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谢邀。

我是指“我的观点”,“执着我”没有好不好,但下场是流转生死,轮回不息,曰:苦。

人心站“不同角度”而提取“不同覌点”所产生的“个人套路”也是人人不同,本无对错可言。

  • 万法唯心,世事、世情本身没有“自主性”可言,只是借着众人意愿匹配所合成,其运作更是“中性、空性”,并且运作会随着众人意愿改变而不断变化。
  • 如果凭一己之意愿欲主宰这个由“众缘和合”及“无常”的现象,最终就会为自己及外界带来伤害。
  • 如果将“个人观点”或“个人角度”或“个人套路”凌驾一切,并将之界定是唯一必然,并排斥以外的“观点、角度、套路”就会引致跟自心产生矛盾,呈现于面对际遇时的思维,由於求不得,烦恼便随之而来,这是罹致诸苦之原因。

《六祖坛经》云:
“有我罪即生”

  • 这种事事把“自我观点为先”的取态,叫“我相”,属于“罪”。
  • 所谓罪并不意味指作奸犯科,而是因为滞留于“我的观点”之下会产生一连串千丝万缕的牵引力,产生强烈矛盾、对立、深深不忿、攀附,感觉重重捆绑,再呈现于言行,最后不是做了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的事,招致痛苦。

人心应缘动念而攀缘,念念“滞留”,延绵不断,罹致诸苦,这就是“轮回”的真实原貌。 反之,不再攀缘感知,念念“离相”,安住无生,轮回烟消云散。

如能够秉持“波罗蜜多”的心面对人生,目的是“破除我执”,当进入临界点,当下就已解脱轮回。

换言之……

“心无去处”是解脱轮回的唯一路径。

中国有一句偈:“花开见佛悟无生”。

花开见佛,并不是指人从一朵莲花打开后看见“佛相”,而是开启了智慧,明白“佛性”,明白“诸法无生”之理,从此随缘而想、随缘而说、随缘而行,随缘而活,无所住而生活。故此,一天未明“无生”之理,一天也无办法解脱。
(注:题外话,明白此理,便知道进入所谓的“极乐世界”,并不是真正解脱,而是缓冲区而已。真正大乘佛法修行是必须透过“波折~不称心”而升华,不是透过“快乐”而获取,而是透过“舍离我的观念”而成就,这是离苦得乐的真实内涵。)

