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末学如今的人生已经面临绝境,末学身有残障,至今无工作,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点生存能力,父母天天吵架闹离婚,劝过固执不听。结婚嫁人不知道能不能嫁掉? 在家父母不离婚,承受他们吵架猜疑的痛苦,嫁到不好的人家,也是受折磨更怕父母离婚后末学的悲凉。常看到说说至心称念佛号菩萨圣号可以灭罪可以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不知真假?总之末学现在遇到了人生的痛苦绝境,不知是否可以帮助末学人生有所转机?出现助缘。

二、正文区

可以,笔者的体验中确实存在这股神秘力量,但必须具备条件。

《溫馨提示:過去曾在20年歲月分别将中文佛号、梵音佛号、中文咒语、梵音密咒作出修持,笔者回答甚少涉及神异现象,今次亦不例外,此刻只将相关体验总结分享,若理念跟阁下相违,不必纠结,可视作增广見闻便是。》

~入正题前,信徒务必要清楚一个真相,就是“外来力量”是没有办法把眼前的因果现象凭空消失,只能使人产生智慧、勇气、能力面对眼前的际遇,但剧情发展确实有峰回路转的可能~

《念佛的心法》

必须如法,否则不会有效果。必须具备符合条件,才叫如法,此刻用现代语将这个念佛原理划分成三点:

一、必须对该佛菩萨言敎与诺言有基本的理解。

例如向“地藏王菩萨”呼唤求救,最基本就可以参阅《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向“观世音菩萨”求救,就可以参阅《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向“阿弥陀佛”求救,就可以参阅《无量寿经》。

以上举出三个佛菩萨为例子,如此类推。我们向有能力的人求助,必须要对所求的对象及能力有基本认识,逻辑上已经可以证明是必須的。

二、知道所求對象的大概背景,就要经常回忆起这个有能力的人,千万不要临急抱佛脚,例如我们对“在乎的人”应该是常存心中。如何才算称得上“在乎的人”呢?四个字~念念不忘。

打个比方,人类自出娘胎,直至死去的一天,永远都会记得进食,这叫念念不忘,谁人都不会永远忘记进食,极其量只会因为工作太忙而忘记,但始终都会记得进食。

再举一例,我们不会忘记自己在乎的人,包括工作相关的人,他可以是我们的客户、亦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儿女、前辈、上司、下属等数之不尽的领域……. 当中包括了人事物,由于在乎该领域,便没有可能忘记。如何证明自己“真的在乎”该人事物的重要,就要问心,要问自己的心。

最后一例,在“男生追求女生”或“女生追求男生”之下,一定会千方百计去了解对方,所谓茶饭不思仍会回想起对方。

三、理解对方、在乎对方、念念不忘,最后就要用具体有效方法去联络对方。

致电某人电话号码一定不能错、名字不能错、微信号码不能错、QQ号码不能错……所用的沟通手段亦一定要有效,例如在自动提款机提取现金,银行密码绝不能错。

明白以上道理,便可言归正传作总结:

1)了解该佛菩萨的“誓言~samaya三昧耶”及能力。

2)要对该佛菩萨的“誓言~samaya三昧耶”及能力挂在心,念念不忘,曰:念佛。

anu:指“随着、沿着”。
smrti:指“记起、记得、忆起”。
整体来说相当于英文的“mindfulness、attention”的意思。

buddha:指觉悟,本属精神领域,并非指人。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佛随念”,指忆念觉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后学习效法。

在印度雨季的三个月期间,僧众集结在一起修行居住,这期间僧侣不允许随意外出, 直至结束大约此三个月才再外出,此情况梵语称为“varṣa雨安居”,原意指“雨”,也称为“结夏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佛陀在生之时,每年“安居”完结,各方的人都来探望佛陀。

佛陀洞悉如果百年归老后,弟子可能因无法看见佛陀,必容易惆怅无依,故此,就宣说了有关“巡礼佛的圣迹”,以下就是经文典故…..

