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念完咒就没有微生物了吗?

二、正文区

1)身體健全的人,都是用口飲水。

2)念咒,是为破除心执。

一个人有清静传承的人越学佛越久,只会发觉所修的就越简单,经常有人问我究竟怎样具体修行?

当然例如我会提及“持咒、静坐”,但勿以为学“静心而坐”是为学坐,千万勿本末倒置,我们是学“静心”,并非要学“静坐”,更勿要以为学懂什么“观想”,观想只是借着疏导感官功能,使之专注一点,目的是为了“摄心”,达到静,心如止水,最后慢慢体验世间表象以下的本质,原来不存在二元对立。

明明叫人学静心,只是叫人学静,不明其理,只会学到“痴心妄想 ”。

又有些同修主动问究竟要如何进步?我就直接告诉他们,除了要让心静下来,就必须“好好去布施”,学习永远不会有回报的善行,你越扶持得别人越多,你就越能体验这个世界“自私与无情”,我就是这样训练出来,让你从感受自私与无情中去明白什么叫“maitra慈、 karunika悲”,慢慢你就会“随缘尽心”如机械式的扶持,不会再要求回报,你就会真正契入“无相布施”。

当进入临界点,人整体就会升华,升华什么?难道我要告诉你整个人㫒起吗?他们问我昇华了什么,我只有说整个人㫒起!

升华就是升华,没有具体的,昇起才会见到!明白我这个庸俗幽默的比喻吗?

升华,就是智慧提升,属精神上的能力,一种面对人生的智慧能力,别人看不见,但是自己确实会知道,根本无办法形容,就如六祖云:“说似一物即不中”。

有人问佛教徒怎样饮水?我只能答用口饮,佛陀都是用口饮,不会用其它器官饮,这是人体结构, 大自然的规律。

《毗尼日用切要》是明末清初的读体律师(又名见月律师,西元1601~1679)采择《华严经》净行品与密教经典中之偈、咒汇编而成的律仪典籍,此偈语是来自后世创造,并非来自佛陀当年说话。

《毗尼日用切要》其中提及:“佛观一钵上,八万四千虫”,如果理解为教人生起对世间感恩之心,是说世间任何世事、世情都是跟我们息息相关,人不是世界之主,而只是世间的部份伸延,互为因果,目的教人要明白“平等心、慈悲心”,最终是教人破除事事以自我为先的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观念,这就合乎“般若核心”。 但对古语必须参阅上文下理,不能断章取义,尤其后世人的创作,“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这两句话並不如法,偈语是偈语,发心善良,但并非代表这是佛法,寻遍所有佛经,根本无记载这四句偈。

因为《金刚经》表达了如來既然破尽“四相”,心外无众生,可想而知,说此话的人未明白佛理,如果明白佛理,一看就知这四句话根本不是佛陀的言教,因为 如果念了某咒,就代表水中没有生命,可以食用,如此一来,这个连逻辑都有问题,实在低估了佛法。 什么叫众生?由执着“我”而来的“种种观念”,才叫“众生”啊,佛陀暗示連水都不飲嗎?2500年前僧團逐家逐戶去托缽化缘取食,大家想一想有多少施主是食素,又有多少人懂得什么咒,这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说话,带着恐吓成份,矫枉过正,岂会是大智大慧的佛陀所教吗? 故此,答案呼之欲出,此四句偈后世人创造出来,如创造说此偈的人“认定佛是这样认为”,那就是“谤佛”了。 至于说如何看待佛陀饮的水可能有微生物?站表象而言,佛法戒律对杀生一些基准:

一、是众生:被杀对象是指有意识的生命,叫“有情众生”。
二、众生想:知道那是有情众生。
三、起杀心:起了杀害的心。
四、兴方便:执行杀的方法、动作。
五、命断:被杀者死亡。
依戒律表示,具足以上五点,才算构成杀生之罪。

最后我想补充一句,其实中国人用“修行”二字并不太恰当,因为会使人产生在“形式上主义”的感觉,其实真正的是“修心”,如果明白修心是什么,就可以提纲挈领、直捣皇龙,自然会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六祖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如果学佛学到提心吊胆,行步路都怕踏死昆虫,饮滴水都害怕,情侣拍拖亲密又说要落地狱,单身自我疏导生理需要,都要入地狱!建议阁下不如不学更好,因为这样的修“行”只会令佛门蒙上不白之冤!佛教迟早被这班人破坏到直接消失!

