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备注:此问旨在,分享和阐述在生活和修行中,如何避免在情感方面的过分执着,而引起自他她的烦恼。超越,指修行人不被世间的各种情所困,也不使他她人起烦恼。出家人自然要离情去欲;对在家修行人,不是宣扬“禁欲主义”,超越不是毁灭,故不要对号入座!

二、正文区

一、年轻的修行人啊!你孝顺父母吗?

二、年轻的修行人啊!你会珍惜友谊吗?

三、年轻的修行人啊!你会对老师动情吗?

四、作为女佛教徒的你们、女修行人的你们,会喜欢男人吗?

佛者,觉也。如果你们视佛陀为老师,亦即是应该要依“觉”为依归。

但为什么部份女信觉、女学觉的人,有意、无意暗示人应该要“单身、单身禁欲、拍拖禁欲,更见部份信觉、学觉的人彷佛爱情空白一片、爱情路上失败、甚至30多岁仍然未结婚,或最终离婚”?

如果说单身、离婚是缘份的问题,有否想过这个缘份可能根本就是阁下本身的的缺点而已,所以缘份才会沦落到如此下场。

八年内,我遇上以上过千个案例,请问究竟以上是什么原因?

我是男人,完全没有宗教信仰,如果阁下是以上思维的人,我决不会选择这类修行人作为终身伴侣,因为这类人已经是一种“情执”,这类人只会令世人讨厌、反感,根本不会有人喜欢的,更加不会有人爱上你

难道部份人想从“自虐”之中,找出一份“修行存在感”似的,简直匪夷所思。

五千年前古来道人,常提醒求道者全部先“成家立业”,有了家庭,有了事业,丰富了身心,尽了对家庭及社会的本份,才能接受“传法”,丰富了身心后,体验一些经历,才能了无牵挂,正式走上修行之路。

如今眼见佛教内无尽单身男女,东不成,西不就,两头不到岸,半天吊似的,心有挂碍,烦恼四起,又怎样修行?

很多现代迷信宗教之单身人,彷佛表现出要一穷二白,满头白髪,男似农夫,女似村姑,才算高修为似乎的。

实在其智慧却不高,待人接物充满菱角,喜怒无常,修行修到苦口苦面似的,这就是用“不如法”的观念,去捆绑身心产生的代价,所谓“菩提未成,人生已尽毁”,他朝能否成道没人知,如果修行就是走一条受苦之路,不修也罢。

很多人只从“别人口中”闻法,别人说,自己就信,便容易扭曲了“道”,订立了许多不符合“人情、伦常、法理”观念来“捆绑自己心”,一厢情愿陶醉在自我幻想出来的一个法界,其内心根本一点也不快乐,若与一个在明白“佛法、道”的人遇上逆境时作比较,前者所产生之“乐”完全沾不上边,情绪或平静出现,马上立竿见影,报应不爽。

由于曲解佛法,于是学佛多年,一遇上“八苦”,仍继续忧悲苦恼,患得患失,所谓的学佛,只沦为心灵上的依附及寄托而已,在实质智慧及人生际遇上毫无増长。

女生出家不愿,但出嫁又不成。
男生圣果未证,却修出性无能。

以上根本就被一班不明法理的人长期宣扬所致,辜负了佛陀的四十九年教化,迷信的佛教徒会受世人喜欢才怪,正法没有薪火相传,如来真实义又怎样不会灭亡呢?

一个明白法理的修行人,待人接物,非常平易近人,懂从思维下苦功,并非形于表面模仿,更不会常将“神异古怪”现象挂于嘴边,真明白经文内涵的人,会懂调整自心“不如法”观念去生活,如果用“强行牺牲别人,来成就自己生活”,这决非佛法,肯定已是走偏的“外道”。

佛法再高深,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练、在人道成就、以人为本”,非用“在家、出家”来介别,更非以一厢情愿的“信、疑”来支持,“思维”能融入生活,“方法”才叫“应缘”。

严格来说,中国人用“修行”二字并不太恰当,因为会使人产生在“形式上主义”的感觉,其实真正的是“修心”。如果明白修心是什么,就可以提纲挈领、直捣皇龙,自然会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其次,另一种“情意结的执”,就是牵涉制止一切性活动。

1天24小时,一个人的性欲极其量占1小时,假设要8小时睡觉,其余16小时就是清醒日常活动。

故此,影响人最深的苦乐就是这16小时,这16小时就是人生“悲欢离合、喜乐盛衰”的时候,为何不好好注意这16小时来调整,难道这16小时重要不过1小时的“下半身”感觉吗?