“佛告阿难:汝勿忧也,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

一曰:念佛生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
二曰: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
三曰:念佛转法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
四曰:念佛般泥洹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

阿难,我般泥洹后,族姓男女:

念佛生时功德如是,
佛得道时神力如是,
转法轮时度人如是,
临灭度时遗法如是。

各诣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节录自《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

根据以上经文得知,佛陀教育弟子以巡礼佛的“四圣地”方式作为切入点:

1)出生之地
2)成佛之地
3)转法轮之地(弘法之地)
4)入涅槃之地(离世之地)

凭《长阿含经》此段记载清楚表述了“念佛”的意思,绝对“并非口念佛陀名号”,而是追忆与佛陀有关的领域,亦即是“忆念”的意思,并不是指单单用口念。

弟子透过亲临这些圣地四处巡礼,甚至可用千方百计的方式,务求引发起“思慕佛陀~忆念佛”的当时种种功德,亦即“系念佛的功德、遗法、言教、身教,恍如亲身见到佛陀。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观无量寿佛经》

“具足十念”,是指十个念头之内,没有间断,完全具足回忆跟佛陀的相关事情,亦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内所指的“净念相继”,相继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亦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內所指的“繋念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更是《佛说阿弥陀经》内所指的“一心不乱”,是指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以上经文清楚指出念佛不是口称佛陀十次名号,重点是具足十个与佛陀相关的念头,看经文必须依照上文下理,不能断章取义。

至于是否需要口称十句佛号,谁也没有意见,因为一切只是手段,重点是“忆念”,而这个忆念必须具足回忆起码连续十个与佛陀相关事情的念头,好比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非常在乎,这种状态就会达到精神统一,即佛经所说的“一心不乱、相继、繋念不乱”。

我们在乎一个事情,必定会一心一意一方向,不要将一心不乱四个字“神格化”,例如一个人掉进水中,就会一心一意准备脱危,这就是一心不乱。

念佛是密中之密,属意行,由于我们众生的思维非常混浊執著,要一刹那之中将“中阴身”契入佛菩萨的“三昧耶samaya ”,必須用极度专注的精神状态。

由此可见,确实可以透过“呼唤该佛菩萨名号”,甚至专注佛菩萨的画像,达到思慕佛陀效果,前提是必须先对“该佛菩萨有如实的理解”。

持诵佛菩萨名号是直接连结诸佛菩萨的愿力,“佛号”与“密咒”其功能原理相类同,但异处在于99%之“佛号”已经过中国文化的“地方语言”翻译成“有意义读法”,更改了原有“震频”。

“佛号”构成原理有四:

1)在“成佛”的那一世中未成就前期间,所沿用的“名字”。



2)昔日促成达至“成佛”的一组“震频”,因而以此震频作为“佛号”,牵涉了当时修行人的“功法因缘”。



3)成佛后以最贴近此佛陀的专有“誓愿”及“功能”特性而产生的“独有震频”,并依此震频作为佛号。



4)由某位佛陀赐予而“授记而成”的佛号。

* 若持诵“未经地方语翻译”的佛号,而又是上述第2至4项的其中一种,其音韵乃“最具加持力之震频”,对调整持诵者的“三脉七轮”有极大帮助,令修行进度加速,可以更快、更直接地连结该佛菩萨。

* 若持诵“己经地方语翻译”的佛号,应该于持诵同时“观想”此佛菩萨的“愿力”与“功德”,令“心识”受潜移默化而提升,其功德仍是不可估计,不过较持诵“具震频而未翻译佛号”在连结速度上,缺少了一份“震频的本有功能”。

* 若缺少了震频本有功能,更对该佛陀愿力、功德的“认知”及“观想”均没有,再用情绪起伏、执着心去单凭用口唸诵佛号,以“妄念纷飞、全心散乱”的单向式的“激动祈求救助”,根本难以感通诸佛愿力摄受,因为修行的最根本就是四无量心,慈悲更是根源,对佛理的理解是必须要拥有的资粮条件。