波罗密多是教人“心无去处”,但前面却有“六度”作为切入,这就是明显表现了面对生活领域“不取不舍”的精神,这就是真正的“愿力”。

“心无去处”并非什么都没有,只是什么也不滞留,仍然有方向、目标、取态,例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及诸佛誓言也是如此。

~~~~~~~~~~~~~~~~~~~~~~~~~~~~~~~~~~~~~~~~~~~~~~~~~~~~~~

学佛是学什么?

一、学佛为对治烦恼,离迷入觉。

二、烦恼的根源在于执着“我的观念”。

三、滞留我的观念对际遇产生矛盾。

四、矛盾产生「认定」及「否定」。

五、「二元对立」的观念决定了一生感觉。

六、“滞留二元对立观念”就是佛法所指的“欲”,并非下半身的“性欲”。

七、为了降伏二元对立观念~欲,首先要明白“世事无常、世事无自主性、世事由众人意愿构成、世事是人心投射玩意”,犹如幻影。

八、明白无常、无我、无生、才能打从心底将自心的执着一一降伏,这个就是“戒律波罗蜜多”,以降伏各人自心执着为一生的路向,此乃学佛人真正的老师~“以戒为师”。

九、然后再不断“忆念”佛陀一生的言念教,落实生活,这就是襌宗的“一行三昧”。

十、为了降伏这个不断攀缘感知的心,首要任务就是要粉碎对“我的观念”之滞留,这个过程叫“apratisthita laksana离相”。

故此……

  • 必须要将所得到的道理,连结在生活来调整,否则一切都是废话,修一百年都将一无所获,百年归路,死后继续轮回。
  • 真正的大乘佛法行者,首先是要把《三法印》融会贯通,才能看得明白佛经。

以上十点是围绕《三法印》作為骨架,静静地将大乘佛法对滞留“我的观念”所构成的祸害表达出来,更知道学佛必须由生活切入去修。

《什么是“法”、什么是“相”、什么是“无生”、什么是“万法唯心”,请师兄指点一下 ?》

什么是“法”、什么是“相”、什么是“无生”、什么是“万法唯心”,请师兄指点一下 ?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853.html

评论区

东靖

罗密多是教人“心无去处”,但前面却有“六度”作为切入,这就是明显表现了面对生活领域“不取不舍”的精神,这就是真正的“愿力”。

“心无去处”并非什么都没有,只是什么也不滞留,仍然有方向、目标、取态,例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及诸佛誓言也是如此。

于六度切入,行愿而不取不舍。感恩大哥教诲,依教而奉行。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 东靖

我说出这些文章的道理并不是什么特别,只不过民间传说以讹传讹,从来都不知道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说什么。

每次我见看见这些问题就会认真的回答。

坦白说,如果我明白的都不愿意回答,难道要留待不明白的回答吗?

有很多答主的回应,根本没有意义,读者看完根本都不会知道是什么,当然我的答案亦很多人不知道说什么,但我已经尽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心无去处”是解脱轮回的唯一路径。

药药521

慈悲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称心就是波折,修行是必须透过“波折”而升华,不是透过“快乐”而获取,而是透过“舍离我的观念”而成就,这是离苦得乐的真实内涵。

东靖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嗯,大哥,面对生活领域,不取不舍。是指不取相(我的观点),不舍相(我的观点),亦即指不执取相(我的观点),这个也就是叫不滞留于相(我的观点),对吗?

东靖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现在明白了,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说般若波罗蜜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 东靖

你说得过渡复杂。

不取,指不认定。

不舍,指不否定。

禅123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在烦恼磨难中成长,时时持戒去心执,刻刻离相不滞留~舍离我的观念,自然离苦得乐

一念之间

看完这篇回答,“我”觉得很精彩,但我不会抓着自己这个感觉或观点不放。如果有人觉得这篇文章不精彩或没感觉,我不会极力反驳而感到厌恶,或因为自己的观点被推翻而不满或痛苦。因为文章本身就没有精彩不精彩的自性,精彩不精彩是我们自己内心应不同条件而产生的感觉,因心念没有一个常态所以观点人人不同。我可以有这个观点,但不会紧紧抓着它不放,也不会排斥其他观点,也不认定这个观点就是唯一的可能。如果面对生活际遇能不带上自己的私心、认为、意愿,即【都可以】的态度,那烦恼自然就没有落脚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一念之间

不要复杂。

有观点,不认定为唯一观点,不滞留观点,更不排斥其他观点,这就是“波罗蜜多”,这是大乘之解脱路径。

雨伞

布施真的太重要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雨伞

何出此言?

雨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因为有时候不经历考验,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我”的执着,那就很需要生活中去践行,是否处处行布施,来反观自己是否对身外物还有所执着,对”我”的种种自私的想法是否还存在

雨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正是有如此多的幻影,无常,才能修炼我们的内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雨伞

明白幻影、无常,才能降伏執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实我经常有一种想法…….

如果佛教信徒连经文所说的内容都无办法带进生活去修练,究竟所谓学佛学了什么?

明明简简单单的道理可以清楚说出来,偏偏就将经文内容说得糊里糊涂,连自己都冇办法表达出来,又怎可谈得上修行?

有时我真的很不明白所谓民间的佛教徒究竟可修什么?

真正学佛的人本来就是聪明人,学了佛的人更加会聪明,为什么此刻有很多信徒越学越迷,越修越执,答案很简单?

因为不得其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所修所学得到的法理,无办法连结到生活,其实只会浪费时间,又何必要学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一、学佛为对治烦恼,离迷入觉。

二、烦恼的根源在于执着我的观念。

三、我的观念对际遇产生矛盾。

四、矛盾产生认定及否定。

五、二元对立的观念决定了一生感觉。

六、对立观念,就是佛法所指的“欲”,并非下半身的“性欲”。

七、为了降伏二元对立观念~欲,首先要明白“世事无常、世事无自主性、世事由众人意愿构成、世事皆是人心投射玩意”,犹如幻影。

八、明白无常、无我、无生、才能打从心底将自心的执着一一降伏,这个就是“戒律波罗蜜多”,以降伏各人自心执着为一生的路向,此乃学佛人真正的老师~“以戒为师”。

九、然后再不断“忆念”佛陀一生的言念教,落实生活,这就是襌宗的“一行三昧”。

十、为了降伏这个不断攀援感知的心,首要任务就是要粉碎对“我的观念”之滞留,这个过程叫“apratisthita laksana离相”。

明白以上10点,就知道学佛必须由生活切入去修。

故此必须要将所得到的道理,连结在生活来调整,否则一切都是废话,修100年都将一无所获,百年归路,死后继续轮回。

Handsome轻心 (作者)

真正的学佛,首先是要把《三法印》融会贯通,才能看得明白佛经。

誉睿

如果所学之法不能融入生活,不能对治生活中出现的烦恼,而是给自己的人生画地为牢,那么一定是领会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蓑烟雨

要将所得到的道理,连结在生活来调整

学了道理还要在生活中去行去思,通过在生活中的行来印证道理,磨练自心,调整自心,更近一步的理解所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