P.S 不念某个咒,就代表吃肉?念某个咒,就代表无吃肉?这个民间传说,幼稚到不得了!

三、评论区

闻鸡起舞

感谢您的分享,念咒是破除心执,不是让什么东西消失。现在好多人真是迷信的不得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唉…..行步路地上都有昆虫,究竟行不行?佛法究竟是什么呢,彷彿民间的人完全不知。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确实太多人不知,以为拜拜佛,念念经,吃个素不杀生,就是佛法了。。都是形而上的点子。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毗尼日用切要》是明末清初的读体律师(又名见月律师,西元1601~1679)采择《华严经》净行品与密教经典中之偈、咒汇编而成的律仪典籍,此偈语是来自后世创造,并非来自佛陀当年说话。

《毗尼日用切要》其中提及:“佛观一钵上,八万四千虫”,如果理解为教人生起对世间感恩之心,是说世间任何世事、世情都是跟我们息息相关,人不是世界之主,而只是世间的部份伸延,互为因果,目的教人要明白“平等心、慈悲心”,最终是教人破除事事以自我为先的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观念,这就合乎“般若核心”。

但对古语必须参阅上文下理,不能断章取义,尤其后世人的创作,“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这两句话並不如法,偈语是偈语,发心善良,但并非代表这是佛法,寻遍所有佛经,根本无记载这四句偈。

因为《金刚经》表达了如來既然破尽“四相”,心外无众生,可想而知,说此话的人未明白佛理,如果明白佛理,一看就知这四句话根本不是佛陀的言教,因为 如果念了某咒,就代表水中没有生命,可以食用,如此一来,这个连逻辑都有问题,实在低估了佛法。

什么叫众生?由执着“我”而来的“种种观念”,才叫“众生”啊,佛陀暗示連水都不飲嗎?2500年前僧團逐家逐戶去托缽化缘取食,大家想一想有多少施主是食素,又有多少人懂得什么咒,这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说话,带着恐吓成份,矫枉过正,岂会是大智大慧的佛陀所教吗?

故此,答案呼之欲出,此四句偈后世人创造出来,如创造说此偈的人“认定佛是这样认为”,那就是“谤佛”了。

曹振宇 (提问者) 回复Handsome轻心

没错很多人认为这是伪经,问题是水里真的有微生物,恒河水更多,您认为佛会如何看待自己一口喝下这么多微生物?

Handsome轻心回复曹振宇 (提问者)

当年佛陀都会饮河水,因当年恒河未及现在污染。

但是现在这样污染,如果再饮入充满尸体、粪便、细菌的河水,到时已并非杀了水中微生物,而是佛陀自杀,因一定中毒。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至于说如何看待佛陀饮的水可能有微生物?

佛法戒律上对杀生一些基准:

1)是众生:被杀对象是指有意识的生命,叫“有情众生”。
2)众生想:知道那是有情众生。
3)起杀心:起了杀害的心。
4)兴方便:执行杀的方法、动作。
5)命断:被杀者死亡。

具足以上五點,才算殺生。

曹振宇 (提问者) 回复Handsome轻心

谢谢

还是那个问题啊,知道是众生才算,无心之过不算错?

Handsome轻心回复曹振宇 (提问者)

应该这样说,如果对方是有意识的生命,刻意杀害,对方因此而死,才构成杀生罪。

否则,如果在驾车中,因意外而撞死一个生命,只代表在法律上有过失,甚至因此而定位为不小心驾驶或误杀罪名。

站佛教上,不小心驾驶而撞死生命,只能说是过失,并不构成罪恶。故此,饮水根本不构成杀身之罪。

该如何对待杀生行为?

重点出来了,撇除特异功能、显微镜,就我们肉眼认知所理解,世上存在人类、禽畜、昆虫及植物,这四大类别存活于“陆上、水上、天空”,统称就是“生命”。特别一提,请读者放下对植物的偏见,我们人类无法跟植物沟通,不代表植物本身就没有沟通功能,所以本人仍将植物仍然放入生命以内。

什么叫杀生?

