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如题。。。不知道怎么表述了
二、正文区
什么是“老实”?
世上存在“不老实”的念佛吗? 从来没有佛经记载教人“老实念佛”。佛经只提及“一心不乱、闻已思惟、系念不乱、二人相忆、二忆念深、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以念佛心,令心不乱…..”
言归正传……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说没有用」此句话无从稽考。
“越来越”这三字难以统计。
“说没有用”这句话更加含糊,如何界定“有用、有什么用、无用、无什么用”?
二、「老实念佛,不好吗?」这句话含糊不清。
如何界定老实、不老实?
如何界定好、不好?
念,究竟是什么意思?
佛,究竟是什么意思?
一个问题潜伏了多個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提纲挈领,找出核心,直捣皇龙。
此刻建议只需找出题主所问的两点,这两点就是问题症结所在,只要解决了这两点,一切答案便呼之欲出。
1)厘清什么叫「念」?
2)厘清什么叫「佛」?
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笔者现在引用相关经文,以带出印度当时情况,可能令读者得到另一启发。
在印度雨季的三个月期间,僧众集结在一起修行居住,这期间僧侣不允许随意外出, 直至结束大约此三个月才再外出,此情况梵语称为“varṣa雨安居”,原意指“雨”,也称为“结夏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佛陀在生之时,每年“安居”完结,各方的人都来探望佛陀。
佛陀洞悉如果百年归老后,弟子可能因无法看见佛陀,必容易惆怅无依,故此,就宣说了有关“巡礼佛的圣迹”,以下就是经文典故…..
“佛告阿难:汝勿忧也,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
一曰:念佛生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
二曰: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
三曰:念佛转法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
四曰:念佛般泥洹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阿难,我般泥洹后,族姓男女:
念佛生时功德如是,
佛得道时神力如是,
转法轮时度人如是,
临灭度时遗法如是。
各诣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节录自《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
根据以上经文得知,佛陀教育弟子以巡礼佛的“四圣地”方式作为切入点:
1)出生之地
2)成佛之地
3)转法轮之地(弘法之地)
4)入涅槃之地(离世之地)
明显地,《长阿含经》此段记载清楚表述了“念佛”的意思,绝对“并非口念佛陀名号”,而是追忆与佛陀有关的领域。
弟子透过亲临这些圣地四处巡礼,目的引起“思慕佛陀~忆念佛”的当时种种功德,亦即“系念佛的功德、遗法、言教、身教,恍如亲身见到佛陀,此乃笔者要表达的第一点。
第二点、根据唐代“玄奘法师”所译的《称赞浄土佛摄受经》所指的“念anusmri”,中文被翻译为“念作意、回想”。
anu:指“随着、沿着”。
smrti:指“记起、记得、忆起”。
整体来说相当于英文的“mindfulness、attention”的意思。 buddha:指觉悟,本属精神领域,并非指人。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第三点、根据《杂阿含经》记载: 三念:念佛、念法、念僧。
四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
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大智度论》记载:
八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入出息、念死。
《增壹阿含经》记载:
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念死。
第四点、翻查《佛說阿弥陀经》内的三句梵文经文,相信民间信徒会感到更为震惊。 梵文罗马拼音:
buddhānusmṛtiḥ kāye saṃtiṣṭhati
dharmānusmṛtiḥ kāye saṃtiṣṭhati
saṃghānusmṛtiḥ kāye saṃtiṭḥhati 以上就是中国佛教民间流传的一句经文:“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节录自《佛说阿弥陀佛经》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观无量寿佛经》
“具足十念”,是指十个念头之内,没有间断,完全具足回忆跟佛陀的相关事情,亦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内所指的“净念相继”,相继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亦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內所指的“繋念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更是《佛说阿弥陀经》内所指的“一心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以上经文清楚指出念佛不是口称佛陀十次名号,重点是具足十个与佛陀相关的念头,看经文必须依照上文下理,不能断章取义。
至于是否需要口称十句佛号,谁也没有意见,因为一切只是手段,重点是“忆念”,而这个忆念必须具足回忆起码连续十个与佛陀相关事情的念头,好比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非常在乎,这种状态就会达到精神统一,即佛经所说的“一心不乱、相继、繋念不乱”。
我们在乎一个事情,必定会一心一意一方向,不要将一心不乱四个字“神格化”,例如一个人掉进水中,就会一心一意准备脱危,这就是一心不乱。
念佛是密中之密,属意行,由于我们众生的思维非常混浊執著,要一刹那之中将“中阴身”契入佛菩萨的“三昧耶samaya ”,必須用极度专注的精神状态。
此刻可从梵文经文得出的线索而引发两点疑问:
1)如果“念佛”是单纯指用“口唸名号”为主,那麼“念法”又指不断口唸什么呢?