* 如以最低层次来说,最基本也应以心平气和,先将郁结事情暂时放低,专心一意的将佛号“诵清楚、听清楚”,说不定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就因人而异,可以肯定的就是无法达到本来该佛号本来不可思议功德。

* 现代语来说所谓功德,其基本意义就是“功甪、徳行”。一般世俗误以为做一点佛教圈相关的“善举”就是功德,这决定是肤淺及片面的一厢情愿想法。

佛陀教人借“口念某梵音佛号”作为音频去感通该佛菩萨“samaya(三昩耶)”,目的使人忆念起佛陀的言教、身教,以达到破执离相,契入“如来愿力~浄土”。

明白以上四点,便知道原来必须先要找出“觉”是什么,亦可提纲挈领、直捣黄龙,念佛意义便呼之欲出,根本跟“信任、疑惑”扯不上半丝关系。

《唸佛的功法》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念佛的本意,亦即对“忆念觉”这个课题得到正确理解,故此可提纲挈领探讨:

1)究竟什么是佛,佛就是“觉”?否则没法温习~“回忆觉”,这叫“心行”。
2)究竟该佛陀名号的音频是如何发音?这叫“口念”。

梵文音韵,必须具足缘份才能得到实际指导,故此,暫不会任意公开。如果读者决心用梵音修炼,就必须带着一颗谦虚向明白的人请益,在此不赘。

至于持诵技巧,必须要达到“精神统一”,此乃是“念诵法门”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實《大悲咒》都是宣說了解觀世音菩薩的心,咒文中其中有兩句…..

「正好由此舍离着相、更好的、欣然的舍离着相,犹如像小鸟儿要飞翔离开的时候般决绝。

透过静心思虑,观照出自性的成就,必须保持着精进、极级精进、无限的大极级精进,去守护着,守护着那个犹如魔术大王的自性。」

《大悲咒》有十种相貌,代表了观世音菩萨的心,曰:大悲十心。如果对观世音菩萨一无所知,又怎样忆念啊!

