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谢邀。

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吗?

如果题主先表达个人看法,就有得讨论了,否则根本没有互动。

“无欲无求”这四字应该來自中国人创造,并非来自中文佛经,印度梵文经典亦找不到记载对应,佛法只提及“apratisthita laksana不住于相”

欲就是相,
住就是滞留。

不住于相,不代表不运用这个相。
不住于欲,不代表不运用这个欲。

大部份民间佛教徒出现悲惨命运,就是不好好运用“欲相”,所以成“魔”。

什么是需求?
什么是欲求?

什么是诉求?
什么是希望?
什么是欲望?
什么是期望?
什么是寄望?
什么是奢望?

如果以上是同一件事,又算不算是心魔?

如果不将世事、世事作出任何定义,便明白一切都是中性,只有建立个别条件之下,才会得出正反两面的表象。

例如,杀人是否邪恶,取决于起心动念,持械行劫的贼,准备向人质袭击,警察面对如此情况,是否应该开枪?

根据南传佛教上座部中《在家五戒》对“不饮酒戒”为例,巴利文「Sura-meraya-majja-pamadatthan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我受持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学处(戒为了放逸享乐而饮酒)」。

大家见到未?重点是“放逸享乐”四字作为前提而去饮酒,才构成需要戒饮酒之因,才需远离,并非教人永不饮酒一滴,否则就要下地狱,从来都不是。

亦即指凡使人“放逸享乐”的领域就需要远离、需要驾驭,需要为自心而起“戒”,亦即《六祖坛经》所说的“自性戒”,是遍及人生一切处的。

欲望二字形容彷佛带着贬意,欲望本质只是对世事、世情的所需,欲望只是诉求,并不存在褒贬之意。

佛法不摒弃诉求,更不否定诉求,而是教人如何驾驭及运用诉求,而不被牵制。

究竟如何去界定是否沉迷慾望?

举例说,肚饿属生理需求,应当进食而不食会肚饿,长期不进食就会死,勉强来说,这叫“需求”。

需求会使思想产生“渴望进食的感觉”,勉强来说,这叫“欲求”。

简单而言,欲望、欲求、需求是同一件事,由于观念不同,硬将三个词汇分别用于不同地方,世上根本不存在“有需求而无欲求”的情况,因为身心互为影响。

现先举一例,古语云“苦口良药”,假设药是苦,有人认为生病对药有“需求”不算“欲求”,此乃大错特错,因为不喜欢药的味道,但知道某种药可为身体治病,所以明白需要食药,如此一来,这不是“欲”又是什么?根本已是欲。

人类的需求、欲求,无非也只是满足“身体感觉、精神感觉”两大畴,不存在第三个范畴,两者根本是同一件事,只是一个形容词而已,勿将事情简单复杂化。

有了以上共识,就可言归正传…..

一、人生本是充满欲望的历程,遍及人生任何领域,从来都并不是局限在下半身的“快感、性高潮”。

二、欲本全是“中性”,并无好坏之别,好坏只是运用该欲望时而产生的下场,重点是人心。

三、凡使别人或自己产生身心烦恼的欲,都叫“沉迷”。

如没有使自己或别人身心产生负面影响,就谈不上沉迷可言。

明白这个道理,便知道为什么民间佛教“禁性欲”的人“情路、 婚姻”大部份都会比较坎坷的其中原因,答案就是皆因根本没有顺应爱情上的规则,有情必有欲,情本身已经是欲。

出家僧侣另作别论,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打算放弃组织婚姻家庭,如果读者不是打算孤独终老、无伴一生,就必须要有自知之明,看清楚自己角色,否则只会自寻烦恼。

欲望只是满足人类身心活动的过程,包括避开危难、障碍,也都是欲,這是生命順應大自然規律的本能,如果失去欲这种本能机制,就意味生命将会受到威胁,无法和谐生存,故此,佛陀都要食饭,打坐时要坐垫,这已经是欲。

欲是顺应大自然的本能機制,人生就是一連串欲望的剧情,人不能脱离大自然而存在,故此欲望是必須的。

世上有很多昆虫身体像树枝及树叶,甚至石头,这个就是顺应大自然不被侵略,避开危难的欲望机制。

举一反三,就可以将很多民间的迷信言论瓦解。

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原来人生是充满诉求,肚饿须进食,难道这是心魔嗎?现已真相大白。

P.S 如果仍然不明以上道理,请将以上八個有“什么”二字,改成心魔,答案马上呼之欲出,便知是否合情合理。

评论区

Aloka

赞同,凡事都讲究一个过犹不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Aloka

如是。凡事过到沉迷、攀附,就要起戒喽!诉求不是魔,沉迷才是魔。

是太郎呀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轻心哥哥 沉迷是如何界定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是太郎呀

举例说,肚饿属生理需求,应当进食而不食会肚饿,长期不进食就会死,勉强来说,这叫“需求”。

需求会使思想产生“渴望进食的感觉”,勉强来说,这叫“欲求”。

简单而言,欲望、欲求、需求是同一件事,由于观念不同,硬将三个词汇分别用于不同地方,世上根本不存在“有需求而无欲求”的情况,因为身心互为影响。

现先举一例,古语云“苦口良药”,假设药是苦,有人认为生病对药有“需求”不算“欲求”,此乃大错特错,因为不喜欢药的味道,但知道某种药可为身体治病,所以明白需要食药,如此一来,这不是“欲”又是什么?根本已是欲。

人类的需求、欲求,无非也只是满足“身体感觉、精神感觉”两大畴,不存在第三个范畴,两者根本是同一件事,只是一个形容词而已,勿将事情简单复杂化。

有了以上共识,就可言归正传…..

