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迷信。

  • 六根,指人体“六种感知功能”。
  • 六麈,指六种感知功能所感知的“六种领域”。
  • 六识,指六种感知功能所感知的领域后,所产生的“六种感受”,而此感受之判别累积为无形无相之记忆,再呈现于态度。
  • 拥有六根,叫“生命”。
  • 六根、六麈的互动,叫“生活”。
  • 六识,指面对生活的“态度”。

OK!答案呼之欲出!佛陀说法45年,来来去去原来都是说生活,教人如何生出“智慧”去面对生活。用什么智慧?离相的智慧,叫“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教人用离相的智慧去看清及驾驭由“六根、六麈”所产生的“六种感觉”。说完。
《宿命通的真相是法术吗?》
宿命通的真相是法术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83.html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信佛的医学生该如何对待小白鼠小白兔的杀生行为?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910.html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要彻底降伏及驾驭执着,就是修行佛法的目的。
为了达到降心,世上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功法。例如持咒,目的就是为了降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明白学佛原来是学习驾驭际遇,自然就可提纲挈领,知道修行是为了什么,自然会明白民间上的传说很多是百年诡话,全部都跟佛法无关,民间有九成的说话根本都是一厢情愿的创作。

佛法只是教人用离开表象去面对人生,烦恼起码马上减少一半。
如果学佛学变成苦口苦面,这已经是迷信的表现,必须重新正视及检讨所修所学。

飛龍在天

是教人用离相的智慧去看清及驾驭由“六根、六麈”所产生的“六种感觉”。

向日葵

要彻底降服及驾驭执着,就是修行佛法的目的

向日葵

修行就是为了面对生活,而不是逃避现实跑去深山!出离心~是将这颗被际遇捆绑的心摆脱,驾驭际遇不被束缚。修法是为了对治这颗着相的心。不明此理,修法何益?

闻鸡起舞

学佛是为了驾驭际遇(世事),不是研究文字,不是研究表象,而是能智慧自在面对人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确实如是。学佛是学习“觉悟”,觉悟并非是学术研究,更非纸上谈兵,而是达到身心圆融面对人生的状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这不是谁的过错,只是大部份学佛人不知道学佛原来是必须带进生活。

大部份人只是学术研究,当遇上冲突、纠结、矛盾原来大部份佛教徒都会一败涂地,只会帶着本能去做事。

说到底根本不知道学佛是为了什么?亦不知道究竟要学什么?

向日葵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确实是这样,很多佛教徒学佛几年~学会了很多佛学名词,很多似是而非的形式,好像懂很多东西。可是脾气性格确没有一丝毫改变,甚至有的还自视清高性格偏激,自以为是!这种人通常在生活中与人格格不入,不受欢迎。

静若水回复符文

不知你看了链接文章没?被所知障碍,叫做所知障。

静若水回复符文

看了答主分享的那两个链接内容,非常棒,内涵深入浅出,直指人心,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了!可惜阁下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往往困于自己的思维观念,接受不了不同意见。这种就造成所知障。阁下兜兜转转说了无数名词,说来说去,您还是不知道佛是什么,佛法是什么。答主一直耐心解答,引导您理解佛法的核心,可惜朋友您全然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困局之中~无缘对面不相识。

无公害小姐alice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开始我也对识的理解不精准,多谢师兄解惑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为什么部分佛教徒总令人难以相处?

很简单,因为部分佛教徒从来只把经书或言教搬字过纸,视为学术般研究及辩证,却从来都没有把佛法连结生活起来去面对人生。

这类人根本不知道佛法就是“用智慧去面对生活”,根本学非所用,纸上谈兵,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会容易相处?

故此,一定会犯众憎,令人嫌弃,生活一定会处处碰壁,身体充满棱角似的, 亦即现代语所说的迷信,佛教就是被这类人不断渗入及侵蚀将佛教带进一个负面的形象。

所以破坏佛教的根本“并非佛教以外的人”,而全部都是混入了佛教的人,叫“狮子虫”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而这类人只懂得不断提倡以“禁止什么言行”为主轴, 他们所谓的戒律根本似是而非,完全不明白该戒律的内涵之下,就盲从附和,以讹传讹,以为令自己受苦就是修行,故此生活越修越苦,这就是现代语所说的迷信,实在可悲。
我身边所有朋友一提起佛教徒,就个个闻风丧胆,避之侧吉似的,因为迷信之徒实在太令人讨厌。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公害小姐alice

由于无办法去用现实逻辑去完全解释一切,即是说确有另一种因素将人生的际遇默默地影响。

如果人生只是充满或然,亦即意味世上存在“或然公平”及“或然不公平”,既然两者同时存在,潜台词代表世上根本就是“公平”,当埋怨别人比自己幸运的时候,亦即意味同时间亦有别人埋怨我们比他们幸运。

佛法看世事、世情不会只看今世,即是说会推到看不见的原因,这个叫“因果”。
因果并不是相信与否的问题,而是牵引力的问题,无论怎样说,影响了就是影响了。

尽管有些人生前彷佛生活得遗憾,但是每人之人生领域都有不同考试、体验,并不可因为受到波折而自行了断结束,此乃不负责任的行为。

世上有绝对的遗憾基准吗?无。
世上有绝对的成就基准吗?无。

遗憾、成就都是虚无飘渺的个人感觉,由此可以推断,逃避问题本身已经是错误。
逃避问题之后,如果要反省的并非局外人,而是当局者。

勿局限思维,世上有很多人的波折比自己更惨,只不过他们直接面对,最后能够超越了那个波折的桥段而已。

踏雪

世界无非心和物,二者的互动关系是 心 物物而不物于物。

荀子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