2)“念僧”又是否不断诵出僧人的名字呢?
根据《穆勒max muller》对“念佛、念法、念僧”的梵文英译,解释如下:
Reflection on Buddha arises in them
大意:对佛陀出現时的反思~念佛Reflection on law
大意: 对原理的反思~念法Reflection on the church
大意:对教派的反思(注:此处指当时佛陀僧团组织)~念僧凭以上英文翻译,又得出另一线索作为推论,如果真的是对“佛陀、原理、 僧团作出反思”就是“念佛、念法、念僧”的话,就可以对这个“念”字又再一次确认必跟“回忆、思念”有关。
现代民间认为念佛是用“口念”,但笔者翻查所有古印度经文,译成作罗马拼音后,再用梵文大词典得悉“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并且跟笔者的传承不谋而合,完全一样。
- 每一套“法门”都必须“如法”,所谓如法,当中是包含“心法”及“功法”。
- 佛法核心,就是修炼功法的核心~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
- 功法,就是将心法贯彻落实在修炼时的“技术”。
- 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技术,才称得上为“如法的法门”,缺一不可,诚意只是观念内其中的小环节,并非法门的整体。
一、持咒、持诵佛菩萨名号,是以声音为切入点的一种技术~功法,属于「唸诵法門」。
二、持咒是针对人体的三脉七轮,亦即是“开脉解结”。
三、持诵佛菩萨名号,目的是接通该佛菩萨的“samaya 誓言”而进行救助,属于呼唤、求救、接通的意义。
四、但所有经文上所说的“念佛”二字,也是指“思维活动”,并非指“口念佛号”。
例如修持《大悲咒法》,就必须明白大悲咒十种相貌、大悲咒的正确音韵,否则无法将真言密咒发挥本有功德及力量。
故此,笔者并非否定“口念”可引发出“思念”这个做法,而只是带出经文所指的buddha anu-smrti,亦即梵文所说“忆念觉”跟中国民间佛教的意思大有相违。
“身行、口行、意行”是身心活动,而佛经所指的这个“念”字,属于“意行”,亦即“精神活动”。
作为一个有心求道的人,理应正确理解“念佛、念法、念僧”的真正內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统称“六念”,但很多民间信徒却一无所知,
舉例說,“念天”內涵:是指念善,时刻安住善念,保持善良念头的意思,修行人必须怀着“善心”的念头面对际遇,这是灭除三恶道的做法,四字形容~就是“止恶行善”,这样就使人投身“天界”,这是权宜之计,目的是教人对因果生起警惕的心,而且行善可以使人作為慢慢破除“我执”的手段。
念戒、念施,就是忆念调整执着、忆念布施。
经过以上这样解读,不知道深入经藏的读者,已经好明显知道这个“念”是代表什么?
最后,笔者用中国佛教的『朝暮课诵』中內所念诵的“三皈依文”作为总结: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轻心》
P.S
世上有一句说话,叫“念念不忘”。
古语有一句说话,叫“睹物思人”。
佛经有一句说话,叫“如母忆子”。
忆念什么?透过一切手段以回想佛陀一切言教及身教,然后信受奉行,曰:念佛。
《怎么修净土法门?》
三、评论区
受教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們可看看自己念佛的的方向有沒有錯?
