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青》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只是笔者善意有感而发,对得起天地良心,千万不要对号入座,如果文章内容能够令部份读者产生共鸣及启发,那就是一件值得恩惠之事情,否则一笑置之,我们一起加油喽!》

大家好,又是我轻心。

印象中,笔者从来未称过自己为佛教徒,有人问我信仰什么宗教?身在《知乎》佛教板块扮演着什么角色?

什么角色?就是一个男人。如果用什么“老师、师傅、师父、师兄、居士”的名称来界定小弟也是多余。

轻心角色只是某部份人的朋友,你没有听错,我没有说错,我只是“部份人”惺惺相惜有缘份又共聚一起的朋友。

(按:某部份人视我为仇人,某部人视我为朋友)

不经不觉在《知乎》的佛教板块已经两年,见尽人生百态,尤其是佛教板块的讨论,简直令我大开眼界,现在想说说一些事情…..

笔者合共500个文章及回应中,很多时候也比较严肃,甚至乎有些说话带着讽刺,而最讽刺说出之领域,不外乎“下半身”之纠结迷思。

感谢最近有一班朋友主动将我的所有文章辑录分类变成连结。令我大吃一惊,原来关于牵涉回应下半身课题,竟然有这么多,真令人怀疑在佛教板块内解释得最多“下半身”课题的人可能就是小弟,每次我从看自己文字,也忍不住笑……傻佬一样。下半身领域已经说得太多,此刻想分享几句现时信徒对情爱之作风。

我曾经有一篇文章叫《佛教徒是令人讨厌吗?》,有一段说话如下…….

佛陀教俗家人不邪淫,目的是因应昔日印度风化罪案严重,为了减轻人类对性活动的无止境追求的攀附心,就因应时势定出“戒律指引”。

现世人却将性活动分门别类,定作正邪,漠视人伦,设法令自己孤独终老,无伴一生,自虐身体,然后去离婚,此乃本末倒置,断章取义,令人啼笑皆非。

女生出家不愿,但出嫁又不成。
男生圣果未证,却修出性无能。

以上根本就被一班不明法理的人长期宣扬所致,辜负了佛陀的四十九年教化,迷信的佛教徒会受世人喜欢才怪,正法没有薪火相传,如来真实义又怎样不会灭亡呢?

五千年前古来道人,常提醒求道者全部先“成家立业”,有了家庭,有了事业,丰富了身心,尽了对家庭及社会的本份,才能接受“传法”,丰富了身心后,体验一些经历,才能了无牵挂,正式走上修行之路。

如今眼见佛教内无尽单身男女,东不成,西不就,两头不到岸,半天吊似的,心有挂碍,烦恼四起,又怎样修行?

很多现代迷信宗教之单身人,彷佛表现出要一穷二白,满头白髪,男似农夫,女似村姑,才算高修为似乎的。

实在其智慧却不高,待人接物充满菱角,喜怒无常,修行修到苦口苦面似的,这就是用“不如法”的观念,去捆绑身心产生的代价,所谓“菩提未成,人生已尽毁”,他朝能否成道没人知,如果修行就是走一条受苦之路,不修也罢。

很多人只从“别人口中”闻法,别人说,自己就信,便容易扭曲了“道”,订立了许多不符合“人情、伦常、法理”观念来“捆绑自己心”,一厢情愿陶醉在自我幻想出来的一个法界,其内心根本一点也不快乐,若与一个在明白“佛法、道”的人遇上逆境时作比较,前者所产生之“乐”完全沾不上边,情绪或平静出现,马上立竿见影,报应不爽。

由于曲解佛法,于是学佛多年,一遇上“八苦”,仍继续忧悲苦恼,患得患失,所谓的学佛,只沦为心灵上的依附及寄托而已,在实质智慧及人生际遇上毫无増长。

一个明白法理的修行人,待人接物,非常平易近人,懂从思维下苦功,并非形于表面模仿,更不会常将“神异古怪”现象挂于嘴边。

真明白经文内涵的人,会懂调整自心“不如法”观念去生活,如果用“强行牺牲别人,来成就自己生活”,这决非佛法,肯定已是走偏的“外道”。

佛法再高深,也是“人道法理、在人道修、在人道磨练、在人道成就、以人为本”,非用“在家、出家”来介别,更非以一厢情愿的“信、疑”来支持,“思维”能融入生活,“方法”才叫“应缘”。

怎么样?是否觉得以上说话触动了部份读者心灵?hahahahaha…….