作为聪明的读者,应该针对16小时的烦恼,因为烦恼在生活,理应从“生活中切入去解脱”,如果离开最重要的“黄金16小时”,却走去研究1小时的“性快感”,根本本末倒置。

哪怕最后1小时的性快感也禁止,只代表将身体机能的讯号制止而已,但却跟其余16小时的烦恼却没有扯上丝关系,所以高调禁欲的人不够理智,此类人如果去营商,注定血本无归,因为根本未懂得计算成本效益。

凭着坊间的禁欲言论,就是令佛教蒙羞的其中最重要点子,因为佛法所说的“欲”是指对“感知的滞留”,亦即是遍及人生所有领域。

但此刻民间传说却把这个“欲”局限界定为下半身的“性欲”,确实令人啼笑皆非,难怪很多人将这些言论定义为邪教之说,最冤枉就是佛法从来都没有叫人“禁性欲”,只是教面对人生“不取不舍”的中庸之道,既不禁欲,亦不纵欲。

至于超越什么情执?我告诉大家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女居士向我求助说,跟男朋友两人共度一室,由于男朋友产生性冲动,所以用脚用力踢男朋友下体,男朋友就在勃起之下被用力踢了一脚,痛到马上倒在地上。

当我知道之后,我马上说准备要报警拘捕女居士,从此男朋友亦正式分手,我亦不再联络这个女居士,因为这个女居士蓄意伤害他人身体,是一个严重罪行,而且这个女生不适合做人妻子,她想找我学佛,我说永不会再联络她。

至于男朋友的伤势,我就不得而知,这个事情千真万确,这就是迷信禁欲的佛教徒,根本是邪教的行径,亦即是他所谓的清浄。

以上女居士就是“情意结的执着”~情执,亦是佛法所指的着相,决定是烦恼根源、痛苦之本。

笔者对“情执”有如此的另一角度看法,不知读者又有何看法?祝福你。

P.S 年轻的修行人啊!你是麻木的人,还是伪装成麻木的人,才能找出那份“修行存在感”吗?尤其是女修行人,女人最大的筹码就是青春,不知阁下何时可以找到归宿……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131.html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我想知女佛教徒会喜欢男人吗?

Handsome轻心

至于超越什么情执?我告诉大家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女居士向我求助说,跟男朋友两人共度一室,由于男朋友产生性冲动,所以是用脚用力踢男朋友的下体,男朋友就在勃起之下用力被踢了一脚,痛到马上倒在地上。

当我知道之后,我马上说准备要报警拘捕女居士,从此男朋友就正式分手,我亦不再联络这个女居士,因为这个女居士蓄意伤害他人身体,是一个严重罪行,而且这个女生不适合做人妻子,她想找我学佛,我说永不会再联络她。

至于男朋友的伤势,我就不得而知,这个事情千真万确,这就是迷信禁欲的佛教徒,根本是邪教的行径,亦即是他所谓的清浄。

以上女居士就是“情意结的执着”~情执,亦是佛法所指的着相,决定是烦恼根源、痛苦之本。

莲chengcheng (提问者)

备注:此问旨在,分享和阐述在生活和修行中,如何避免在情感方面的过分执着,而引起自他的烦恼。超越,指修行人不被世间的各种情所困,也不使他人起烦恼。对在家的修行人,没有鼓吹和宣扬“禁欲主义”的意思,故不要对号入座!

Handsome轻心回复莲chengcheng (提问者)

回应:本人文字回应旨在,分享和阐述生活、修行完全是同一件事,不可划分。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求菩提,
犹如觅兔角。

佛法是存在生活中,不可能离开生活而去寻求觉悟。

离开生活领域去寻求菩提,犹如在白兔身上找角一样,永远找不到。

如何避免在“着相~apratistha laksana ”而引起自他的烦恼,请不要一厢情愿误以为“情执”就是指“爱情”。

《六祖法宝坛经》云: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内涵指:心中对际遇滞留,就会有所攀附追求,就有一个“情”,“情”就是代表有“欲”,使人做下一切思想言行为,就像播下种子在适当的时空,自然开花结果,人就感觉到报应在身心。

说到底就是滞留“我执”,这就是情执的意思,大部份人想超越情执,就误以为只是摒弃“爱情、情欲”,原来偏偏这就已是“执”。

刻意排斥一个观点,代表意味同时攀附一个观点,这就是执。

没有鼓吹和宣扬“禁欲主义”的意思,不代表佛教圈内不存在“禁欲主义”,故阁下不要胡思乱想!

