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节录自《六祖坛经~无相颂》)

内涵:修行但求去除“滞留感知~(着相)”的分别心,破除一切烦恼。

别人“憎你、爱你”都勿受自心感知所牵制而介怀,心态就犹如长身两脚卧于床上休息一样,不着一相。

明白此理,连别人如何批评自己都不再重要,不会动摇,如此一来,最重要的是自心能否“离相”,更遑论去研究别人是否「善根、恶根」厚薄情况? 如果花心机去研究别人,只意味根本未明佛法是什么?

好管闲事,没有意义。

認識自心,更具意义

修行是修证自己,并不是批判他人,花时间去去批判别人,倒不如去认识自心,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看出自己恶根,消灭那个恶根,这叫善根了,自己满身恶根,那有闲情去了解别人善根吗?拔除自身恶根之后再说吧。

善、恶只乃人心创造出来的道德标准,诸法无生,又怎会去研究人心创造出来的幻影?因这个幻影更加是人人不同基准的,又有什么好研究呢?

例如审美眼光个个不同,如果去研究别人审美眼光,岂不是其实正在研究自心的审美眼光?这样有意义吗?故此,六祖慧能决定长伸两脚卧

学佛就是学觉,佛法根本没有什么可说,说来说去,只是说出超越感知~“离相”。修道人要研究的是投影器,别再去研究被放出来的电影,要研究的是“心”,不要研究“相”。因为那个感知,只是人人不同的感知,不要浪费时间,研究这个感知是没有意义的。

佛法根本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是教人“离相”,复杂的只是“功法”,亦即是达到离相的功课,例如持咒、念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内涵:不去思考什么是善,不去思考什么是恶,就在这个不去执取“五蕴藏识”去分别善恶的当下,那个能感知的,就是明上座你的本来面目。

( 注:明上座,就是指「惠明」,他就是「慧能」的师兄。意思指,不落入二元对立的一刹那,那个状况就是惠明你的心本来面目啊!)

如果從现实中去表达,就是不去介懐那个“二元对立”,就在这个不去执取“五蕴藏识”分别的一刹那,那个“能感知的”就是人的本来面目。

善恶根本无定义,一切都是人心道德标准创造出来的幻影,自以为是。佛陀所设立的五戒十善,也只是因应人类在时空所定立的“权宜之计”,善恶并非宇宙绝本质,地球的“善恶基准”不适合在森林、甚至外太空其他星球的准则。

故此,《七佛通偈》首两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站于人道来安心立命之大方向,目的是稳定社会身心安宁,属“世俗谛”。尾两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属“胜义谛”,就是教人“净化思维”,所谓净化就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执持,这才是诸佛如来所教导。

P.S 满身臭汗的人~“不净”,有何资格去批评别人身上的体味?妙。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看一看慧能祖师的四句偈,就知道他的境界高度如何?他用两脚一伸如睡觉去面对人生來形容,睬你都傻!

静若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自己满身臭汗,哪有资格去研究别人什么体味,感恩分享,超级有智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所以六祖叔叔,不会有时间去研究别人的,不如两脚一伸走去瞓觉,免浪费时间,“食饱睡一睡,好过做元帅”!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早晨,昨日我的回答用了四句偈,叫“无相颂”。这些说话来自《六祖坛经》,究竟为什么这个中国经文可以如此具体表达呢?

因为就是慧能叔叔确实修成正果,当一个人明白佛理之后,就会可以从生活上细节表现出来、演绎出来。

幻想一下,当时他用了什么作比喻?就是两脚一伸在睡觉。他用这种意境去表达了“不着相”,外间的状况动摇不了他的心,心是如如不动的,不会攀缘的。

大家可能会疑问,为何中国人的说话竟然比佛经更加描绘得细致,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六祖是中国人,而古来的佛经是印度文,2500年的说话面对的背景是印度文化,而《六祖坛经》是近代中国大成就者为中国人而说,我们又怎能不了解這本经文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善、恶乃人心创造出来的道德标准,诸法无生,又怎会去研究别人自心创造出来的幻想?因这个幻想更加是人人不同基准的!

既然善恶乃各自人心创造出来的基准, 有什么好研究呢?例如审美眼光个个不同,去研究别人的审美眼光,岂不是其实正在研究自己的审美眼光?这样有意义吗?

所以,六祖慧能决定长伸两脚卧。

Abandon

随喜赞叹~66666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