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薏米水与人生

这杯是红豆薏米水,我可以用饮管搅拌、也可以用铁匙搅拌,这杯是红豆薏米水是透过红豆、薏米、糖浆、水,加以冰块来制成。无论这杯饮品味道如何,正常来说我饮了之后都会经过消化后排出体外。

一、谁也无法推翻这杯是“红豆薏米水”,这个制造的整体过程~“法”。

二、谁也无法推翻红豆、薏米、糖浆、水、冰块此等构成法的元素~“相”。

三、谁也无法可以阻止我用什么方法搅拌~“观念”。

四、谁也无法批判我个人取态~“对错”,因为也只是我一人承担。

五、只要我合情、合理、合法,没有伤害自己及别人,我怎样怎样处理都可以~「我的怎样怎样,你无法批判我应该怎样怎样」。

最重要一点,谁也没有办法推翻这个法、相,因为他确实曾经“以虚存在,只是不实在”,色空不异。故此,人道仍有该做的基准来运作面对人生。

胜义谛、世俗谛

  • 佛法义理是教人认清楚“世间原貌”,统称“诸法实相”,叫“胜义谛”。
  • 将“胜义谛”运用在人间面对人生的叫“世俗谛”。

(按:“胜义谛”、“世俗谛”,两者不可划分,不明实相所做出来的便有机会为自己带来苦恼。故此,叫“邪行”)

宇宙万象有其本质。

人间有人间的规律。

  • 佛法表达了世间原貌本质,却从并未否定人间任何基准或另定人间任何基准。
  • 故此,人伦、道德、家规、国法,全部要遵守,这是维持“人间秩序”。

佛法不会为世间基准作出本丝批判,佛法只是教导人心一切都不要执着,我们要运用人间所有观念、基准、技术面对生活,但却不可滞留于任何观念、基准、技术,这就是“胜义谛”之奥妙。

任何人哪怕说得天花乱坠,如果不能把该原理落实生活,也是不具意义可言,犹如废话也。

生活成就修行

  • 禅宗有句说话叫“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意思是观点上秉持不滞留、行为上秉持不滞留。
  • 佛法从来都不是面对生活的具体操作技巧,只是教人如何降伏内心对观念的滞留。

要学生活技巧,就必须从生活吸收相关知识来学习,以上这段说话平平无奇,但说不定可能为某一些读者带来启发。

万物以大地为根,万法唯心,佛法是心地法门,佛陀所说的一切道理都是针对人心,具体操作“观念、基准、技巧”等等也不是佛法所着眼的范畴,故此,从来都不会“认定、否定”什么,只会教人“随缘尽心、尽心随缘、随缘而活、随缘放下”。

尸罗波罗蜜多~离执的调整(戒)

  • 世上没有绝对客观善恶,只有人心的“观念”及“动机”如何,世上绝对没有一个具体的善恶等待世人参与。
  • 善恶是人心缔造而来,佛陀所说的“五戒十善”乃是提醒人类这些領域要小心,只是一个导引。

说到底,五戒是为了保护众生,并非束缚众生,这点必须弄清楚,勿以为佛陀留难众生,受持好五戒可使众生投生做人道的保证。

如果人生是一条船,五戒就是说船身五个较易破穿漏水下沉的位置,并非叫人无事惹事,明明自己本身不会吸食乱性毒品,却无情白事告诉自己“永不饮酒一滴”,这无疑是在船身刻意凿穿洞,再去修补。这些佛法规条目的是针对各自“人心执着”而设,不是认定或否定世间该领域本质潜在对错。

戒律跟法律是两回事。

观念跟滞留观念是两回事。

戒律重点在破除执着,遍及人生一切处。
离欲重点在舍离滞留遍及人生一切处。
(按:滞留观念,曰:欲,从来都不是特定指下半身之欲)

谨记!共勉。

P.S 问:我可不可以用手指搅拌红豆薏米水?