看文字必须跳出文字以外的框架,去洞悉一篇文章的内涵,千万不要无知,谨记。

Handsome轻心

请题主就《如何避免在情感方面的过分执着》一句话,先厘定地什么叫过分、什么叫执着?

如果不解释清楚,相信所有回应都不能解答到题主内心的疑惑,因为这个问题充满歧义,必须清楚表达,本人会等你。

Handsome轻心

本人有建议,将问题应该改成以下这样,大众就会清楚知道题主究竟想问什么了。
《修行人如何避免滞留际遇~着相,如何驾驭由六根感知而来的际遇所束缚,不再引起自他的烦恼?》

如果阁下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没有任何回应我,代表阁下默许,本人就將會直接将阁下的问题改变,然后本人就会将文章重新回应,敬请留意。

莲chengcheng (提问者)

让自己和他她人的生命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产生贪嗔痴慢疑了就是执着了。您要改提问,不妨可以问问大家的意见,比方30几个已回答的朋友,如果半数以上同意再改不迟,这样是不是更尊重这些辛苦给予答案的人。@handsome轻心

Handsome轻心回复莲chengcheng (提问者)

本人善意建议阁下改变问题,目的想令回应者回答题主具体的疑問,務求達到更具質量。

如果阁下因此而感到不悦,建议阁下今后不要轻易发问,否则仍然会令到答非所问,敬希注意。

在知乎这个领域,必须要遵守求真的态度,并不是如阁下般蜻蜓点水、词不达意。
如果阁下能够平心静气,可能这番说话是上天送给你的一份礼物,可令阁下升华。
我会考虑改不改掉问题,这是我的权利,此乃知乎規則,但是今后请阁下发问必须清清楚楚,否则会浪费大量读者时间。至Cheng Cheng

Handsome轻心回复莲chengcheng (提问者)

建议阁下尽快去重新清晰表达问题,我等待你,包括香港 00同修也在等待你。

Handsome轻心回复莲chengcheng (提问者)

阁下之所以对情执的解决感到疑问,就是因为阁下的思维一直都如此,不知道阁下现在知道什么叫情执未?就是阁下「自我」,事事以自我为先的思维,导致根本无办法跟伴侣相处,这个不是情执又是什么?

Handsome轻心回复莲chengcheng (提问者)

阁下性格刚烈、目中无人,事事以自我为先,所以对情这方面一点都不了解,这已经是执迷不悟。

难道你忘记了你是提问者吗?这是你内心的疑惑,我现在不是正在回答你吗?

Handsome轻心回复莲chengcheng (提问者)

你说“晚秋如画,莲花何时开?”当阁下能够放下事事以自我为先的态度,莲花就会开。

行事离四相,感知梦一场,
眼前皆净土,莲花处处香。

Handsome轻心回复莲chengcheng (提问者)

本人想改变阁下的问题,其实是想提醒阁下的思路出了问题,我需不需要得到其余30多人的批准,才能提醒阁下的思维呢?

阁下在知乎提问,并不是想得到脑震荡吗?还是只想找一个称合阁下心意的答案,而漠视答案的真相?阁下的提问内容本身已经是一种情执,现在我长篇大论,花了这么多时间,阁下会懂得感恩吗?

凭阁下回应的态度、表达的能力、词汇,完全不似想寻找真相的人。

Handsome轻心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131.html

悠悠岁月2018回复Handsome轻心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到一定的程度自然没有淫欲了,哪还用禁欲?只有法乐了。如果修佛还沉迷在淫欲中,那就是白修

Handsome轻心回复悠悠岁月2018

問: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到一定的程度自然没有淫欲了,哪还用禁欲,只有法乐了,如果修佛还沉迷在淫欲中,那就是白修?

