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区

上座部佛教弟子见藏传佛教弟子争吵,上座部佛教弟子见汉传佛教弟子争吵,上座部佛教弟子见不到藏传佛教弟子和汉传佛教弟子,上座部佛教弟子之间也在争吵。

喜欢争吵的是人心

二、正文区

问:为什么上座部佛教弟子喜欢争吵?

回应:

此刻笔者举出以下五种假设,不排除有更多的可能;

一、并非上座部佛教弟子喜欢争吵,喜欢吵架的人跟上座部无关,因为吵架的人只是误以为自己是上座部弟子。

二、真正上座部的弟子,理应是懂得修“四念住”,如果能够掌握,决不会跟人争吵,更不会只研究历史、口蜜腹剑。

三、部份喜欢争吵的人,常以上座部身份自居,所以给社会一种喜欢吵架的印象。

四、举例:假设每20人中,一有人用粗口骂人后,然后说自己是信“主耶稣”,就会给社会一种“信主耶稣的人,就喜欢用粗口骂人”之错觉,谁知道信主耶稣而“温文儒雅”的人有20亿,而这20亿人却并未公开说自己是信主耶稣。

五、假设本来就喜欢争吵的人,其根本“不是依从上座部的修法”。或者有一批人,扮作上助部的人而“刻意抹黑”上座部,读者绝不能排除有这个可能。

說是小乘,未必是小乘,更可能是外道。
說是大乘,未必是大乘,更可能是神棍。

因所說的人,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甚至招搖撞騙。故此,我们不必太认真,遇上这些人,可以敬而远之,适当的正面交流仍无效果,离开他们便是,不必浪费光阴。

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挍其实,观行必考其迹。
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 。
~节录自《卷四十九傅子》

內涵大意:

1)听取言论,倒不如观察事情。
2)观察事情,倒不如观察行为。
3)观察行为,必须要追寻踪迹。

  • (听取言论,必须审察言论的来源、动机)
  • (观察事情,必须检验、证实事情的实际状况)
  • (观察行为,必须考察其行为的踪迹) 
  • 若能把以上三方面综合来详细分析,面对人事物,将便会较少出错机会。

如果对于事件的“来源、动机、检验、证实事情的实际状况、踪迹”,皆没有了解过,如此一来,误会及矛盾必容易发生。人的言行可反映其心,与其滞留于他们说什么,不如观察他们做什么。

P.S 笔者说句公道,本人接受“净土法门”,但并不认为坊间部份人“自命修浄土法门”的人确实正在修浄土法门,世上有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出来就必然等同“事实真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