以上文字,可能令读者感到陌生,甚至可能颠覆了阁下过去所得知的讯息,此刻不存在相信与否,就让有缘人自行去探讨一下“理解范畴、技巧范畴”。

P.S 如果有人坚持认为“心法、功法”都不需理会,亦即“口念心行”都置诸不理,如果这样也算诚意,那就请对以上所有文字一笑置之便可,当没有看过便是,勿起无谓争端。

~~~~~~~~~~~~~~~~~

后记:

身为佛法修行人,竟对“念佛”这个千百年来的秘密没有疑问,令我感到非常诧异,笔者写了一篇如此长的文章,读者何不去咀嚼这个难信之法? 说不定有一天可令阁下有所启发。

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的真实义”,这份忆念必须由日常流露出来,犹如所谓“如母忆子”般在乎。

根据《阿弥陀经》记载:“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念佛的秘密在文章已经公开,确实令人难以相信,读者有否办法得到受惠,且看各人造化。

三、评论区

原因猫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思维菩萨为何发愿 你又为何请愿 你和菩萨的差距是什么 心相印 诸缘起 诸相现前 自性本空

Handsome轻心回复原因猫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连“无尽意菩萨”都想了解“观世音菩萨”,为何现今的佛教信徒不好好去了解?唉…..

向日葵

不求回报的付出,这种人就是菩萨!所以世上有菩萨吗?答案是肯定的!

白色时光

心能变得清净,至于转机,这很难说。

Handsome轻心

净就是指“浄其意”,代表不着相,亦即是离相,净念相继,就是指保持着这个离相的心,并不是保持唸唸有词。

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實《大悲咒》都是宣說了解觀世音菩薩的心,咒文中其中有兩句…..

「正好由此舍离着相、更好的、欣然的舍离着相,犹如像小鸟儿要飞翔离开的时候般决绝。

透过静心思虑,观照出自性的成就,必须保持着精进、极级精进、无限的大极级精进,去守护着,守护着那个犹如魔术大王的自性。」

《大悲咒》有十种相貌,代表了观世音菩萨的心,曰:大悲十心。

如果对观世音菩萨一无所知,又怎样忆念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一、必须对该佛菩萨言敎与诺言有基本的理解。

二、知道所求對象的大概背景,就要经常回忆起这个有能力的人,千万不要临急抱佛脚,例如我们对“在乎的人”应该是常存心中。如何才算称得上“在乎的人”呢?四个字~念念不忘。

三、理解对方、在乎对方、念念不忘,最后就要用具体有效方法去联络对方。

1)大家可以问一问自己在乎观世音菩萨吗?

2)如果在乎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对观世音菩萨的内心一无所知?

3)观世音菩萨的内心是大慈大悲,有谁能够明白大慈大悲究竟是什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节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以上经文已经清楚说出念佛的真实义,为何民间信徒一头雾水,只懂得念念有词?

Alok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学佛的同修们,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听由一些“以讹传讹”的说法和观念,要自己用心去体会经文背后的内涵,并带去生活中去验证才好。

婷婷

每一篇文章都用心至深!!

婷婷

实在太值得学习

完全

感谢轻心大哥! 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得到您的佛菩萨名号梵音开示。

艾俪雅

作者您好,佛经很多里面都说诵经持咒可以如愿以偿。那我想问,怎么可以如法的求的工作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艾俪雅

唸誦佛菩薩的振頻,確實會得到加持,這是密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艾俪雅

这些音频是由佛菩萨的“誓言samaya”所构成,本来佛教信徒都应该要知。

但是由于中国民间信徒大部份都认为诚意作准,故此很多拥有淸净传承的人都不会出声去指导,并不是冷眼旁观,而是一直等机会。

如果懂得的人不观察那个时候情况,任意将这些法门公开,导致有些人不断毁谤,章子种下恶因,那就不是慈悲的表现,而是害人,于心何忍?

笔者懂不懂得这种传承,如果不懂得,否则不可能写出这长篇大论的文章。机会一到,我会引导大众知道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本来名号,不可思议。

艾俪雅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那其实念佛诵经诵咒确实能“所求遂意”? 是酱紫么么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艾俪雅

条件已经文章表达。

艾俪雅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回复,比心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艾俪雅

一、必须对该佛菩萨言敎与诺言有基本的理解。