答:
1岁小孩,未到18岁,不能成年,只要健康活下去,一定会成年。
登飞机,飞机未起,不能到目的。飞机起飞,安全飞航,方向正确,一定会到目的。

登地菩萨,未到十地菩萨,不能成佛。只要精进,方向正确,始终成佛。

未能彻底离欲,没有可能成就阿罗汉。只要精进,方向正确,始终成就阿罗汉。

未能驾驭生理诉求,没有可能彻底离欲。只要精进,方向正确,始终成就阿罗汉,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虫未破茧而出,只要健康生存,始终会破破茧而出,成就蝴蝶。

世间事情都有阶段、次序,不能将某阶段界定为不可发展,此刻有生理诉求,只代表其中一个阶段,何必打击未能到达目的地前的士气?于事无补。

“淫心不除,尘不可除”来自《楞严经》。
“执心不除,尘不可除”来自佛法。

如果用以上两段说话来引导别人,毫无意义可言。

犹如说“未找到心中爱人,如何结婚”?无意义的说话叫“废话”。

不知以上表达阁下听过未?不明以上道理,根本是门外汉,不算是佛门弟子。

故此,阁下说:“到一定程度自然身心升华,哪里还有什么淫欲?”这句话如同废话也。

以下说话可能令到阁下刺耳,请你包容…….

阁下对着“俗家人”而未成就“阿罗汉”说须彻底消除生理诉求方可最后成佛,需要阁下说嗎?如同废话之中的废话。

阁下可以完全断除性需要未?如果未能完全断除性欲,贼喊捉贼,确实令大众耐人寻味。

万丈高楼从地起,
一步登天不合理,
沉迷诉求须起戒,
不取不舍人伦理。

必须知道真正的舍欲是彻底“舍离贪欲”,这个贪欲是指自心的攀附追求,并非局限只针对“快感、高潮”,贪欲是指人生任何领域,说到底就是“着相”,必须“离相”,亦即舍离对感知的滞留,而不是否定、排斥、毁灭“性器官功能”,否则就是邪见,毁谤佛法。

东门甲

严格来说,这个叫佛教徒的词是不合适的,最好叫在家佛弟子,佛是老师。

至于有部分在家佛弟子在个人性别上,这世是女身,那么大多数还是愿意和男性相处的,至于个别的情况,那就随缘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东门甲

严格来说,其实中国人用“修行”二字并不太恰当,因为会使人产生在“形式上主义”的感觉,其实真正的是“修心”。

如果明白修心是什么,就可以提纲挈领、直捣皇龙,自然会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为什么我学习佛法之后,更爱我的家人,更爱我的男友,更关心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对陌生人也更愿意施以援手?为什么非要将自己变成一个麻木不仁,没有任何感情和情绪冷冰冰的机器人?为什么非要让身边的人痛苦?如果这就是很多人说的修行,那么不修也罢,何必自虐让自己天天苦口苦面。修行是为了让自己觉醒,而不是沉浸在自己创造的痛苦没有人情的世界中。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般若Prajna

因为他们要从部份人想“自虐”之中,找出一份“修行存在感”。

五千年前古来道人,常提醒求道者全部先“成家立业”,有了家庭,有了事业,丰富了身心,尽了对家庭及社会的本份,才能接受“传法”,丰富了身心后,体验一些经历,才能了无牵挂,正式走上修行之路。

如今眼见佛教内无尽单身男女,东不成,西不就,两头不到岸,半天吊似的,心有挂碍,烦恼四起,又怎样修行?

很多现代迷信宗教之单身人,彷佛表现出要一穷二白,满头白髪,男似农夫,女似村姑,才算高修为似乎的。

实在其智慧却不高,待人接物充满菱角,喜怒无常,修行修到苦口苦面似的,这就是用“不如法”的观念,去捆绑身心产生的代价,所谓“菩提未成,人生已尽毁”,他朝能否成道没人知,如果修行就是走一条受苦之路,不修也罢。

很多人只从“别人口中”闻法,别人说,自己就信,便容易扭曲了“道”,订立了许多不符合“人情、伦常、法理”观念来“捆绑自己心”,一厢情愿陶醉在自我幻想出来的一个法界,其内心根本一点也不快乐,若与一个在明白“佛法、道”的人遇上逆境时作比较,前者所产生之“乐”完全沾不上边,情绪或平静出现,马上立竿见影,报应不爽。

