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谢邀。

三人行,必有我师。

  • 你我他都有做老师的时候。
  • 你我他都有做学生的时候。

老师不局限任何一个领域,人生上有很多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老师,换言之师傅这两个字是双向的,人人既是学生也是老师。

  • 对方有我们值得学习之处。
  • 我们有值得对方学习之处。

引导别人就是「授」,教也。

接受引导就是「受」,学也。

教学之中是不断转化,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自己是永远的老师。

授、受的时候有两种情况:

一、免费。

二、收费。

  • 无论是免费或收费,如何在授时做到不生气?就取决于是否想“教好”。
  • 无论是免费或收费,如何在受时做到不生气?就取决于是否想“学好”。

做人必须懂得中庸,掌握了中庸二字,自然可以心平气和。

当老师正在生气的时候,有否想过学生都正在生气?一切都有原因、一切都是双向的,单手拍不响。

P.S 传授及承受是需要双方配合,这是一门学问、艺术,教、学之间不是比赛,没有赢输的,重点是双方有没有这份诚意。

话不可说尽,说完。共勉。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传授及承受是需要双方配合,这是一门学问、艺术,教学之问不是比赛,没有赢输的,重点是双方有没有这份诚意。

誉睿回复Handsome轻心(作者)

有句话说:明师出高徒!一定是是讲授与受互相配合。再厉害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诚意学,没有用!再聪明的学生老师不诚心教也没有用。如果双方都带着最大的诚意,怕是气也生不起来吧[开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誉睿

对。

似是故人来

“教”与“学”是需要师生双方配合的,有尽心的老师不一定有尽心的学生,学生是否愿意认真学习,不是老师一个人可以决定的。当明白这些,作为老师尽心教学,努力督促学生学习就尽职尽责了,没必要再生闲气喽。

东靖

如果世间一个高明老师,教了一个实在笨的学生,老师即便恨不得钻他肚里传授也是冇用,因为学生就是承受理解不到,老师所传授的道理。

如果教了一个领悟好聪明学生,亦无须生啥子气,因为学生悟性善于融会贯通运用。

所以说,真正高明老师只有尽心教好,实没有生气之说。因为授与受是双向的,单手拍不响。

而对于一个想尽心“学好”的学生来说,更不可能对授业老师生气,只可能有一样东西存在,那就是尊敬。

道道道

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师说》韩愈

原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阿菩

是啊,今天你是别人口中的老师,同时对方也有能教会你成长的区域。

保持谦虚才能进步,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生气不生气跟是不是老师无关。

每个人都有生气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你所”在乎”,你所”介怀”的观念。

你认为自己”对”,对方做”错”,所以生气?

事情有绝对的”对与错”吗?

对,是自己认为。
错,也是你自己认为。

大家都说的对,也是大家这个空间下集体的观念认为。

地球是圆的,是现在大家都认为的。以前呢?曾经大家认为是方的吧

阿菩

生活之中最常见到的场景~~

一位妈妈跟孩子说:你要这样这样做。
孩子:不要,我喜欢这样这样。
妈妈:这样这样才对,我这么说都是为了你好!
孩子:我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好啊~
妈妈就生气了,你这孩子怎么回事!怎么这么不听话,故意气我吗?我说的是对的,你还不听。

我只看看

受教了

静若水

老师不局限任何领域,三人行必有我师。感恩!“传授及承受是需要双方配合,这是一门学问、艺术,教、学之间不是比赛,没有赢输的,重点是双方有没有这份诚意。”受教了!

君君gungun

受教了[拜托]。授和受是相互配合,想想导师带我写论文也是很心累,做学生的要用心才能毕业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