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内“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究竟是什么意思?

六祖惠能的言教

“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这句话内涵如下:

一、观念指判断方法,应该用完即弃,属“分别法”。

二、运用观点判断而滞留,用完仍黏附着,滞留了该方法之想法,亦即“着相”,属“分别想”。

分别法,指“判别方法”。
分别想,指“滞留想法”。

举例:可以穿运动服日常出街,这是“运用方法”。

穿运动服,不意味不可穿来睡觉,如果界定穿运动服就一定不可睡觉,这就是“滞留想法”。

笔者尝试现代文字表达……

分别一切法:一切判断之方法。
不作分别想:不作滞留之想法。

全句:运用一切判断之方法,也不把该“方法、结果”生起滞留之想法。

  • 不要认为因为怎样怎样,就一定要这样这样。
  • 观念本身就是分别,分别怎样都可以,观念是没有罪的,但不要以为必须剧情怎样怎样去称合个人心意,我们只能尽心。
  • 滞留于观念才是罪。

只要是人类都会有诉求,必须有,否则就难以舒适生存,与其界定为诉求,倒不如说是“基本需要”,但所需人人各有不同,甚至乎说这种需要只是“目标”。

如果滞留在任何个人之“观点、立场判断、取态、认定或否定”等等,称为“去处”,这就是执着。

梵語pāramitā波罗密多,就是”不滞留、无去处”而已。

释迦牟尼佛的身教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法会因由分第一》

内涵大意:世尊吃过了饭,就将衣钵收拾,洗干净,连脚也洗净,然后亲自在地上铺好东西作为坐垫。

释迦牟尼佛行到边、就说到边,随时停下一个地方就打坐说法, 觉得屁股坐在大石会痛,都准备坐垫啦!

自己食完的碗,当然要自己洗,脚是自己,谁帮你洗?屁股是自己,如果懒惰,就不要用坐垫。

  • 《金刚经》第一幕已经见尽释迦牟尼佛的心,看得明世尊怎样吃饭、洗脚、洗碗、铺坐垫,就是表象知道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满面须根,需要刮胡子,大小二便及冲凉的大汉子,分别在于世尊的心已经摆脱“四相”捆缚。
  • 人的煩惱在生活,必須在生活切入調整。
  • 世尊呈现了生活细节,目的是告诉人类要达到觉醒,就必须在生活环节中升华,不可脱离生活以外找独立的觉。

为了觉醒,必须契入”般若波罗蜜多”,世尊在《金刚经》之中教出了唯一具体方式~“不住于而行布施”, 亦即“无相布施”,亦即先用布施切入,日子有功,进入临界点,最后“离相”。

如果真想窥探圣者的心如何,就只得一个办法,先体会什么叫“离相”,如果连体会都做不到,再说下去只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

中道

世上没有绝对的缺点、优点,中道照见世间美,重点是找出缺点可为事情帮助什么?

如果找出缺点可为事情产生正面建树,这个是正向积极。

反之,如果滞留在单一缺点,却没法使事情变得更妥善,这种滞留缺点的情况,只会使事情弄得更惨,于事无补。

A君眼中的缺点,在B君眼中可能是优点。

B君眼中的优点,在A君眼中可能是缺点。

佛陀及地藏菩萨的眼泪

有人问佛的国家子民被杀死,有何感觉?当然难过,怎会无动于衷?如果毫无感觉,就不会教人“四无量心”。

世尊的难过是因众生愚痴,祂是不带私欲而活,无我的,有我罪即生。

圣者之难过是无私欲、无去处。
凡夫之难过是有私欲、有去处。

结论:亦即是说佛陀确实有诉求,有人类身心感知,只是不执着诉求,有清晰目标而不滞留,灵活变通,随缘而做,随缘而活。

~轻心

评论区

阿菩  

感恩作者解惑!运用一切判断之方法,也不把该方法生起滞留之想法。

阿菩    

我们去看电影,可以选择坐地铁,自己开车。不管运用哪种方法到达影院。都不要去耿耿于怀刚才来的方式。纠结“坐地铁、自己开车”哪种好。例如:

