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向你们请教:@魔王欣 ——我们的香港大学佛学硕士。@侠心隐者 @护法居士
1.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心态和谐的守住戒律?

2.有哪些非常有趣味又有深度的佛教书籍举例?

二、正文区

首先说明:用“持戒”二字去表达比较恰当。

根據「达摩祖师」之《破相论》中,开示「持斋」真实含义是:

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

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 “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 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佛法所指“六情”,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种感知功能。外禁六情,是指“正常运用六根功用,而不被束缚而沉醉滞留”,并非“禁止、否认”其功能,身体健康而不是植物人,一定有身心反应。

簡言之:

“持”指维护、保持。 
“戒”指降心、破执。

持戒內涵,就是降伏执着心,并将此状态维持及保护。

佛法上传承真义只是踏实的引导,将如来教法栽种在人心识里,这是“传授”,人心将如来教法激发了自心智慧,救助自己,这是“承受”,说到底就是“传授”与“承受”,并不是用俗世凡夫思想去界定“喜欢、排斥”,这种“二元对立”的分别心,完全是“执迷”。佛法犹如药,“药”的意义在于“治病”。

A君的病,跟B君无关。 B君的病,跟A君无关。 药的意义在于“医治”。

佛法上的戒,叫“sila尸罗”,六波罗蜜多中的“戒波罗蜜多”,就是指“离相的戒”,意义在于“破执”。

研究喜欢“怎样持戒可快乐”,正等于为研究喜欢吃那一种药可快乐,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吗?

如此一来,现在问及《如何快乐的守戒?》这句话其实已经偏离了戒的要义,戒的内涵是驾驭,并非禁止或否定某件事。

如果改成问《你覺得那一部电影、角色、剧情、甚至对白,可是閣下快樂?》这样回答就有意义,因为娱乐是可以研究一下,纯粹娱乐,但是牵涉了离相破执的圣人言教,就不可能用“快乐、不快乐”去讨论,因为有“快乐”,就一定有“不不快乐”。

* 回答“快乐持戒”的人,其实内心一直有“不快乐持戒”,这不是着相又是什么?

* 一切佛经、戒律都不是教人“觉醒”、贯穿“般若波罗蜜多、破执离相”吗?

* 为什么此刻竟然会“着相”于个人喜恶?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sakyamuni释迦牟尼 大意指:不应该滞留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的感知而去面对一切。

以上经文清清楚楚告诉人不要滞留个人感知,此刻为什么会去研究“快樂、不快樂”的戒律?豈非落笔打三更?

筆者进入过医院七次大手术,作出全身麻醉之前,都会看见手术室内的所有工具,非常恐怖的,怎会喜欢、不这喜欢些工具呢?这工具是用来治疗,重点是效果!!!!!!有效果才是有缘、相应!如果有人觉得我无情,但细心一想,就会知道我才是认真,这叫“观照、觉察”,这是“道心”。

  • 佛法不是茶余饭后的娱乐,药就是药,怎会觉得药快樂、不快樂?

  • 难道完全忘记药是拿来治疗吗?

  • 难道完全忘记佛法是拿来破执吗?
  • 重点是效果,喜欢药、手术工具快乐与否,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 着相就是“无明”,将会引发“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痛苦万千,着相只会使人带来烦恼,生死大事,不容有失,生命在呼吸中,学佛应该要重新正视什么叫“出离心”。

戒,是降伏心。 持,是安住心。

降伏什么心? 降伏执着心。 安住什么心? 安住于降伏执着心。 安住降心状态,曰:持戒。完全跟“禁止、否定、抑制”无关。

举例,对吃雪糕有攀附,当生起念念不忘想吃雪糕时,就去降伏食雪糕的冲动,叫“降伏~戒”,并非禁止永不吃雪糕,或否定雪糕本身。

戒的重点是降伏攀附滞留,做到保持收放自如,叫“住心~(持)”。

“戒波罗蜜多sila paramita ”是基于明白诸法实相是“无常,苦,空,无我”,于是降伏自心对诸相的执着、沉迷乃至生起攀附联想,使自心回复本初的清净状态去见自本性,从而成功达到涅槃境界,故此,戒又称为“波罗提木叉प्रतिमोक्ष Pratimokṣa”,译作“别解脱戒”。

P.S 某一戒只是教人必須留意的切入點,如果令自心产生“破执”效果,就代表“相应、有缘”,而并非凭个人喜恶去作出种种分别,不可用“着相的心”去研究“离相的法”,佛法不是拿来茶余饭后的娱乐,否则修行路上难以进步,只要一说出怎样快乐的持戒,已经暗示内心存在“不快乐的持戒”,因为阁下是强行抑制,此刻知道问题所在未?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请看《六祖坛经》

闻鸡起舞

如何快乐的守戒?言下之意是一直在不快乐的受戒吗?

戒律是为了针对自身执着而起的戒,哪有喜欢不喜欢之说呢?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因为民间传说认为佛法的“戒”是“杜绝、禁止、否定”某领域的意思,原来戒的真正含义是“不被牵制”,亦即驾驭。

例如要身体健康就“不暴食”,意指勿过份进食,并非“禁止进食”。

不杀生,是指勿为一己私欲及情绪去“滥杀无辜”,例如,贼人打劫,并非说警察要袖手旁观,更非指面对失去理智乱的人,置诸不理。

又例如毒蛇、猛兽袭击人类,必须马上杀。

闻鸡起舞

一些人厢情愿的去曲解佛法本意,到头来两头都不到岸。生活乱了套,灵性也毫无增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