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念经的一个小疑问。佛说自己一生没有说法,我死以后以戒为师。但是弟子们聚集,把佛上课说法的语言记录了下来是为佛经。照理说,佛不著述,他说法又怎会说“后世有人,念诵此经,功德无量”这样的话呢?

二、正文区

谢邀。

金刚经云:“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受;指接受、承受。
持;“持”者“护”也,代表维护的意思,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

佛法所指“六情”,又叫“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种感知功能,外禁六情,是指“正常运用六根功用,而不被束缚而沉醉滞留”,并非“禁止、否认”其功能,身體健康而不是植物人,一定有身心反应去面对际遇。

这就是《金刚经》教人如何“运用六情去转化面对际遇而不被牵制“的技巧,叫“不住于相apratistha laksna”。

問 1):佛经不是佛所著,乃佛所述,为何佛最后会说念诵此经功德无量?

答:经文清楚说出是(受持读诵),並不是“念诵”,即是要明白该经文义理,然后落实生活去面对人生,才算是“承受、持续维护-(受持)”, 才会生起无量“福德、功德。

读;指看着经文用声音“读出”。
诵;指凭记忆将经文“背出”。

此处所指的“受持读诵”,就是指对经文义理,持续落实生活去面对人生,然后再借着“读出、背出”该法理的文字,去加强“忆念”这个法理~“觉”,整个过程其实就是真正的“念佛”,这是一个修行过程。

佛者,觉也。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是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佛陀教人借着口念梵音佛号,目的使人忆念起佛陀的言教,以达到离相、放下,才能契入浄土,但后世人未明此理,又未能了解梵文本来的意义,误解中文字的解释,贪求方便,于是谤佛谤经,将“憶念觉”曲解成“口唸佛”,实属可悲。

但如果牵涉“功法”的“诵”,例如“真言密咒、陀罗尼”,就牵涉了记忆及技巧运用,并非单纯背出来如此简单,例如音韵、舌头摆放、呼吸等等大量的技巧,才叫“诵”。

简单说,“受持读诵”四个字,就是指“心行合一”,并非空口讲白话,口是心非。

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說了45年的一段段言教讲座,被后世人化成文字记录,叫“经sutra”,据文献记载《佛经》是来自“梵文及巴利文”,如果记录“梵文及巴利文”的人失误、听错、曲解,亦即是梵文及巴利文所记载的文字记录都可能会出错,现在再把《佛经》被翻译成地球不同国家的文字。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译古印度的“梵文及巴利文”,翻译出“翻译者所理解”的部份,再成为唐朝民间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现在2017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充满盲点,容易构成曲解。

问 2):佛说自己一生没有说法,我死以后以戒为师?

答:万法如幻,诸法无生,何来说法、不说法?这句说话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使阁下明白,必须理解“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是什么意思,《金刚经》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多,在此不赘。

以戒为师,是指依照“尸罗波罗蜜多sila paramita”去作为“自心戒”,依照这种原理去作为跟随,用来观照觉察自心。这个“师”跟人扯不上任何关系,因为这个是“离相心”,亦即是“别解脱戒”的真实义。

问 3):弟子们聚集,把佛上课说法的语言记录了下来是为佛经。照理说,佛不著述,他说法又怎会说“后世有人,念诵此经,功德无量”这样的话呢?

答:佛陀破除时空执着,不存在三世观念,自然会知道未来情况,叫“宿命通”。

佛陀不但洞悉未来世人将言教化为文字,更会把经文曲解,于是叮嘱弟子今后在经文翻译的时候,须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目的就是提醒后世人明白“如是这样的讯息,只是翻译者个人所听、所理解,不代表百份百是佛陀本意”。

总结:题主所问并非一个网上论坛答案可以令阁下明白,如真的对佛法有兴趣,建议必先皈依三宝,接通三宝法流,产生感应,更必须现实中寻找善知识去引导,再亲身深入经藏,否则盲修瞎炼,在论坛上你一言,我一语,易会对法理构成曲解,甚至造下口业,共勉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