由于曲解佛法,于是学佛多年,一遇上“八苦”,仍继续忧悲苦恼,患得患失,所谓的学佛,只沦为心灵上的依附及寄托而已,在实质智慧及人生际遇上毫无増长。

女生出家不愿,但出嫁又不成。
男生圣果未证,却修出性无能。

以上根本就被一班不明法理的人长期宣扬所致,辜负了佛陀的四十九年教化,迷信的佛教徒会受世人喜欢才怪,正法没有薪火相传,如来真实义又怎样不会灭亡呢?
一个明白法理的修行人,待人接物,非常平易近人,懂从思维下苦功,并非形于表面模仿,更不会常将“神异古怪”现象挂于嘴边,真明白经文内涵的人,会懂调整自心“不如法”观念去生活,如果用“强行牺牲别人,来成就自己生活”,这决非佛法,肯定已是走偏的“外道”。

佛法再高深,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练、在人道成就、以人为本”,非用“在家、出家”来介别,更非以一厢情愿的“信、疑”来支持,“思维”能融入生活,“方法”才叫“应缘”。

东门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至于是修行还是修心,您随意,俺们还是叫修行比较好,所谓修行,最浅的讲,就是在行为上修正到利益更多的众生,利益无量的众生。

那么,要让行为达到,要觉悟自己的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东门甲

并非“随意、不随意”,因“万法唯心”。

行为只是一个相,佛法“说心不说相”,离心说相,曰:“外道”。

佛法就是教人“离相apratistha laksana”,佛法每一句都是贯穿“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菩提未成,人生已尽毁”。说的太对太漂亮啦

清虚回复般若Prajna

怎么说呢,被俗世牵累,其实没多少时间修行的。真正的好修行,应该是了无挂碍,就好像我现在,只需要堪破情啊 这些,就可以干干净净好修行了

般若Prajna回复清虚

修行不是说,两眼一闭两腿一盘两手一合两耳失聪,从此不闻窗外事。这根本不是修行,这是学做植物人。要明白什么是修行,是修心,修正之前错误的思维,进行思维的重组,离相而自在,一切便可圆融。明白此点便知,行住坐卧每一个当下都可以在修行,生活就是一个大道场,在生活中去磨练自己的心,不断地去做到随顺际遇而尽心努力,尽心努力后随顺际遇。不断去拿起,然后放下,拿起,然后放下。嗯,就是这样啦

Aloka回复般若Prajna

姑娘讲的好。呱唧呱唧

言之有理,就是这样的。更可怕的是,她们把自己单身的原因归于男人太差,没人配得上她们!

东门甲

学佛的弟子,即便是学得好,也不是不愿意和其他人相处,只是学得好了,心量大了,不光是对父母家人更好了,还会去如法的利益其他众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东门甲

你好,佛者,觉也。如果他们认为佛是他们的老师,亦即是他们应该要依“觉”为依归。

所以,阁下认为最好适合叫他们为“在家佛弟子”。

但为什么倍份很多信觉、学觉的人,有意、无意暗示人应该要“单身、单身禁欲、拍拖禁欲,更见部份信佛、学觉的人彷佛爱情空白一片、爱情路上失败、甚至30多岁仍然未结婚,或最终离婚”?

八年内,我遇上过千个案例,请问究竟以上是什么原因?

我是男人,完全没有宗教信仰,我不会选择这类修行人作为终身伴侣。

东门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假设我虽然没有上过什么学,也没有看过多少科学论文,只是在朋友圈发发各种WiFi防辐射毯子、相对论防癌,用来科普,虽然不太懂,但是我是相信科学的。
那么请问我是科学家么?

东门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一定不能成为科学家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东门甲

修心,指修摄、调整,向内,属“心”。

利益众生,泛指布施、行善,向外,属:“相”。

完全是两回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东门甲

問:我一定不能成为科学家么?

答:只要肯努力,谁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甚至超越科学家。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东门甲

我不是佛教徒、佛弟子,但是否意味我不懂得佛法呢?