  • 笔者曾经劝告过很多信徒,如果真的想组织家庭,就必须增加自己生活圈,更不要躲在家中做“宅女、宅男”,更要懂得做一个“开心果”,试问世上的人又怎会喜欢伴侣“苦口苦面”?
  • 如果自己也无办法令自己开心,又怎样有能力把开心快乐带给别人?
  • 难道对方幸福,就是建立在你苦口苦面之中?
  • 冷若冰霜,女的像倩女幽魂一样,男的像蜡像,天啊!怎样求偶啊!

此刻善意分享一句…….

如果此刻是单身信徒,内心却想“组织家庭”,老土说一句就是想“求偶”的话,不要再冷若冰霜,不要佛话,修行是内心事情,勿再任意泄露出来,多一点逆地而处、多一点关心别人,训练自己成为善解人意的人,不要经常说什么三世因果,满口经文,这样才会有机会契入“爱情游戏”,更不要以为跟自己一样信仰的人就代表是真命天子/天女,这点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

  • 人生如梦,并不代表人生不存在,而是说“人生无常”而已,我一拳打你,你会痛。
  • 故此,必须生起“智慧、勇气、能力”来面对这个无常人生~梦。
  • 小聪明;看到中性际遇是“福报芝麻”。
  • 大智慧;看到中性际遇是“福报西瓜”。
  • 调正自心观念,认清真相,人将重新走上“自在”的菩提光明之路。
  • 在这人间,所谓大人物,只因为有大人物的活法。
  • 在这人间,所谓小角色,只因为有小角色的活法。
  • 人人也有不同“观”念、思“想”方式,谁也勉强不了谁。

小聪明;做成小视野、小成绩。

大智慧;做成超然视野、大成就。

最后一段说话……

智慧的人懂得依从“社会对错基准”来待人接物,却不被那些基准而“盲目追逐、局限”而生烦恼。

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高山青”,高处不胜寒,单身信徒何必将自己变成有高大如山般清高,恐怕所有痴男怨女接触这样的人也得到“高山症”,个个都怕了你啦!

其实,一切出现也从不会错,因为他们知道有“因、缘、果”,一切也是“剧情需要”的桥段,一切也是“应了那个缘”的活动过程而已。

真快乐是不需“任何外在”来填补的,一切快乐也源自于“内心”,不假外求,这叫“自在”,才能度一切苦厄,名曰“真快乐”了。

前提是一个“不快乐的人、孤芳自赏的人”又怎样带给别人快乐?这是人伦之道啊!

佛法是觉醒之法,虽然不着眼研究由人心创造的“道德观念”,但“并非否定道德观念”。

佛法只是教人不滞留于一切观念,却从来都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更不是推翻人生、社会、家规、国法、善恶、人伦、道德,以上全部是维持人间的秩序。

人间规矩也未能够掌控自如,又怎样做佛?

以上说话,希望为有缘人带来一些启发,千万不要对号入座,盼君深思,一起共勉喽,加油。

最后送上一首歌给大家叫《阿里山的姑娘》无论阁下是否美如水、如何高富帅,也不要乔装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蜡像…….

《阿里山的姑娘》

作词:高山族民歌
作曲:高山族民歌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长围着青山转!

P.S 佛法的道行是内心的事情,我不会告诉你!埋藏、埋藏、好好埋藏,然后我对着你微笑,给你一个真情的笑容。

《佛教徒是令人讨厌吗?》

Handsome :佛门中人,责无旁贷,看见很多题问下的回应,令人感到难过…….

佛教徒令人讨厌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091.html

《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Handsome:无论阁下是否已有家庭,衷心祝愿这长篇大论的文章,能带来启发,令天下间痴男怨女,有情人终成眷属…..