二、知道所求對象的大概背景,就要经常回忆起这个有能力的人,千万不要临急抱佛脚,例如我们对“在乎的人”应该是常存心中。如何才算称得上“在乎的人”呢?四个字~念念不忘。

三、理解对方、在乎对方、念念不忘,最后就要用具体有效方法去联络对方。
否则无效。

艾俪雅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您认真的回复。十分感恩,合十

子非鱼

这个难道不算临时抱佛脚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子非鱼

阁下试了解伟大科学家“爱迪生”的一生,所需了解的时间,就明白算不算临急抱佛脚?

阳炎黄

谢谢分享

夏小喜

佛说耳根圆通最为对机,为什么感觉现在很少有人修耳根圆通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夏小喜

世上没有最为对机的人、事、物,只有缘份,适合的就是最好。

Handsome轻心 (作者)

身为佛法修行人,竟对“念佛”这个千百年来的秘密没有疑问,令我感到非常诧异,笔者写了一篇如此长的文章,何不去咀嚼这个难信之法?

buddha anu-smrti,即是“忆念觉””的真实义”,这份忆念必须由日常流露出来,犹如所谓“如母忆子”般在乎。

根据《阿弥陀经》记载:“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念佛的秘密在文章已经公开,确实令人难以相信,读者有否办法得到受惠,且看各人造化。

张少骏

师兄,请问听梵文的秘咒是否有用,听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张少骏

诵才最有用。听只是结缘。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连“无尽意菩萨”都想了解“观世音菩萨”,为何现今的佛教信徒不好好去了解?唉…..

张少骏

明白了,谢谢师兄。

安瑜

念念不忘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安瑜

一首很旧的粤语民歌的歌词:

共你相识在童年,
系你知心永不变,
与你同渡多少快乐时,
点止系知己咁简单……

安瑜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原来如此^_^

Handsome轻心 (作者)

忆念佛,是佛法上最奇妙的方法,最难以置信的方法。

必须对该佛菩萨生起一种思慕之情,就好比我们喜欢一个人,会日思夜想。

《观无量寿佛经》的十六个覌想,是教人将极乐世界的情况清楚忆念出来,得到日思夜想,目的就是摄心,直至达到思慕的感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口念诵佛号、 巡游圣地,目的是令思念之情都精神统一的状态,就会对该佛菩萨的“samaya~誓言”产生连结,此過程曰:「憶念佛」。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跟我说完全不明白喜欢一个人是怎样?那我就无言以对。

在乎一个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一回事?除非你是冷血,知否什么叫挂念?

Handsome轻心 (作者)

人生路上,大家也只是过客,每人也是主角,崎岖、险峻路途上巧遇上你,遇上投缘,惺惺相惜就一起走多两步,不必认真,因为“个人感觉”在不断改变,始终曲终人散,大家彷似各有不同际遇、故事情节,刀光剑影,拳拳到肉,悲欢离合,非常逼真,谁知故事情节又是一场个人感觉,犹如过眼云烟,风云在变,一缕轻烟。

作为佛法修行人,菩提之路确既遥远且难行,比丝绸之路长无尽倍,个个也是西游记主角,为取真经,血泪交替,哭声总比笑声多,无数同修不但为人生而挣扎,更为“觉醒”而各自努力,尽管人海中彷似大量同路人,但亦同时存在 一种莫名孤独,毕竟人生是自己,一切自作自受,所有魔难、情节等,谁能介入及代受?

修行确实好孤独…..,恩师曾经向我表达,踏上修行的路,就是走进孤独的开始…..

此刻我自言自语,感觉像一个疯子,我长期文章所说的话,究竟谁能明白?

向日葵

提起念佛,大众都以为是用口念,今天轻心哥哥如此细致全面的表达,令我犹如醍醐灌!好比喜欢一个人,会日思夜想。对佛菩萨要有这样的念念不忘,才是真正的念佛。所以念佛是思维上的事。

感恩您的付出!每次回复文章都是这么长篇,辛苦了。感动

向日葵

好好去了解佛菩萨,然后忆念佛菩萨的精神。

似是故人来

不断口念一个佛菩萨的名号,其实就如同不断念一个人的名字,而假如对这个佛菩萨的背景由来不了解,那么佛菩萨的名号也只是纸上的几个汉字而已,更加可能的是这个“名号”都是错的,那更不会有效果了。所以,想要有效果,就要有“如法的诚意”,去寻找佛菩萨的真正“名号”,更要去了解佛菩萨名号的由来,以及他们在因地修行时的所作所为,去感通他们的心,正如轻心大哥所说“口念心行”,并且要学习佛菩萨的所作所为,以求早日开智慧得解脱。

静若水

这是知乎上关于念佛的最详尽的文字了。

静若水

总结如下:

念佛的心法:

1.必须如法理解该佛菩萨的言教与诺言。

2.经常忆念该佛菩萨的能力、智慧。

3.理解佛菩萨的愿力与言教,就要用具体有效的方法去联络对方。

4.对该佛菩萨有如实理解的前提下,追忆与佛菩萨有关的领域,如通过呼唤佛菩

萨名号,专注佛菩萨画像,巡礼佛菩萨圣地等方式去“忆念”佛菩萨。

5.其中持诵佛菩萨名号能直接连通佛菩萨愿力。

6.佛陀教人借“口念某梵音佛号”作为音频去感通该佛菩萨“samaya(三昩耶)

”,目的使人忆念起佛陀的言教、身教,以达到破执离相,契入“如来愿力~浄

土”。

念佛的功法:

口念:梵音。

心行:忆念觉。

持诵技巧:精神统一,离相。

云云