Paul Yang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不不,这个方向依然是错误的,因为忆念佛陀,不是主要方法而是可作可不作的附加方法,把这个当做唯一的方法,不是正念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aul Yang
看清楚文章是什么?
一、忆念觉心法。
二、念诵是功法,更是密法。
密法是必须非常有缘的人,才会得到。
Paul Yang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需要多有缘??给个定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aul Yang
你懂不懂梵音,如果你没有缘,我保证你一世都冇办法得到传承,这就是缘。
Paul Yang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何判断有没有缘?给个具体方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aul Yang
我不是已经解释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aul Yang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131.html
将整篇文章消化,会有答案
Paul Yang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你是说“你懂不懂梵音”为标准? 那你知不知道佛陀曾经说过:
“不许用梵文表达佛语!违者得突吉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aul Yang
你知不知道佛陀曾经教我咒语?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aul Yang
朋友,其实既然你讨厌咒语,闭嘴就得了,何必纠结?谁在强迫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Paul Yang
千万不要在自己不懂得领域之中任意说话,否则只会显得的无知,希望你听得懂我的说话。
清尘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没有缘得不到传承这个可以理解,但不明白这跟梵音有什么关系?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清尘
缘遍及任何领域,跟世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关。
清尘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梵音这个问题好像是我理解偏了,你想表达的是,有缘才能得到某一种传承,只是字面上把“懂不懂梵音”放在了前面,我以为是以“懂不懂梵音”为标准来衡量是不是有缘,估计上面那个问你的人也是这么理解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清尘
应该这样说,举一个例子…
1)中国人最有缘是食米。
2)欧洲地带最有缘的是食面包及扒类。
如果想经常食米,居住于中国地带就最有缘。
言归正传,梵音本来就是最原始的音韵,带着正直能够震动三脉七轮的音频,产生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果有缘的话,就会得到传授。
如没有缘份,那就依照本来的各地方言努力便是,这亦是缘份。
从效果来说,但是用梵音的效果速度最快、最直接,这是我用20年去测试得出的效果,无人能够推翻,因这是我的实验。
清尘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嗯嗯,了解了,多谢指点!对于佛法,我有点儿像是一个恰巧路过凑热闹的人,远远算不得信徒,大概是我只有一点凑热闹的缘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清尘
围绕着觉醒的领域趁热闹,绝对是一个大善缘。
不要做信徒,信徒才是欠缺理智的人。觉醒不需要人信疑,因为觉醒及迷惑属精神领域,根本不存在信不信,正等于天上会下雨,日间会有阳光,佛法是说事实真相。
首先感谢轻心大哥的回答,找出了大量得经文,这些经文也都证实了,念是忆念之意,而不是单纯的口念。念天,念施,念戒的列子很容易就让人看出二者的不同,不是单纯的口念,而是忆念善良,忆念布施,忆念调整执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闻鸡起舞
什么叫老实?
佛经只是提及“一心不乱、闻已思惟、系念不乱,二人相忆,二忆念深、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以念佛心,令心不乱…..”
从来没有佛经记载教人“老实念佛”!!!
闻鸡起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没有老实念佛,不老实念佛之说。都是人心界定的一个形容词,佛经可没教人怎么“老实”念佛
感恩
深觉震撼!
复读机和智慧有什么关联吗?
不知道多少所谓的学佛人,就是用口念佛号,从不去管经文内涵,也不去了解佛陀教了什么。偏执的认为狂念至多少遍就有所谓的功德?!这样子是想变成复读机吗?
念佛是思维上的事~学习佛陀的言教,去落实生活。修行是修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世上有一句说话,叫“念念不忘”。
古语有一句说话,叫“睹物思人”。
佛经有一句说话,叫“如母忆子”。
忆念什么?透过一切手段以回想佛陀一切言教及身教,然后信受奉行,曰:念佛。
向日葵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随着越深入学习越明白,学佛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真真实实可以调整思维改变人生苦乐的!
