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99%的释迦族是震旦人?
二、正文区
2500多年前,当时印度社会严分为“四种阶级”,称为种姓制度,阶级观念极重,基本上当一出生于何种级别,便注定影响今后一生命运。
《婆罗门》:即印度原始僧侣,自认为是从创造宇宙的主宰“大梵天王”的口里出生,掌握神权,主持祭祀,地位最高贵显要,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属宗教贵族。
《刹帝利》:即武士、王族,认为是从梵天的肩上出生,掌握政治和军事实权,属政治贵族。
《吠舍》:即平民、农人、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认为是从梵天的腿部出生。
《首陀罗》:即奴隶、仆役。被认为是从梵天的脚下出生,最为卑微,需替主人耕牧,从事务劳动,而没有任何权利,终身备受压迫。
佛陀明白团结可产生力量,故此,以“六和敬”之架构精神,成立僧团,成为相处之道。
【六和敬】:
一、身和同住
二、口和无诤
三、意和同悦
四、 利和同均
五、见和同解
六、 戒和同修
不分阶级,不问种族,无论贵贱,四姓级别皆可出家。
据说《增一阿含经》云:
四河入海,无复异名,
四姓出家,同称释氏。
(注:以上十六字据说是依照巴利文译成汉文,读者自行了解,笔者并没有意见。)
凭以上经文得悉,僧团无分贵贱,出家后人人平等,打破旧有观念,同为佛陀弟子,皆以姓“释”作名字之首,並以“六和敬”之态度相处、互相勉励扶持、不分你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完全平等。
言归正传…..
問:《一个汉地和尚如果被问“你也配姓释”,会怎么回答?》
答:配。因为配合佛陀制定之规矩,必须尊师重道。
“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中国人译音所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 samyak sambodhi”,就這句梵音,题主又猜猜有谁懂得正确的发音?
笔者可以大胆说,就算我亲自去教,也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发准以上的音,更何況根本中文字就沒有這些音韻,如单凭文字记录又怎樣表達呢?这就是为何有些功法必须一對一口耳相传的原因。
最近佛教板块经常提及“南北传佛教徒”的矛盾,就好比10人同时在1楼看见同一景物,并不代表2楼的另外10人看见景象一样,不能坐井观天话,必须知道世界是很大,执取不同观点、执取不同角度、就会看出不同景象,导致各自人心就会得出不同感觉、结论,谁知以上皆是人心创造出的暂时幻影?
今次我已留一線,给题主热身,有疑惑是可以拿出來讨论,但勿制造南北派矛盾。
P.S 笔者金睛火眼,洞悉此问题有弦外之音,应该是(汉地)二字,亦即暗示中国北传之僧人不配称为佛之弟子,本人不是多疑,无论推论是否属实,题主何不直接举证推翻中国汉地的佛法有问题,不是更好吗?何必要用暗示方式?提提阁下,千万不要制造事端,有能力就说出来吧。
再者,“释迦牟尼佛”五字,亦都是中国字啊,为何你又用?难道佛陀是中国人吗?听得明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音示范》
share.weiyun.com/f09f9a
三、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某些打着一些教派旗号人的所作所为很明显是有人教唆的,特别是结合目前的形势,让人深思。
心生敬佩
赞叹老师,和人相处,亦应“六和敬”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见和同解,戒和同修!顶礼,学习!
这问题显然是有“弦外之音”,除了“汉地”二字的暗示,还有“你也配姓释”这句话是根据某篇讽刺小说中的一句话“你也配姓赵”转化过来的,这句话经常出现于网络。此外,问题描述里的“震旦人”,原来古代印度称中国为“Cinisthana”,佛典中译作“震旦”。所以这问题根本就是在讽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感恩哥哥如此耐心地用佛法的内涵解答这个处处讽刺的问题,令人赞叹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