一、人生本是充满欲望的历程,遍及人生任何领域,从来都并不是局限在下半身的“快感、性高潮”。

二、欲本全是“中性”,并无好坏之别,好坏只是运用该欲望时而产生的下场,重点是人心。

三、凡使别人或自己产生身心上的烦恼的欲,都叫“沉迷”。

是太郎呀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轻心哥哥这么认真的回复我。发现世上有很多的词汇表达的本是同一件事但却硬生生的产生不同的概念

是太郎呀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最后的一二三 豁然开朗 ,懂得何为“沉迷”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是太郎呀

如没有使自己或别人身心产生负面影响,何來沉迷可言?

欲望只是满足人类身心活动的过程,包括避开危难、障碍,也都是欲,這是生命順應大自然規律的本能,如果失去这种本能机制,就意味生命将会受到威胁,无法生存,故此,佛陀都要食饭,打坐时要坐垫,这已经是欲。
举一反三,就可以将很多民间上的迷信言论瓦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是太郎呀

欲是顺应大自然的本能機制,人生就是一連串欲望的剧情,人不能脱离大自然而存在,故此欲望是必須的。

世上有很多昆虫身体像树枝及树叶,甚至石头,这个就是顺应大自然不被侵略,避开危难的欲望机制。

是太郎呀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哈哈 明白了~

是太郎呀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所以要随顺~对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是太郎呀

明白这个道理,便知道为什么民间佛教“禁性欲”的人“情路、 婚姻”大部份都会比较坎坷的其中原因,答案就是皆因根本没有顺应爱情上的规则,有情必有欲,情本身已经是欲。

出家僧侣另作别论,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打算放弃组织婚姻家庭,如果读者不是打算孤独终老、无伴一生,就必须要有自知之明,看清楚自己角色,否则只会自寻烦恼。

欲望只是满足人类身心活动的过程,包括避开危难、障碍,也都是欲,這是生命順應大自然規律的本能,如果失去欲这种本能机制,就意味生命将会受到威胁,无法和谐生存,故此,佛陀都要食饭,打坐时要坐垫,这已经是欲。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是太郎呀

顺应自然,这四个字是道家的口诀,来自中国原汁原味。但佛教经文是来自印度,经过时空洗礼,后世人的加插,大量经文已经扭曲了本来佛陀的原意。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中国汉土所接触的佛经其实很多只是零碎片段,而且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一定要小心。

是太郎呀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受教了

觉正净

有意思。 比较赞同

向日葵

诉求不是魔,沉迷才是魔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欲望二字形容彷佛带着贬意,欲望本质只是对世事、世情的所需,欲望只是诉求,并不存在褒贬之意。

佛法不摒弃诉求,更不否定诉求,而是教人如何驾驭及运用诉求,而不被牵制。

慕容 先生

請教輕心兄,無欲無求是什麼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慕容 先生

“无欲无求”这四字并非来自中文佛经,印度梵文经典亦找不到记载对应,佛法只提及“apratisthita laksana不住于相”

这几个字应该来自中国来自中国创造。

慕容 先生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受教了,感恩輕心兄,正視慾望,順應自然,凡事不追逐沈淪

Handsome轻心 (作者)

欲就是相,
住就是滞留。

不住于相,不代表不运用这个相。
不住于欲,不代表不运用这个欲。

大部份民间佛教徒出现悲惨命运,就是不好好运用“欲相”。

你是谁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是对待欲望的态度,不住。引出如何看待欲望,即中性。不褒不贬。

无公害小姐alice

正视欲望,不刻意回避,不被欲望所驾驭,在无碍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不因追逐欲望得不到充分满足而心生痛苦。反之,则成了心魔。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公害小姐alice

这就是为什么民间佛教一直长期给人悲观主义印象,就是因为民间不明佛法的人以为失去欲望就是修为高,导致佛法不断衰落。

为何我的说话如此有系统?就是因为我确实拥有「清净佛法传承」,这个「传授」与「承受」的过程需要很大的缘份。既然我有承受之福緣,我就應将这些道理公开出来,否则就会折福。

般若Prajna

所以以后不要再谈欲色变啦,要用一颗中性的心去面对它,因欲望本属中性。欲望是顺应大自然的本能产物和机制,是身心的需求和反应而已。人生就是欲望的剧情,人在和外界互动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欲望,欲望相当于架接外界和自身的桥梁,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有互动便有欲望。顺应欲望,但不滞留欲望便好啦。必须要指出的一点是,一昧地否定欲望难道不是滞留欲望吗?为什么呀?因为有否定便会有肯定,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得内心已经产生烦恼啦,欣肯定而厌否定。所以是什么,中性看欲望,不否定不执着,这样便可圆满自己的身心啦。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否定诉求,已经是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