在这“自我世界”中生活,若改变了由“主观选择性”模式,就会改变世事对自己为所带来的“影响,感受”,就所谓的“喜怒哀乐”。

喜怒哀乐的“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环境、现象”,而是来自我们对世事的“主观感觉”,佛法上称为“着相”。

世事是活动,活动只是活动,根本乃没有自主性的无情物,佛法叫没有“自性”,赋予千差万别的只是人心,这个真实状况,叫“诸法无生”。

佛法认为根本“无须”也“无法”改变“外在世界”使自己快乐, 一切都是自我陶醉出来的一场“错觉”,但为何人感到世事“如此真实,拳拳到肉”?因为世事、世界全是由自我一手一脚制造出来的“一场个人感觉”,所以非常逼真、拳拳到肉。

只要能改变了“脑里世界”,感受就会完全天翻地覆,人生际遇感受便会改写。

万物以大地为根,心就是根本,佛法就是以改变“心”为主的法门,所以叫“心地法门”,将心调炼就会将烦恼“连根拔起”,这就是所谓的“修心”。

3)阁下学佛学,学佛法(主要通过看南怀瑾的书,以及阅读一些佛经),也只是初入门?

分享回应:
如果面对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令心“很舒服”,那么说明心正执着另一个“不很舒服”的观点。

由于这个观点正奴役着心,所以才会产生“舒服、不舒服”的种种相对的界别及介怀,故此,不管这个界别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一个现象可以让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经着相了,也应该从那里出离。

4)阁下的另一半,就觉得阁下思想老古、迷信?

分享回应:
明白佛理,就知人生本是一场大误会,何足挂齿?不是你误会别人,就是别人误会你,以上已有答案。

5)但是他完全不看书,不了解佛学。他凭什么来乱加指责别人的东西是错的,而且我还觉得他崇洋媚外的很厉害,只是一直没表现出来?

分享回应:
阁下着相,以上已有答案。

6)阁下可能也是刚学,心态还调整不过来,包容度也不够?

分享回应:
阁下着相,以上已有答案。

7)每次他这样一说阁下都要跳起来?

分享回应:
阁下着相,以上已有答案。

8)阁下想问的是,怎样才能让一个人喜欢上读书,至少下一次谈话他不是完全不思考的就横加指责,能说出除了迷信之外的一些中肯的话?

分享回应:
阁下着相,以上已有答案。

最後總結:

《六祖慧能法师》有一箴言,末学体会极深,这句话道尽“中性、空性”本质,这才是真正的“随缘”。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大意指:“若然认为他人有过失,自己没有过失,这个认为就已经着了两边之相。他人有过失而我没有过失,这个我的分别心就是着相,于修持般若就是已一个过失了。”

人会搭错车,但会懂下车,再搭另一车,始终到目的地,只是时间问题。人生路上,不会一次选择就决定一生,每阶段也出现不同工具在眼前,关键在于能否适合自己,人可以搭飞机去北京,亦可以乘火车去北京,重点是花得起交通费,适合当下的,就是当下最好的,勿自欺欺人。

正如今天穿上的鞋,别人穿上并不一定适合,反之,别人适合的,我们亦未必适合。故此,不必在乎“别人穿什么鞋”。那双鞋,须由“穿上者”去适应,人天性作决定时之动机 ,也是自己认为最好的,否则自会脱下,一切自有因果,不必忧心、批判,更勿期待,自然没有矛盾,天下太平。

P.S 現附上另一连结供参考。

《佛教徒令人讨厌吗?》

佛教徒令人讨厌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091.html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峯,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永不言弃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也面临着和提主差不多的问题,看了这位朋友的回答,我觉得我该反省一下自己,是我着相了,太以自己的感觉为先,从没从对方角度去看过事情。事情真的不是说你对,我就错的,可以我们都对啊。都是太肯定自己的感觉了,才会出现对立争吵!太肯定自己的感觉,就是佛法中的我执,人的烦恼,苦乐都因着相而起啊!感谢朋友的回答,受益匪浅!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永不言弃

加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永不言弃

世间只得一个,人人体验的领域、层次各有千秋。

有人只可将体验带给自己,但亦有人可将体验同时带给世间。

我所受惠,你未必受惠。
你所受惠,我未必受惠。
得失之间,感觉不同。

妻子的受惠,丈夫未必感受到。
丈夫的受惠,妻子未必感受到。

既然感觉不同,又怎可定对方受惠?要公道一点啊!明白此理,就会天下太平。

Handsome轻心 (作者)

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浄、不增、不减。”,就是破除“二元对立”的执着,这就是观自在菩萨去点化世人,不要再在形而上的对立中团团转,没完没了,全部着相,烦恼因此而起。

Aloka

道出了佛法的真谛,感恩您的分享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Aloka

世间只得一个,人人看法不同,命运似有优劣,活各显千秋。

自然而然

题主若认真读懂此答案,足矣!

静若水

如果面对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令心“很舒服”,那么说明心正执着另一个“不很舒服”的观点。由于这个观点正奴役着心,所以才会产生“舒服、不舒服”的种种相对的界别及介怀,故此,不管这个界别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一个现象可以让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经着相了,也应该从那里出离。 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大误会。世间只得一个,人人看法不同,命运似有优劣,活动各显千秋。明白以上道理,天下太平。受教了。感谢分享。

孔阳君

看了上面这么多黑南怀瑾老先生的,竟然没有人站出来敲醒他们。不过这种也敲不醒吧,真是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为老先生悲叹一声。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孔阳君

人会搭错车,但会懂下车,再搭另一车,始终到目的地,只是时间问题。人生路上,不会一次选择就决定一生,每阶段也出现不同工具在眼前,关键在于能否适合自己,人可以搭飞机去北京,亦可以乘火车去北京,重点是花得起交通费,适合当下的,就是当下最好的。

正如今天穿上的鞋,别人穿上并不一定适合,反之,别人适合的,我们亦未必适合。故此,不必在乎“别人穿什么鞋”。那双鞋,须由“穿上者”去适应,人天性作决定时之动机 ,也是自己认为最好的,否则自会脱下,一切自有因果,不必忧心、批判,更勿期待,自然没有矛盾,天下太平。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孔阳君

况且,有很多人都未看过南居士的言教啊!包括末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孔阳君

我所受惠,你未必受惠。
你所受惠,我未必受惠。
得失之间,感觉不同。

阳光

感谢答主的精彩回答,一句“我所受惠,你未必受惠。你所受惠,我未必受惠。得失之间,感觉不同。”让我茅塞顿开。

1我也常和题主一样,自己有受惠的事物总急于分享给对方,想要对方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可是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自己就会有失落抱怨甚至生气怨怼,可谁知“我所受惠,你未必受惠”啊,自己这样强求,这样执拗又何必呢?世间只得一个,人人看法不同,我们不能强求对方和我们一个思维啊,想想自己真是可笑。

2有时我老公和我在分享他今天的收获,比如他说“通过这件事我学到了A点”,但是我却从这件事中学到了B点,然后和他分享,同一件事我们学到了不同的东西,这也验证了这句话“我所受惠,你未必受惠。你所受惠,我未必受惠。得失之间,感觉不同。”

3有些受惠只有自己能体验,因为说出来别人也不会理解,而有些受惠自己体验的同时也可以分享给身边人,大家一起受相同或不同的“惠”。我们要有包容心,可以容纳这些所有不同的声音,没有对错的,只是不同的看法而已。

感谢题主的问题,也感谢答主handsome您的回复,让我受惠很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