海上生明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跟某些引导有关系。结果,最后发现佛也没学好,生活也一塌糊涂。满腔的冤仇无处释放,到后也就无法得以解脱了。因为此身为压抑,此心为缠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海上生明月

所言甚是,阁下完全说出现时佛教圈的迷信者的情况。

海上生明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去过几次寺院,发现那里的居士的执着点,执着意更甚于世间人。贪嗔痴换了个方向,场所继续发挥而已。

反之,感觉出家师们(界定于那种自己修的,弘法随缘的)倒是随和自在很多,对于居士的各方面没太大所谓。一般情况下,大师父下面的那些大居士们,粉丝们,对人对己都厉害很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海上生明月

朋友你說得全對,他們只是將一個執著點發揮在另一個領域,看来有机会我倆可合力编注一本书《佛门迷信血泪史》

海上生明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哈哈哈哈哈,可以可以,行

Aloka回复海上生明月

可笑的是坊间现在几乎全是这种“引导”,很多初学佛的人接触的也基本全是这种言论,导致很多人一开始就被带偏了,接触不到真正的佛法。想想也真是可悲。

静若水

佛法再高深,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练、在人道成就、以人为本”,非用“在家、出家”来介别,更非以一厢情愿的“信、疑”来支持,“思维”能融入生活,“方法”才叫“应缘”。生活就是大道场,努力修心。

静若水

长期以来,佛教给人的印象就是禁欲,遇到的佛弟子都禁欲,进而导致单身、离婚,其实这正是在“执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年轻的修行人,是麻木的人,还是伪装成麻木的人,才能找出那份“修行存在感”吗?

尤其是女修行人,女人最大最大的筹码就是青春,不知她们何时可以找到归宿……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在知乎各人言论自由,只要不伤害其他人,也可畅所欲言。

但是如果现实中,谁够胆表达禁欲言论,这班人将会得到非常悲惨的下场,结局只有八个字~“无伴终老,孤独一生”。

静若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是啊,我曾经也是禁欲思想的受害者,如师兄所言,恋爱中想要秉持禁欲的原则,于是差点要单身到老了。修行二字总会给人一种误导,就是必须要做些什么,而且是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才显得自己在修行,就是师兄所说的“修行的存在感”……

殊不知,修行的本质是修心,佛法是心地法门,一切都是针对自心,并不是在做什么不做什么的“相”上打转。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谁够胆在现实中说禁欲,一定没有好下场,必定被视为怪兽。

向日葵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现在的学佛人已经走入一个怪圈了~

仿佛放生、吃素、祈福、禁欲、就等同于佛法了?

自从在知乎有幸阅读到轻心哥哥的文章,整个人豁然开朗了!而他们沦为形式主义,忽略了本质。

我相信修行绝对是要落实运用到生活的,如果为了和生活对抗,制造痛苦,那真的是如哥哥所说菩提未成,人生已尽毁了!!!

一个有修为的人,是可以造福家庭和社会的!

而且,对待别人宽容和善,性格谦和,乐于助人,爱家人朋友,这些是基本人伦啊!!!

向日葵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一个女人说禁欲,是没有男人会想追的。

禁欲,代表不需要男人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1天 24小时,一个人的性欲极其量占 1小时,假设要8小时睡觉,其余  16小时就是清醒日常活动。

故此,影响人最深的苦乐就是这 16 小时,这 ·6 小时就是人生“悲欢离合、喜乐盛衰”的时候,为何不好好注意这 16 小时来调整,难道这  16小时重要不过 1小时的“下半身”感觉?

作为聪明的读者,应该针对  16小时的烦恼,因为烦恼在生活,理应从“生活中切入去解脱”,如果离开最重要的“黄金16  小时”,却走去研究 1小时的“性快感”,根本本末倒置。

哪怕最后 1小时的性快感也禁止,只代表将身体机能的讯号制止而已,但却跟其余  16小时的烦恼却没有扯上丝关系,所以高调禁欲的人不够理智,此类人如果去营商,注定血本无归,因为根本未懂得计算成本效益。

凭着坊间的禁欲言论,就是令佛教蒙羞的其中最重要点子,因为佛法所说的“欲”是指对“感知的滞留”,亦即是遍及人生所有领域。

但此刻民间传说却把这个“欲”局限界定为下半身的“性欲”,确实令人啼笑皆非,难怪很多人将这些言论定义为邪教之说,最冤枉的其实佛法从来都没有叫人“禁性欲”,只是教面对人生“不取不舍”的中庸之道,既不禁欲,亦不纵欲。