如果看完这篇文章的人还是坚持不经大脑去念,就只能祝福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向日葵
一个完全对某佛菩萨的生前的言教及身教没有理解的人,作出单向成的呼唤求救,就必须运用“密法”,就是持诵法门,一定以声音为准,叫梵音。
换句话说,称诵梵文佛菩萨的名号,已经是“念咒”。
Alok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赞同轻心哥哥的说法,念佛这个逻辑太好理解了。比如最近很火的“神奇女侠”盖尔加朵,我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肯定不单单是只有这四个字,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她扮演的女侠的美丽性感、英姿飒爽的形象和电影里的情节。如果我对这个演员本身的外貌形象和作品毫不知情,那么只看到“盖尔加朵”这四个字,是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的。同理,念佛,也是看到一个佛的名号,然后立马回想起他的言行身教,自己去跟着身体力行,让自己能够如佛陀一样早日获得“觉醒”。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并不是有多难理解吧。不明白一些迷信之徒,真的以为只口诵“阿弥陀佛”四个字,就能得到解脱了?哈哈哈
原来这才是念佛真实意。我们平时父母教育子女,也有言传身教之说,思念父母,必然是思念父母的音容笑貌,言行教诲,而非口动心不动的呼喊名字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公害小姐alice
明白念佛、持咒的意思,就不应该坚持原有的观念,应该脚踏实地为重。
举例说,是否可以凭着单向祈求“观世音菩萨”改变现在处境,就视乎看每人不同的因缘,但如果要用“持诵名号”去感通,那就必须用原始的音韵~梵音。
因为佛菩萨的名号是由“samaya誓愿”凝聚而成的脑波,绝不能胡乱以方言创作。
清尘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念佛肯定不是做生意,我念了多少遍,就理所应当得到多少的功德,如果处境没有改变,是佛不灵,是计算器出了故障?不过是自我的游戏。
我的感觉中,处境并非是因为念佛,从而得到佛的护佑使之改变,佛不会无故干涉,或者说也无法干涉你的因果,是我们自己的身心在忆念中清净,放下,从而不为因果所牵绊,一切回归自由的原点。我不知道这对不对,请您指点。
另外有一点不明白,如果说持诵名号或者持咒只能以梵音,那基本上是绝了大多数想要修学人的路子,那这些人该何去何从?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清尘
有否曾经怀疑过,为何我懂得如此多东西?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清尘
为何刻意将佛教徒跟自己划清界线?我真的是瘋嗎?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清尘
我能够感受亡灵的存在…….知道中文佛号的称诵效果…….更加知道寺院中有很多鬼魂其实是出家人……..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清尘
一、经文说“忆念”,很多出家人坚持“口念”。
二、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教人用印度发音持咒,很多出家人坚持任何方言都可以。
0K!我只想反问一个问题,他们知不知道我们懂得梵咒的人的情况?
如果我们告诉你们,我们清楚感受到梵音的力量,甚至乎确实体验得出经文记载的功德千真万确,他们还有话可说吗?
我们那怕诵一句梵音佛号及咒文,会感受到气场马上变化,甚至有光明出现,你们会觉得我们是精神病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清尘
朋友说他们何去何从?我只能说各安天命,因为无论我说出怎样的原理,根本他们都不会接受,只会接受以讹传讹的说话。
我能够如此有信心及斩钉截铁,一而再,再而三将分享说出来,难道是一种无原因的动机吗?
就算我愿意公开教授大悲咒、佛号,有人会信我吗?
故此,阁下问我他们何去何从,我要怎样回应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清尘
我曾经用了接近20多天的时间去写成一篇文章,借助手袋这个例子作为比喻,表达出《金刚经》的导引,又有谁能够明白我的苦心?