那种生命有杀生权力?

举例,森林、海洋之动物、生物,大部分皆以猎杀为生,动物与动物之间是存活弱肉强食的世界,不是A动物死,就是B动物亡,这种食物链的活动状态,纯属大自然定律,是否存在杀生点子?

是否由于人类自视为大自然界万物之灵为理由,就有权力借此为了人类这个族类的健康及繁荣,可以任意牺牲其他生命族类,这个行使权力究竟是谁赋予?

题外话,学佛者理应明白因果,应该知道万物平等、不分高低,既然如此,坚称不杀生命,却接受使用木器,谁知木是砍伐树林而来,车子的车轮,亦是由树内橡胶提炼而成,更认可田中种植蔬菜水果,用农药消灭昆虫,以上过程伤害了无数昆虫家园,这样的行为究竟又是否构成杀生?

社会法律观念认同可杀害畜牲来食,却认为不可食人,但又定立不杀濒临绝种动物的观念,前后矛盾,观念不断变化,那又是对是错呢?

部分民间佛教信众所误解指的不杀生只是喜欢食素、讨厌食肉,從表象來說只属选择性地进食~拣饮择食。

佛法所指的“慈maitra”是予安穏,“悲karunika”是解困扼,换言之,慈悲是面对生命,并非面对尸体。

由此可得出结论,食素、食肉这个表象未必跟慈悲扯上关系,重点是“心”,亦即当时的“起心动念”。

閣下可以參考一下以下的連結:

《信佛的医学生该如何对待小白鼠小白兔的杀生行为?》
信佛的医学生该如何对待小白鼠小白兔的杀生行为?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910.html

Handsome轻心

不念某个咒,就代表吃肉?念某个咒,就代表无吃肉?这个民间传说,幼稚到不得了!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谢分享布施杀生真实义

曹振宇 (提问者)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 。

该杀生还得杀生,念了咒就没有因果了,杀人免死牌?

闻鸡起舞

读经不是解读文字表面意思,而是要洞悉文字背后的含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时下的部份佛教徒已去到疯狂状态,饮一滴水都觉得有问题!是极端的精神病! 应及早就医,否则厉害社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一个人有清静传承的人越学佛越久,只会发觉所修的就越简单,经常有人问我究竟怎样具体修行?

当然例如我会提及“持咒、静坐”,但勿以为学“静心而坐”是为学坐,千万勿本末倒置,我们是学“静心”,并非要学“静坐”,更勿要以为学懂什么“观想”,观想只是借着疏导感官功能,使之专注一点,目的是为了“摄心”,达到静,心如止水,最后慢慢体验世间表象以下的本质,原来不存在二元对立。

明明叫人学静心,只是叫人学静,不明其理,只会学到“痴心妄想 ”。

又有些同修主动问究竟要如何进步?我就直接告诉他们,除了要让心静下来,就必须“好好去布施”,学习永远不会有回报的善行,你越扶持得别人越多,你就越能体验这个世界“自私与无情”,我就是这样训练出来,让你从感受自私与无情中去明白什么叫“maitra慈、 karunika悲”,慢慢你就会“随缘尽心”如机械式的扶持,不会再要求回报,你就会真正契入“无相布施”。

当进入临界点,人整体就会升华,升华什么?难道我要告诉你整个人㫒起吗?他们问我昇华了什么,我只有说整个人㫒起!

升华就是升华,没有具体的,昇起才会见到!明白我这个庸俗幽默的比喻吗?

升华,就是智慧提升,属精神上的能力,一种面对人生的智慧能力,别人看不见,但是自己确实会知道,根本无办法形容,就如六祖云:“说似一物即不中”。

有人问佛教徒怎样饮水?我只能答用口饮,佛陀都是用口饮,不会用其它器官饮,这是人体结构, 大自然的规律。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一切的功法,心法都是为破除心执,增长智慧。而不是到最后连喝水,吃饭,都去怀疑是不是做错

闻鸡起舞

太赞了,看经文就是要这样才对,闻,思,修,不能断章取义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念某个咒,就代表吃肉?念某个咒,就代表无吃肉?这个民间传说,幼稚到不得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