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佛陀灭度后,经过那么多次开大会结集,也有很多问题争论不休,我想要是佛陀在现场,遇到难以下结论的问题,亲自说明,不就没这些问题了吗?问题来了,为什么佛陀灭度前,不搞一个结集大会,把所有的戒律,经文梳理一遍呢?非要等到佛陀都涅槃了,才想起这事?

二、正文区

先说结论:人的才智不同,无论佛陀在任何时候一次过解释多少次,每人理解仍然不同。这就是为何我们读书考试,永远有人考第一及第尾,难道老师所说有所不同吗?

2500年前印度人把释迦牟尼的一场场讲座,记下很多成巴利又、梵文文字的经文,而唐代乃祖师大德所翻译梵咒、经文,就是人称“开元三大士”宏掦密咒全盛时期,他们就是“金刚智、不空、善无畏”三大法师,而唐朝代所说及记载语言皆依“河洛语”为准来标注“梵音”,非现时之中国国语。

经文是一堆“字”,属一个“现象~相”而已,而“理解、体会、体悟”则人人可不同,意解可以很多,一切古人、善知识所理解的,我们都“只可作参考”,他们把印度文变成汉语,所翻译出的只是“翻译出译者所理解”,并非百分百如来本意,所以佛陀叮咛弟子将来必须要以“如是我闻”作为经文的起首,意思指这样的道理是我这样听及理解,可能意会有错漏、误解的。

然而,重点是修行要把经文的“法理从生活中验证出来”,不可滞留文字本身,须把自己的“意所想、口所言、身所行”产生正面变化来“面对生活、圆满人生”,才算“修心、修行”,到最后自然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到时你就知道了,原来根本不存在什么“懂不懂”,站“修行过程”来说,暂时每人都只能取“适合自己的某一方面”来“匹配相应”而起效果。

同样一句话,我在“A点”取了自己适合的方面来产生“悟性”,算我懂了。
你从“B点”方面产生“悟性”,你也懂了。
但我跟你所产生的“懂~(悟性)”的领域、层次,可能未必一样,故此,佛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实际上,一日未成“无上正等正觉”,凡夫发心望能“全懂佛经、法理”,其实懂的还只是“我能懂的那一部份”。

“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中国人译音所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 samyak sambodhi”,就這句梵音,题主又猜猜有谁懂得正确的发音?我可以大胆说,就算我亲自去教,也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发准以上的音,更何況根本中文字就沒有這些音韻,如单凭文字记录又怎樣表達呢?这就是为何有些功必须一對一口耳相传的原因。

最近佛教板块经常提及“南传佛教徒”的矛盾,就好比10人同时在1楼看见同一景物,并不代表2楼的另外10人看见景象一样,不能坐井观天话,必须知道世界是很大,执取不同观点、执取不同角度、就会看出不同景象,导致各自人心就会得出不同感觉、结论,谁知以上皆是人心创造出的暂时幻影?

恩师遗训:“学习只是觅道的一道门,看文字时,勿以为就是(道),无数人误把“所听、所读”的言教以为是(道),学了无数专业“名词、知识”,空有一身理论,更背得流利,却对于(道)完全在不能运用于生活上,化成自己思想,根本如同一无所知。”觅道人,必须跳那“言教、文字”以外的框架,来“发现洞悉”其背后的奥义。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译古印度的梵文,只是翻译出“翻译者所理解”的部份而已,再成为唐朝民间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现在2017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根本已经面目全非,甚至啼笑皆非。

以上举一反三,希望为题主便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共勉之。

P.S 假设2017年释迦牟尼佛现身再一次结集,1000万人同时记录佛陀的说话,保证仍然会得出1000万版本,因为记录这是“个人”笔记记录出自己所能理解的的笔记,與其去研究文字,倒不如学习将文字落实人生,須明白“求觉”不是學術研究啊!经常执着“文字相”,俗称“捉字虱”的人,是时候要醒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