我每天都像疯狗一样去骂人,以为我真的想骂人?
谁知道我的心水极清,我清楚知道我在做什么,知乎有很多牛鬼蛇神,甚至一班不明佛法就里的迷信之徒,以讹传讹,作为懂得佛法的人、拥有清静传承的人,又怎可能袖手旁观?
如果有得选择,谁愿意用魔鬼面孔,人人都想以天使的姿态出现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清尘
不过以上说话都不重要了,一切都是缘分驱使,有缘就说多两句,无缘就装聋扮哑便是。
清尘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曾怀疑您,若有件东西能让人清净,并不一定要追究这东西的出处、产地、经过何人之手,这些对我来说无关紧要。
清尘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陀未创佛教,佛教中有佛弟子,佛教外有佛弟子。无教者传承奉心,有教者传承奉教,奉心者以心印心,奉教者在教言教。心容万物与天下,故不为万物所转,教在天下以求荣,随时境而易之。教有内外,弟子一脉,眼见故物早非,痛一下也难免,疯一下又何妨。
清尘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这个问题是笨了,何去何从只能问自己,问别人确实是傻了。
我看经文,是不去管甚么真经、伪经、年代、作者、出处、语言,如果你相信的话,祂们已是无处不在,没有时间空间了,又怎么会有出处考证问题?
用自己的心去看,看我有没有感受到爱与善即可,佛陀说要去皈依自己内心。
张少骏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是的,师兄你为何对佛教有如此深入而准确的了解,不受民间佛教的干扰。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张少骏
诚意使上苍眷顾,感召不断有“明白人”在不同阶段引导。
张少骏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你也是引导我的明白人,哈哈。关于这个“老实念佛”,我一开始就满怀疑的,但架不住别人反复洗脑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一、持咒、持诵佛菩萨名号,是以声音为切入点的一种技术~功法,属于「唸诵法門」。
二、持咒是针对人体的三脉七轮,亦即是“开脉解结”。
三、持诵佛菩萨名号,目的是接通该佛菩萨的“samaya 誓言”而进行救助,属于呼唤、求救、接通的意义。
四、但所有经文上所说的“念佛”二字,也是指“思维活动”,并非指“口念佛号”。
“身行、口行、意行”是身心活动,而佛经所指的这个“念”字,属于“意行”,属“精神活动”。
此刻笔者并非否定“口念”可引发出“思念”这个做法,而只是带出经文所指的buddha anu-smrti,亦即梵文所说“忆念觉”跟中国民间佛教的意思大有相违。
Handsome轻心 (作者)
全神贯注回忆佛陀相关的事情,专注不散,此状态叫“buddha anu-smrti佛随念、忆念觉”,就是念佛的意思。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坐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是捷径,非捷径,随缘。
你的解释我很喜欢,也觉得很有道理,”与神对话”系列说,在非物质世界,是意念为先,先有意念才形成物质。
佛经有云:一弹指,三十六一百千念,念念成型,型皆有识。所以有时刻安住善念的说法,也有想到即是真的做了的说法。
我认为专注忆念、观想佛的形象、身教、让自己的言行跟随祂,比口念出来还重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Will Chen
如法。
老实念佛,这个词是净空法师发明的,意思是像机器一样不动脑子的念佛,其他的不想,佛陀的教法不需要理解,念就行了,说白了就是忽悠脑子懒的人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张少骏
唉…..
“但所有经文上所说的“念佛”二字,也是指“思维活动”,并非指“口念佛号”。”
首先祝贺答主在佛学中已经晋级!
然而事物还有另一面,越高级,理解越透彻,越容易入魔,越凶险,当你跨过所有的级别后,回头你就会发现真佛就在“口念佛号”的众生中。
世间其实早就饱含佛性,因为生活最终高于一切理论。
那么佛学又有何义意?有的,因为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也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无尽的劫难,佛祖早就说过,佛学的唯一任务就是“渡劫”。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老树009
念字的原意,在梵文中一早已經解釋,建議讚嘆佛陀的高級。
佛陀如此高級,大徹大悟,即是“无上正等正觉”,中国人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 samyak sambodhi”。
言下之意,阁下是否会认为佛陀已经入魔?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老树009
阁下说“越高级,理解越透彻,越容易入魔,越凶险”这句话已经不如法。
原因…..