海上生明月回复静若水

还见过批评染头发,穿裙子,高跟鞋,短裤的。

嗯,我就是佛弟子,然,非常反感此类奇怪的人。

张少骏回复向日葵

也可能没男人追,所谓主动剩下,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般若Prajna回复张少骏

是因为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妖魔化,在我看来爱情就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要尽心去面对它经营它更要去融入到这份感情中,尽心去享受它。这是一件取悦自己愉悦他人的很美好很美好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妖魔化?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也希望和我这般年纪的朋友,能够尽情去感受爱情的滋润,不要再被一些莫名其妙的观念所束缚,天天去折磨自己折磨身边的人。要开心自在起来,笑着面对自己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

张少骏回复般若Prajna

说得好,是这样。我也很渴望能找到一个与我能开心、快乐的互动的女朋友,可是真的不容易。这些莫名其妙的观念太多了,宗教的、非宗教的一大推,弄得男女交往好难。说句刺耳的话,我觉得现在很多女生的观念有问题。

Aloka回复海上生明月

对啊,仿佛追求外表的美丽就是一种罪过。什么逻辑,简直荒唐。

Aloka回复张少骏

没人追,一是宅,二是不愿意改变自己,不论外表还是内在。再加上听到的所谓禁欲言论,更容易使自己单身。

张少骏回复似是故人来

言之有理,就是这样的。更可怕的是,她们把自己单身的原因归于男人太差,没人配得上她们!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张少骏

最恐怖的一次,有一个女居士向我求助说,跟男朋友两人共度一室,由于男朋友产生性冲动,所以是用脚用力踢男朋友的下体,男朋友就在勃起之下用力被踢了一脚,痛到马上倒在地上。

当我知道之后,我马上说准备要报警拘捕女居士,从此男朋友就正式分手,我亦不再联络这个女居士,因为这个女居士蓄意伤害他人身体,是一个严重罪行,而且这个女生不适合做人妻子,她想找我学佛,我说永不会再联络她。

至于男朋友的伤势,我就不得而知,这个事情千真万确,这就是迷信禁欲的佛教徒,根本是邪教的行径,亦即是他所谓的清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张少骏

以上的故事,就是所谓的迷信学佛?其实是邪教的行径。

我不是说笑,男方如此被袭击,一怒之下,男方会可能取对方性命,部署将来把女方杀死,因为已经把男方构成永久性伤害。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简直是学佛学到走火入魔,修心是为了离苦得乐,越修越惨不如不修,这位女居士太恐怖了

海上生明月回复Aloka

呵呵呵呵,指甲油本是染在脚趾甲上的,而有人见之,便将它印在了心上。(看你不惯呀!你还染指甲,这么着相!

你说,有啥办法呢

海上生明月回复Aloka

哦,对了,再给你说个真实经历:

和儿子去寺里参加念经法会,去吃饭路上,我们手挽手地走路。

哇,给满脸愁容的怨妇阿姨居士看到了,不得了了,大惊失色地指着我们说“你们,你们,你们怎么可以在这里(寺庙)这样!”

估计我们是亵渎神灵了,我和儿子马上撒开手,立刻与她,她们合十鞠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才堵住她还想继续的啰嗦。

此事之后,我开导了儿子很久,挽救了他的法身慧命。

阿弥陀佛,就是这帮子人,毁人不倦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海上生明月

父亲、儿子拖手都不能!真的阿彌陀佛了!

Aloka回复海上生明月

所以我现在基本不去寺院道场,修行是在自己的“心”,不在他处

海上生明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是母子挽手臂

向日葵回复海上生明月

她们是要修成无情无义之人吗?阿弥陀佛!