答:可以。如果是我自己饮用,想得出的都可以,重点是愿意承担就得了,并无对错可言。

(按:能够用观点而驾驭观点,不被观点牵制产生矛盾、纠结,叫自净其意)

南透地藏灵光,红豆生南国邦,

薏米可健脾胃,四念住保安康,

五戒十善秉持,六波罗遍十方。

慈悲滋润养颜,不二法门放光。

~《轻心》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红豆薏米水与人生

Handsome轻心 

问:我可不可以用手指搅拌红豆薏米水?

答:可以。如果是我自己饮用,想得出的都可以,重点是愿意承担就得了,并无对错可言。

(按:能够用观点而驾驭观点,不被观点牵制产生矛盾、纠结,叫自净其意)

静若水

感恩轻心兄,用简单浅显的生活实例来讲述佛法的深刻内涵。法、相,存在却不实在。佛法并非否认世间,而是清楚人间的规律,以不滞留的心去面对。戒律重点在破除执着,遍及人生任何领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静若水

南透地藏灵光,红豆生南国邦,
薏米可健脾胃,四念住保安康,
五戒十善秉持,六波罗遍十方。
慈悲滋润养颜,不二法门放光。
~《轻心》

誉睿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静若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相由心生

​木易忄亘

感恩法布施,非常幸运遇到您的文章。

Handsome轻心 (作者)

其实如果明白这个红豆薏米水的故事, 就知道应不应该怎样怎样。

A喜欢怎样怎样。

B喜欢怎样怎样。

究竟应该怎样怎样?

诸法无生,实相没有怎样怎样,只是你的心画出来,明白此理,茅塞顿开,再会坚持己见吗?天下太平了。

世事不是认为怎样就怎样,一切都是众人心意愿磨合而生,诸心无常,所以诸行无常啊!所以做人一定要灵活变通,不能牛角尖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這碗糖水真好味!

砧板猪

感恩轻心哥哥法布施

佛法只是教人运用观点而不滞留观点,从来没有为世间另定基准。

认为这个对,那个错,这个好,那个不好,只是人心执取不同观点而产生的个人感觉,人人观点不同,即使对同一件世事的感觉也不一样,因此也没有一个绝对客观的观点~诸法无生,明白了诸法无生的实相,心还会滞留和攀附如梦幻泡影的法相吗?

达达空梵

我想能做到那样的人一定很有创造力,不会被条条框框给框住,同时又是个遵守人伦道德的好公民,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何等自在的境界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南传、北传其中具谓争议的点子是牵涉“邪淫”二字,跟据巴利文记载,指“被谴责的性事”定为邪淫。

《在家五戒》中的第三条巴利文为:
“Kamesu micchacar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欲邪行学处(即戒邪淫)。”

把男女情况分成三大类接近约30多点,当中没有一点提及“自我疏导”是邪淫,没有提及“男女亲密关系”是邪淫。

中国汉传戒律亦包含了“非处、非时”亦即“不适当的时空进行性事”。

不论南传、北传那一句经文提及“自我疏导、男女拍拖关系”?完全没有。

关于禁欲课题,以上这些已经不是宗教问题,而是逻辑问题、矛盾问题,人生问题,作为理智的人,又怎可以讹传讹?

一头笨猪呀呀呀

前几天上职业规划课听到了一则故事,很多人问爱迪生,为什么你研究灯泡需要使用的材料的时候,进行了几十几百次的实验,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为什么你还可以保持这样好的毅力去继续研究呢?但爱迪生的回答却出乎人的意料,他说我进行了那么多次研究,我并没有感觉到我失败了,每一次实验完我就能发现,原来这个材料是易折易燃的,那个材料熔点是非常高的,每一次的实验我都能有所收获。 其实很多事情也是,同是一件事情,同是一个研究,有人觉得他“失败”了,放弃研究。有人觉得他获得了“另外一种成功”然后努力再下去。法、相都是存在的,人人的感觉都可能会不一样。所以以不滞留的心去面对生活吧,努力找出那光明的一面,随缘尽心,尽心随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