一、
“越高级”这句话误导苍生。
回应:佛法破两边,何来高低级?
二、
“理解越透彻,越容易入魔、
越凶险?”这句话误导苍生。
回应:难道理解浑浊,越容易成道,越安全?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老树009
有人认为…
饮尿可以行好运。
现在行好运,一定是因为饮尿。
透彻可以入魔。
现在入魔,因为是大彻大悟?
老友!你的逻辑是否有问题?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老树009
佛陀在《金刚经》破尽四相,你竟然说众生有劫难? 阁下知不知道什么叫“万法唯心”?
《六祖坛经》云“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但阁下竟然说真佛就在“口念佛号”的众生在口中?
阁下下究竟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老树009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很雄辩哦!要从追求“往生极乐”到追求“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境界,你要走的路还长。慢慢悟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老树009
阁下答非所问、语无伦次,其实不适合到处指点别人,否则危害社会,慎之。
Handsome轻心 (作者)
行事离四相,世事梦一场,
眼前生浄土,莲花处处香。
一切都是众生执着的幻影,你竟然说世上有无尽的劫难?
佛号,是佛用来表达自己时使用的,佛無形無相,當祂来的时候,会以佛号來向修行者表明身份,好让修行者知道,这个就是祂,如果修行者心生懷疑,可以请祂再報一次名号,佛菩萨慈悲善良,不会介意向修行者再報上一兩次名号的,佛法只能心傳,如果修行者对佛菩萨所傳的佛法有所懷疑,可請佛菩萨再報一次名号,以作確認。这时佛菩萨会更明确地報上名号,以便让修行者相信这是佛菩萨所要表达之事或者是道理,若是修行者还是不相信的,修行者可以在漫長的人生历程中了悟,佛菩萨的道理或者是佛菩萨所要托付的事情,老实念佛,有没有效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最重要的是禅定中的証悟。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节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最初未成就前,以忆念佛之心种下前因,证入“无生法忍”的境界。
故此,此刻在这个地球,就以摄受“忆念佛心”的人,同归于净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净就是指“浄其意”,代表不着相,亦即是离相,净念相继,就是指保持着这个离相的心,并不是保持唸唸有词。
佛法是很广大圆融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很复杂的,口念名号也好,专注忆念也好,事实上都是在修定,通过长久坚持的做同一个事情,也就是定下来,来达到因定发慧的结果。当然这里的定指的是“正定”,而口念名号和思维忆念佛菩萨,都是正定!在密宗,讲求三密相应,也就是身、口、意三个方面要与佛菩萨本尊相应,而口念名号是口密相应,思维忆念佛是意密相应,身密自然就是结手印。而口密往往特指佛菩萨的真言咒语,也就是秘密语,而在某种层面上说,佛菩萨的名号本身也是大咒语,与名号相应就是与佛相应。所以口念名号本身没有错,只是如果在口念名号的同时,心能观想忆念佛菩萨,包括观想形象、观想说法场景、观想净土殊胜庄严等等,那么相应可能就更迅速!
在所有的修行法门中,意根是很关键的,心念不能专注到正确的意乐上,也就是心不定,那么你做任何事都不会成,所以要修任何定,首先是心定!你专注思维佛菩萨,专注观想,你自然就都摄六根,就像你想你的女朋友想的很入迷,旁人说话你都听不到。只是口念佛而心不专,不是没有利益,只是利益并不广大,就好比做几个亿的生意才得到几百元的利润一样,例如下面的经文: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占察善恶业报经》
以上就是地藏菩萨说的杂乱垢心念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