海上生明月回复向日葵

呵呵,在她们眼里,这属于“邪淫”“不规矩”的范畴。另外还有就是说,妈妈太执着儿子,也解脱不了。这是她们的观念,咱理解不了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海上生明月

他们这种思維已经构成邪教行径,完全谈不上求觉,根本就是迷信。

向日葵回复海上生明月

所以一般人听到家人朋友信佛,都是百般阻挠的!也不能怪那些人~因为他们正是被那些所谓的“佛弟子”的行为吓到了。

海上生明月回复向日葵

是的,她们不晓得,信佛,是要觉知,清楚,了解看清楚自己。而非着眼于他人。

海上生明月回复向日葵

佛教与佛弟子是两回事。正法是教外别传的。

马友

戒定慧都是度过苦海的船,过了还海背着就成了负担。

清虚

修出性无能!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131.html

不不不

答主你的观点我是赞成的,报警也无可厚非,但我觉得不应该直接不理那个女居士吧?你不对她开示,她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是不对的,很多人都是由迷入悟的,包括我,所以我觉得应该给她一个接触正法的机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不不不

天雨虽广,难润无根之草,死性不改,难润矣。如今她亦已得到相对的报应。

maxsha

偏偏我就喜欢上了老师的平静智慧和慈悲,哈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maxsha

你是喜欢了哪一个老师?

maxsh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她呀,和您一样,都是菩萨,每次只要想起她,似乎烦恼妄想当下就冰清了,这也许就是善知识的力量,也愿你们这些修行的人儿早日解脱,得大自在

悠悠岁月2018

该评论已删除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悠悠岁月2018

問:到一定程度自然身心升华,哪里还有什么淫欲?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这句话你没听过?自古修道都要求出家,出家就持不淫戒,你一边修道,一边在欲漏,连身体都管不住,还修什么道?欲漏不先除,你永远都白修。

答:
1岁小孩,未到18岁,不能成年,只要健康活下去,一定会成年。
登飞机,飞机未起,不能到目的。飞机起飞,安全飞航,方向正确,一定会到目的。

登地菩萨,未到十地菩萨,不能成佛。只要精进,方向正确,始终成佛。

未能彻底离欲,没有可能成就阿罗汉。只要精进,方向正确,始终成就阿罗汉。

未能驾驭生理诉求,没有可能彻底离欲。只要精进,方向正确,始终成就阿罗汉,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虫未破茧而出,只要健康生存,始终会破破茧而出,成就蝴蝶。

世间事情都有阶段、次序,不能将某阶段界定为不可发展,此刻有生理诉求,只代表其中一个阶段,何必打击未能到达目的地前的士气?于事无补。

“淫心不除,尘不可除”来自《楞严经》。
“执心不除,尘不可除”来自佛法。

如果用以上两段说话来引导别人,毫无意义可言。

犹如说“未找到心中爱人,如何结婚”?无意义的说话叫“废话”。

不知以上表达阁下听过未?不明以上道理,根本是门外汉,不算是佛门弟子。

故此,阁下说:“到一定程度自然身心升华,哪里还有什么淫欲?”这句话如同废话也。

以下说话可能令到阁下刺耳,请你包容…….

阁下对着“俗家人”而未成就“阿罗汉”说须彻底消除生理诉求方可最后成佛,需要阁下说嗎?如同废话之中的废话。

阁下可以完全断除性需要未?如果未能完全断除性欲,贼喊捉贼,确实令大众耐人寻味。

万丈高楼从地起,
一步登天不合理,
沉迷诉求须起戒,
不取不舍人伦理。

必须知道真正的舍欲是彻底“舍离贪欲”,这个贪欲是指自心的攀附追求,并非局限只针对“快感、高潮”,贪欲是指人生任何领域,说到底就是“着相”,必须“离相”,亦即舍离对感知的滞留,而不是否定、排斥、毁灭“性器官功能”,否则就是邪见,毁谤佛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悠悠岁月2018

必须知道真正的舍欲是彻底“舍离贪欲”,这个贪欲是指自心的攀附追求,并非局限只针对“快感、高潮”,贪欲是指人生任何领域,说到底就是“着相”,必须“离相”,亦即舍离对感知的滞留,而不是否定、排斥、毁灭“性器官功能”,否则就是邪见,毁谤佛法。

悠悠岁月2018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不会在佛法问题下同人辩论,因为没有意义。好好持戒,好好修,祝你修行成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悠悠岁月2018

佛法不是辩论出来,阁下明白就好了。

修行不是靠任何祝福而来,否则着相而不自知,阁下亦需要明。

明白无常、无我、无生、才能打从心底将自心的执着一一降伏,这个就是“戒律波罗蜜多”。

以降伏各人自心执着为一生的路向,此乃学佛人真正的老师~“以戒为师”。
必须搞清楚戒律是因为执心而有,不要无事惹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