地方语是指各地方言而来的佛号吗?举个例子,就四川方言的话,我们这有不少人将标准普通话的阿(e 一声)弥陀佛 念作方言的口头语 wo弥陀佛,没经地方语翻译且非标准梵音,是否就是指标准普通话为准的佛号或是咒语呢,请赐教,谢谢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云云

一、根据历史考证“释迦牟尼佛”是2500年前的印度人,说话是用采用“巴利文”为主,而教授咒语皆以“梵音”。

语言本来就需要口耳相传,撇除任何宗教色彩,这个逻辑已经可以显而易见,并不能以任何国家的地道方言胡乱创作。

二、如何厘定梵音的准确性,这就牵涉了修行的领域。

笔者所学习的真言密咒,全都是经过口耳相传,即是现实中亲身有人逐个字去教,当中包括了运用的技巧、呼吸及舌头的摆放,连眼神及坐姿都有讲究,即所谓“传承”。

最重要的就是该密咒的内涵我们全都都会知,亦会知道该本尊的誓言、手印。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云云

尤其是真言密咒,一定是代代相传的,不会任意公开,一般民间在网上听到密咒音韵,其实大部份都是错。我们懂得梵音密咒的人,持咒的心是掌握了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力量很大。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云云

旁人是无办法知道我们持梵咒时候的情况,因为力量实在太大,行者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云云

如果开启了第三眼的人,就会见到我们持梵咒的人身上出现什么?亦会看见当时范围的一举一动出现什么变化。

云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那我还是想问,像我们这样还没有机缘学习接触梵音的人,在生活中遇到困境念(意念觉)国语普通话标准的佛号或菩萨圣号有没有帮助呢,和梵音效用有多大区别?

云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之前听过哥你持诵的梵音大悲咒,感觉梵音各种技巧实在是很难很艰深,看来大多数普通人都不会如此幸运接触到梵音,更别说拥有清净师承了,那么我们如法地读诵国语版的咒语或佛号是否具有相同功效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云云

应该这样说,透过称诵该佛菩萨的名号,目的是感通三昧耶,即是感通该佛菩萨的誓言,然后产生该不可思议的力量,亦即是说以声音震频为主的法门,必须要完全如法,否则不能够将原本的殊胜功德显现出来。
如果真的有诚意,就请认认真真去正视这个问题。你说没有缘份,难道我是一阵清风吗?

云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哈哈,那就非常期待轻心哥分享梵音的佛号 圣号了,太长的咒语是不太有信心能学会,希望能够掌握精简一些的佛号,请问哥哥您以后会将梵音的佛号分享出来吗,希望没有给你压力哦

老汉憨憨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有一段极重要的开示,大梵天王请问观世音菩萨什么是大悲陀罗尼的相貌。

观世音菩萨说:”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老汉憨憨

如是也。

有没有也许的世界

初学者,无从下手,从哪本书开始学习呢?从了解哪位佛祖开始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有没有也许的世界

女侠,建议找三本书叫《正信的佛教》、《佛陀的启示》,期间去研究中国一位很聪明的和尚的讲座《六祖坛经》。

有没有也许的世界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真心感谢^_^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有没有也许的世界

(^。^)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节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最初未成就前,以忆念佛之心种下前因,证入“无生法忍”的境界。
故此,此刻在这个地球,就以摄受“忆念佛心”的人,同归于净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净就是指“浄其意”,代表不着相,亦即是离相,净念相继,就是只保持着这个离相的心,并不是保持唸唸有词。

sereneelaine

感恩轻心

母亲是较为典型的佛教徒,有很多现今“信徒”的特征。然而母亲多年来生活中的矛盾与纠结并未褪去,相反采用的更多是回避的方式去应对。近年来,我与母亲的关系也处于较为尴尬的状态,暂时依然未有解决答案;却非常感恩笔者的指引,使我在自我混沌之际得以去开解固有的思维模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sereneelaine

祝福。

sereneelaine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收到,谢谢。

其实,这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佛菩萨圣号,经文,咒语,经过翻译成汉语,或者汉语拼音发音,是否还有原先的振动频率,力量,加持力? 有人说,翻译成中文,日文 韩文,西方语言都是一样有加持力的。迷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