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敬~道人之德》
《温馨提示:祈愿此文为佛教板块的各大修行人个个成就僧宝,秉持和尚精神面对人生》
和尚真正的含意,并非指剃光头发的僧人,而是指思想言行达到和谐的相处精神,永没有退休,完全跟年龄无关。
种姓制度
2500多年前,当时印度社会严分为“四种阶级”,称为“种姓制度”,阶级观念极重,基本上当自人出生于何种级别,便注定影响今后一生命运:
- 婆罗门:即印度原始僧侣,自认为是从创造宇宙的主宰“大梵天王”的(口里)出生,掌握神权,主持祭祀,地位最高贵显要,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是宗教的贵族。
- 刹帝利:即武士、王族,认为是从“大梵天王”的(肩上)出生,掌握政治和军事的实权,是政治的贵族。
- 吠舍:即平民、农人、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认为是从“大梵天王”的(腿部)出生。
- 首陀罗:即奴隶、仆役。被认为是从“大梵天王”的(脚下)出生,最为卑微,需替主人耕牧,从事务劳动,而没有任何权利,终身备受压迫。
当时人认为如果以“最尊贵”的头,下拜“最下贱”之脚,代表对佛陀之教法尊敬,故此行五体投地,亦所谓“头面顶体接足”法。
但原来真正的礼拜就是“行持如来教法,而并非什么仪式”,否则那怕日拜一千,也不及行持“世尊之一句言教”。
众生平等
“悉达多”皇子远离奢华生活,舍弃皇位,据说十九岁出家修行,寻找了脱生死之法,终于约在三十岁那年,在月明皎洁夜空,坐于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之天人师“释迦牟尼佛”,当时据说成道后口中第一句话是说出:“善哉!善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白话意思是:“好呀!好呀!原来世上所有众生也具有成佛条件呀!”
佛陀洞悉团结可产生力量,故此,后以“六和敬”之精神架构,成立僧团,相处之道。
六和敬
六和敬,又稱六慰勞法、六可憘法、六和、六和精神,此乃修行人在團體生活中須遵循的六種生活態度,和敬是于自和他两層面而言。
和,指“外同他善”。
敬,指“内自谦卑”。
一、身和同住:指行为不侵犯人而共处。
二、口和无诤:指言语和谐无诤而沟通。
三、意和同悦:指精神志同道合而喜悦。
四、利和同均:指利益平均分配而共享。
五、见和同解:指思路建立共识而理解。
六、戒和同修:指建立戒律共识而降伏执着。
据说《增一阿含经》云:
四河入海,无复异名,
四姓出家,同称释氏。
(注:以上十六字据说是依照巴利文译成汉文,读者自行了解,笔者并没有意见。)
真正的和尚
化繁为简,凭以上经文得悉,僧团无分贵贱,出家后人人平等,打破旧有观念,同为佛陀弟子,皆以姓“释”作名字之首,并以“六和敬”之态度相处、互相勉励扶持、不分你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完全平等,打破旧有种性制度观念,比喻同为觉悟之子。
六和敬,并不只僧团应该遵守,学佛人每一个都要遵守,不论僧俗也不可用恶言相向的态度批判別人。
《华严经》云:
若能成就四摄法,
则与众生无限利。
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究竟是表达什么?实在为“佛子”必须学习的条件。
题外话,是否代表只有“僧团”才应以六和敬相处、相亲相爱、互相勉励、互相扶持?
三人行,有我师。
正人行邪法,正人亦邪。
邪人行正法,邪人亦正。
一张白纸有几个污点,能否推翻白纸其余洁白之处?
尽管邪人充满缺角,即将下地狱,但能否推翻其生前曾向善之行 ?
佛陀曾介绍一位名叫“常不轻菩萨”给我们知道,目的要人明白不可以“分别心”妄论诸法及别人高下,因“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部份人常以分别心向外批判“大师、高人、上人、有修为”,又指出“小师、低人、下人、无修为”,整天说三道四。
阿修罗
部份人年龄成长中,也不断成长“自大”,成为自大狂,却不自知,看见别人所谓缺点,就无法忍受,彷佛不批评两句,就晚上睡不着似的,不但令对方听到,更想全世界听到。
既知错对,何不直接私下引导,对方不听,自己可关房门对镜批评、录影也可嘛。
何必批评让全世界知道,想表现自己优秀?不是“我执”吗?
谁知人人有不同优点、缺点,人人平等,有善知识举了一比喻,一个360度的圆,有人在20度位置缺一个角,有人在72、56度位置缺一个角,我们站自己位置看到别人缺角,却不见自己站的位置,正是一个可能更多更大的缺角。
喜欢棒喝、批评、训示的人必须小心,“阿修罗”的家乡正等着你。
世间只是因缘和合的大集体活动,犹如是树上的叶都不会落错地上位置,全部都是因缘果,谁可以批判因缘果?
社会已经有法律,由政府决定。
人间已经有世情,由道德决定。
宇宙已经有因果,由宇宙决定。
法律、世情、因果,都已经有一定的规律,你批判什么?
~《轻心》
P.S 笔者的胞兄是出家僧人,凡大乘佛法之僧人行菩萨道,必行“六度波罗密多”,布施是必行之切入点,故此,终身传法是他们的本分,没有退休回家年龄,除非还俗,另作别论。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六和敬》
六和敬,又稱六慰勞法、六可憘法、六和、六和精神,此乃修行人在團體生活中須遵循的六種生活態度,和敬是于自和他两層面而言。
和,指“外同他善”。
敬,指“内自谦卑”。
一、身和同住:指行为不侵犯人而共处。
二、口和无诤:指言语和谐无诤而沟通。
三、意和同悦:指精神志同道合而喜悦。
四、利和同均:指利益平均分配而共享。
五、见和同解:指思路建立共识而理解。
六、戒和同修:指建立戒律共识而降伏执着。
据说《增一阿含经》云:
四河入海,无复异名,
四姓出家,同称释氏。
(注:以上十六字据说是依照巴利文译成汉文,读者自行了解,笔者并没有意见。)
省略号
师兄好! 我曾听闻类似一句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 不知道这个道理说不说得通。
风轻云淡回复省略号
说不通。可以自己设身处地的去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