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打坐,冥想,瑜伽,静坐
二、正文区
变化实在太多,我用三句说表达:
造化自身无病痛,
放下我心无烦恼,
圆满人生无遗憾。
《痴感召傍生道,贪感召饿鬼道,嗔感召地狱道。那么忧愁哀伤会感召哪一道呢?》
痴感召傍生道,贪感召饿鬼道,嗔感召地狱道。那么忧愁哀伤会感召哪一道呢?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120.html
三、评论区
看起来修得很高深的感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金水
身体健康。
心情自在。
毫无遗憾。
就是这么简单。
金水回复Handsome轻心(作者)
毫无遗憾还简单?人生在世,最难做到毫无遗憾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金水
认为人生是真实,自然必有遗憾。
但在我眼中只是发一场梦,自然无憾。
求教一下先生是如何打坐的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一蓑烟雨
功法简单,心法复杂。
静心而坐,为静心而活。
静坐过程,呈现人的修为。
人的修为,呈现于静坐过程。
生活状态,呈现于静坐过程。
静坐过程,呈现于生活状态。
静坐的心法是“无为”。
静心、静活,是同一件事。
进入无为,日常生活已经是静坐。
静不在坐,而在于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一蓑烟雨
古人说:“动心则惊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我们大可保留自己的原有宗教信仰,若将重心放在所有宗教的相通之处去了解,就会明白,静坐的心境,原来正是所有正信宗教的核心。
佛教上《楞严经》曾更一针见血的说:“歇即菩提”,代表我们常常“耗神”,何曾歇一歇,歇就是休息,让你的“神不再往外跑”吧、让你的“神回家舍”休息吧,不断的歇息去、休息去,“灵性~(道)”就离我们不远了。
人的身心90%时间是“外放、外看、举心动念”,几乎没一刻不是关联到“外面的人事物”,甚至睡觉,一切所想、所言、所做、也几乎是“心外之事”,叫“攀缘”,只懂“往外攀附追逐”,却不懂“往内心理解”,人内心就会“不平静、不平衡”~叫“乱”,乱则不安,不安就生起贪婪,继而生起烦恼。
让一天外面奔腾不息的身心于30分钟完全屏息~“歇息下来”好吗?犹如将汽车引擎关掉,把那个“忙忙碌碌、营营役役、纷扰不堪”的世事马上彻底放低,眼前天崩地裂也不理会,不动一丝牵挂,不要再“耗神”,我们实在“想太多”了,如果不让“神歇”,“灵性”是永无法生起,再修一切“形而上的法门”也难有效果。
古来至今,世界各地所传承下来的静坐方法五花百门,各有千秋,但总离不开至少运用一种“感官”以疏导我们的注意力,当中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任何一个,透过感官功能,将心灵注意聚焦一个点上~“摄心”,这个焦会越来越微细,到了一个层次后,用免强比喻来说,就像黑洞一般形成了所谓的“奇点”或“特异点”,所谓“奇点”是指注意力被贯通到一个非常微细点上,其实最后就连这聚焦一点意识也感觉不到了。
进入那奇点后,修持者内心所意识到的世界彷似轰然塌陷般,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这种“超出感官层面的觉受境界~(超觉境界)”,就是梵文所说的“Samādhi(三摩地)”,任何人只要亲身体验一次“三摩地”的超觉境界,身心都马上有极大的转变,这种体验会粉碎了自己对世事的一些旧有观念,所看的世界已不会跟从前一样,彷佛眼前变了另一崭新的天地,眼里所体验的已完全变了另一回事,能迅速看出世事的正向光明面,不易被表象所局限,待人接物及处事态度也变得圆融。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请问,“无为”如何理解?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有所求、有预设、有基准、有对立,这叫“有为”。
有为没有对错,但有为只是世间套路,只能应付世间运作。
为了超越世间运作,必须再次从“有为”进入“无为”。
不滞留所求、不滞留预设、不滞留基准、不滞留对立,这叫“无为”。
有为、无为圆融,就会生活圆通,进入“自在”,走上解脱之路,这过程就是佛法所指的“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亦即“驾驭感知而不被束缚”。
以上就是真正的“出离心”,而民间迷信传说一直所误解的只是一份“厌离、厌世、厌恶、强行排斥”的个人喜惡而已,叫“着相”,后果就是轮回。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禁欲的后果只是轮回,因为强行禁止,只是滞留一个极端,摒弃另一个极端,叫落两边,完全跟离相违背,曰:着相。
换句话说,禁欲只是形式禁止、抑制,完全跟佛法无关,因为佛法从来都并非为世间另定任何一个基准,佛法只是教人驾驭六根感知的滞留束缚,明白自己的心而已。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无为并非指什么都不做,厌恶世间的一切。所谓的顺其自然,并非指随性随便,而是说尽心面对世事,只是过后不再滞留。真正明白无为之意的人,必定是一个认真且自在的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随顺际遇而尽心努力~随缘尽心。
尽心努力后随顺际遇~尽心随缘。
做到以上,叫“无为”。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嗯,随缘之后尽心,尽心之后随缘
一蓑烟雨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多谢先生指点!感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一蓑烟雨
随缘尽心。
向日葵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功法是为了静心,静心是为了静活
一切修的功法都是为了带入生活,运用到生活。
向日葵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法不是教人禁欲,不是教人纵欲!佛法直指人心,教你要驾驭六根感知的束缚,明白自己的心
静若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法并非为世间另定基准,佛法只是教人驾驭六根感知的滞留束缚,佛法只是教人明白自己的心。静心而坐为静心而活,静坐、静活是同一件事。学习了!
飛龍在天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经过师兄这番说话才终于明白原来之前所接触的所谓佛教都是迷信!着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有一次我一个堂哥知道我学佛,问我那你老婆怎么办?言下之意就是说那我“禁欲”了老婆怎么办……当时我就感觉非常震惊,普通民众对佛法的误解曲解已经到了如此深重的地步,以致于很多人一听到某个人信佛就觉得他逃避现实毫无志气什么的,真的非常悲哀。但其实想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人是谁?恰恰是这些迷信迷信的人一手造成的
網上搜單盤坐,然後蓮花座。普通的沒有效果。
不滞留所求、不滞留预设、不滞留基准、不滞留对立,随缘而尽心,尽心后随缘。做到以上就是无为。努力做到无为。感恩师兄!
随喜赞叹
也就是说打坐可以去除身心病痛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河东狮口孔
打坐是切入点,重点是心,心一改,言行举止就会变,起居饮食都会变,经络受影响,五行和谐,身心自会无病痛。
是的,非常喜欢静心地打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