佛法认为“情缘、婚姻”是上天注定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131.html

《结婚是要找一个好人还是一个爱人?》

结婚是要找一个好人还是一个爱人?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613.html

《Handsome轻心文章整理分类》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361623

~~~~~~~~~~~~~~~~~~~~~~~~~~~~~~~~~~~~~~~~~~~~~~~~~~~~~~

《轻心修行话》

欲望本质并非来自局限下半身的“性生理诉求~性欲”,如此一来,“刻意用手段禁止~抵制”明显已经是“欲望”,此欲望叫“制止的欲望”。

欲望究竟是什么?

住,指落脚处。

相,指由感知后所带来的观点简称“际遇”。

住相,指以观点作为落脚处,滞留不放。

佛法所指的欲称之为“住相”。

但问题出来……

  • 人生所感知后所带来的观点,完全只是各自人心所缔造的投影,并非来自际遇本身。
  • 中国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正正就清楚道出那个美人只是由人心观点所界定的美,全属个人感觉,并无意昧所有人皆视之为美,各花入各眼,世上并无客观性的美丑可言,一切纯属主观。

由此可见, 客观没有美丑,只有主观感觉,故此,便可明白人生所感到受到的,只是人心一连串不断提取不同观念之投影,而这投影并无自主性可言,皆唯心造,这种世事原貌,佛法称其为“万法皆空”。

有了以上共识……

欲望,就是指“滞留于观点作为落脚处”,曰:“去处”。

凡滞留于“感受、观点、立场、取态”等等,就属于“欲望”,此情况称之为“去处”,亦即金刚经所指的“住相pratisthita lakasna”,亦是民间所指的“着相”。

小总结:

  • 现代语所指的“性欲”:指对“快感、高潮”的向往。

佛法所指的欲:指以个人观点作为落脚处,滞留不放,叫“着相”

味、患、离

《阿含经》提及有三个字“味、患、离”:

味,是指“回味”,这味不存对立,不论愉快或愁苦,只要令心有所难以忘怀的黏着体验,就始终会生起“祸患”,故此,必须懂得“出离”,这是把心调伏“贪欲、憎恨、愚痴”的过程。

离,指不被牵制。

相,指由感知后所带来的观点,简称“际遇”。

亦即是“不住于相 / 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

  • 为了摆脱对表象际遇束缚,必先要明白宇宙万象的本质是“空”,因为世事的原貌是~“无生”,一切也是由心的错觉界别而成种种分别观念。
  • 空的特性,强名叫“空性”。“空”并非等于“没有”,空性和际遇其实是同一回事。

“空”并非“际遇的对立”。

“际遇”并非“空的对立”。

  • 空不存在“二元对立”,一切二元对立在空也无法立足,就连空也不存在,因为只要执取“空”,就意味存在有另一个“不空”。

出离二元执着

如果面对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使内心“很舒服”,那么说明心正执着另一个“不很舒服”的观点。

由于这个观点正奴役着心,所以才会产生“舒服、不舒服”的种种相对的界别及介怀。

故此,不管这个界别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一个现象可以让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经着相了,也应该从那里出离。

  • 要紧记这段文字,这是破二元的内涵,起初运用这个原理的时候会很辛苦、难受,这是正常过程,因为这个原理是实相。累劫以来人类并非用“破二元”来生活,故此,一下子难以做到。
  • 为要降伏这匹执着二元之野马,一定要好好体会以上道理,为自己执着之处而各自起戒。
  • 无人说要否定当下快乐。
  • 无人说要否定当下痛苦。

佛法只是教人不要滞留,这一点是最重要。

快乐与痛苦清清楚楚,但是你要面对那个快乐与痛苦。跌了一交,难道会快乐吗?清楚及感受到那个痛楚,然后感受完就放下,属于观照。

人可以“享受快乐”,但是不能排斥“失去快乐”。
人可以“设法避免痛苦”,但是不能“排斥痛苦”。

换言之,接受快乐,就必同时间要准备会得到痛苦,享受称心,但不因失去称心而耿耿于怀,这就是真正功力。如果人有这样承受力,代表那个当下已经做到“离相”。
(按:如果拒绝炎热夏天感受一阵清风、空调,仍苦口苦面,只代表执着,因为已经滞留了另一个对立面的点子)

无论滞留任何一个点子,也一定会出事端,也必须舍离。

~《轻心》

评论区

雨伞

高处不胜寒,长期将自己处在高处,难免会生出贡高我慢之想。

不如将自己心放低,甚至让他人感到温暖,做一个”大地暖”。

众生平等,无有高低之分,只因人心障蔽,才有高下之见,若能平等待人接物,缘分自然会来找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雨伞

有多少人明白我这个文章的意思?其实我是一个大太阳。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雨伞

其实文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再苦口苦面。

雨伞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自在是不假外求的,太阳也是需要自发光发热才能温暖他人,驱散黑暗!
从来没有外在的快乐让自己去寻找!

Handsome轻心 (作者)

微笑多一点吧!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法的道行是内心的事情,我不会告诉你!埋藏、埋藏、好好埋藏,然后我对着你微笑,给你一个真情的笑容。

Handsome轻心 (作者)

单身人对心仪对象说佛法,人人都怕啦。

似是故人来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修行佛法是要修出智慧,待人接物圆融的智慧,而不是满口佛话。

达林

修行也好,解脱觉醒也好,从来不是在某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得到的,更不是突然某天过了电一样就大彻大悟彻底解决一切了。人生在世,需要面对需要磨砺需要探索体验的,一个都逃不了,在生活中每个际遇里学习,破除掉自心的执着,平等的对待人事物,做一个阳光利益他人的人,自心清净离相,净土为何不可以在人间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达林

一切暗地里修行, 将修行的智慧呈现于人生,而不是形式上主义啊!

达林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学到做得到,才是真学到!

Handsome轻心 (作者)

求偶,千万不要表露你修行,否则你中招。

女人以为你晚晚需要打坐,没有时间体贴。

男人以为你禁欲,不会接近。
hahahahahaha………..

Handsome轻心 (作者)

现代语所指的“性欲”:指对“快感、高潮”的向往。

​佛法所指的欲:指以个人观点作为落脚处,滞留不放,叫“着相”。

欲望,就是指“滞留于观点作为落脚处”,曰:“去处”。

凡滞留于“感受、观点、立场、取态”等等,就属于“欲望”,此情况称之为“去处”,亦即金刚经所指的“住相pratisthita lakasna”,亦是民间所指的“着相”。

闻鸡起舞

修行不是做一个冷冰冰,口中经文不离嘴,实际生活确是烦恼四起的人。修行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区别在他的思维和言行上会为人带来正面建树,会另接触的人,如沐春风。

看佛经不能断章取义,要结合上文下理,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

禅123

修行本在心,不是外在一副很清高的修行样。无论信仰什么宗教,其实都无需刻意说出来,你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都在演示着你的信仰。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融入法理即可

闻鸡起舞回复禅123

是啊,最好的说法就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对方,那比起“说法”更加的有效无数倍[偷笑]

一蓑烟雨

出世并非身体上逃离人间走入深山老林,意念上排斥人间领域,这样结果就是苦口苦面,面若冰霜,如枯木般毫无生气。

出世是心无去处的去面对生活,内心自在光明。带着这样的心去生活,接人待物中自然会让人感到温暖,如沐春风。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就在生活,在日常的人生际遇中磨砺自心。

禅123

禁欲、吃素、道德洁癖…并不能使你更清净,反而在日常中特立独行、处处受限。何不做一个混俗和光的人,在俗世里修行,在红尘中炼心,开开心心每一天

Handsome轻心 (作者)

《出离二元执着》
​如果面对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使内心“很舒服”,那么说明心正执着另一个“不很舒服”的观点。

由于这个观点正奴役着心,所以才会产生“舒服、不舒服”的种种相对的界别及介怀。

故此,不管这个界别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一个现象可以让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经着相了,也应该从那里出离。

要紧记这段文字,这是破两边的内涵,起初运用这个原理的时候会很辛苦、难受,这是正常过程,因为这个原理是实相。

累劫以来人类并非用“破二元”来生活,故此,一下子难以做到。

为要降伏这匹执着二元之野马,一定要好好体会以上道理,为自己执着之处而各自起戒。

无人说要否定当下快乐。
无人说要否定当下痛苦。

佛法只是教人不要滞留,这一点是最重要。

快乐与痛苦清清楚楚,但是你要面对那个快乐与痛苦。

跌了一交,难道会快乐吗?清楚及感受到那个痛楚,然后感受完就放下,属于观照。

人可以“享受快乐”,但是不能排斥“失去快乐”。
人可以“设法避免痛苦”,但是不能“排斥快乐”。

换言之,接受快乐,就必同时间要准备会得到痛苦,如果人有这样承受力,代表那个当下已经做到“离相”。

享受称心,但不因失去称心而耿耿于怀,这就是真正功力。

无论滞留任何一个点子,也一定会出事端,必须舍离。

东靖

无论是“排斥快乐”还是“排斥失去快乐”,已经是心生“得失”之念,亦即是滞留或着相。

所以,于一切时,自心安住当下。不滞留快乐,不滞留痛苦。亦不排斥快乐,不排斥失去快乐。即不滞留自心感知所出的观点,行于离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东靖

有时候细心一想,在这个2018年代究竟有什么方法才可以将佛法表达出来,其实写了出来都未必有人知道其实你是说佛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东靖

无论滞留任何一个点子,也一定会出事端,也必须舍离。
谁明白这句说话?我在表达《不二法门》啊!

东靖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太极生两仪,一切事物自成阴阳,亦即佛法所指二元或二边。比如:长短,高下,明暗,疾缓,等等。

不二即般若,意为不落二元(二边),即不滞留于任何一边观点。也有叫他做,破二元执着。

而生活中,无论滞留任何一个点子,则皆不出已落二元之范畴,亦即已滞留于一边之观点。若此,是不明般若,即不明《不二法门》。

是故说,无论滞留任何一个点子,也必须舍离。否则,必出事端,结果是苦。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住,指落脚处。

相,指由感知后所带来的观点,简称“际遇”。

住相,指以观点作为落脚处,滞留不放。

佛法所指的欲称之为“住相”。

木易忄亘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恩法布施

般若Prajna

快乐和痛苦都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佛法没有让我们摒弃或肯定任何一种感受。

只是:
享受快乐时,但不要逃避痛苦。
承受痛苦时,但不要不忘快乐。

佛法让我们不要滞留于任何一种感受、想法或观念,但是从未让我们失去获得感受的能力。

其实,到某一天,我们会发现,快乐和痛苦都是因为内心的对立和分别而产生的,破除这颗分别心后,面对任何际遇,你都会内心自在,安忍无生。

高鹏

佛法是要实践于生活的,在实践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感悟,每当自己的心放下了一种执著,那就多了一份自在,一份轻松,内心的智慧和光明也就会慢慢生长,也会感染到身边的人们。慢慢的自己会变成太阳,身边的人也会变成太阳。

Handsome轻心 (作者)

面对异性不会倾慕,只此代表不喜欢异性~没有爱情诉求。

部份老人家面对病痛、部份精神病患者面对失去理智,也一样没有爱情诉求,但也不见得有任何优势可言。

失去身体的性功能反应,只意味是残障表现~没有肉体诉求。

部份老人家面对病痛、部份年青人面对性无能、性冷淡,也一样没有性欲诉求,但也不见得有任何优势可言。

如果说来说去只懂得着眼在“情欲”多寡与否之领域中团团转,而不明白人生有无数领域需要面对,并非只得“情欲舞台”,更只把佛法修行界定为失去情欲,只意味完全不明佛法核心,更低估了佛法存在价值。

面对际遇而不滞留,既不排斥,亦不攀附,随遇而安,随缘尽心,尽心随缘,问心无愧,才是真正高手,叫“禅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