1.坐了地铁,却在后悔~早知道我就自己开车不用挤地铁了。

2.自己开车,却在后悔~早知道我就坐地铁不用在路上堵车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阿菩  

重点是不要滞留任何观点与方法。

清雲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这样解读后,估计很多人会滞留在“不要滞留任何观点与方法”这个上面……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们会知道食物甜酸苦辣,更感觉人生悲欢离合、春夏秋冬,这就是“分别法”,这是应该的,人非草木,怎会没有感知?

滞留人生际遇,耿耿于怀,这就是“分别想”,不应该这样做人。

东靖

分别一切法,法出于自心动念所生,原本清楚,并非糊涂。

不做分别想,自心不滞留于自心动念(所生之法),不因此生起种种攀缘联想与沉迷。否则,即是滞留于法相,生起种种分别之想法,亦或者说,妄念随生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东靖      

万法唯心,方法只是人心推动而呈现,法依心建,见法即见心。

滞留方法,只代表执着而已,方法只是该人的心缔造,人人不同。

故此,何必要纠缠于“不同想法”?

般若Prajna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人人自心的判断方法本就不同,所以才有种种分别的观念。你的观念,不会是我的观念;我此刻的观念,不会是我下一刻的观念。观念:就是你的心在那一刻的判别,随境适用。滞留观念:一直黏着在那一刻的判别之上,通篇去适用。

一禾    

超越一切观念,就是运用观念而不滞留。

静若水   

运用观点判断,而不滞留于任何观点与方法。感恩轻心哥用现代语来表达法理内涵,清晰明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现代香港白话:面对一切法相,做出分析的时候,不应该对分析的结果产生个人的去处和滞留的想法啊!
~禅老师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要认为因为怎样怎样,就一定要这样这样。

观念本身就是分别,分别怎样都可以,但不要以为必须剧情怎样怎样去称合个人心意,我们只能尽心。

只要是人类都会有诉求,必须有,否则就难以舒适生存,与其界定为诉求,倒不如说是“基本需要”,但所需人人各有不同,甚至乎说这种需要只是“目标”。

如果滞留在任何个人之“观点、立场判断、取态、认定或否定”等等,称为“去处”,这就是执着。
~轻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法会因由分第一》

法会因由分第一

内涵大意:世尊吃过了饭,就将衣钵收拾,洗干净,连脚也洗净,然后亲自在地上铺好东西作为坐垫。

释迦牟尼佛行到边、就说到边,随时停下一个地方就打坐说法, 觉得屁股坐在大石会痛,都准备坐垫啦!

自己食完的碗,当然要自己洗,脚是自己,谁帮你洗?屁股是自己,如果懒惰,就不要用坐垫。

结论:亦即是说佛陀确实有诉求,只是不执着诉求,随缘而做,随缘而活。

Handsome轻心 (作者)

有人问佛的国家子民被杀死,有何感觉?当然难过,怎会无动于衷?如果毫无感觉,就不会教人“四无量心”。

世尊的难过是因众生愚痴,祂是不带私欲而活,无我的,有我罪即生。

圣者之难过是无私欲、无去处。

凡事夫之难过是私欲、有去处。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一、《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记述为众生流涙。

二、《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记述世尊中难过至流出“血眼泪”。

以上只是其中按例,这些难过是带着无私欲,无我、无去处,但仍然露出难过的眼泪。

般若波罗蜜多,并非三言两语的课题。

所以,我經常刻意吧止恶行善之道德观念放大,就是想带出俗世人普遍是以善恶为基准,既然善恶道德为尽,就一定要遵守五戒十善。

我常将人世间的“情”带到出来~人间有情,就是人情世固。

善恶人伦搞清楚,就有基础提升至圣者的心如何。

圣者的心其实并无什么特别,六个字说完~“一切都不执着”。把一切都不执着升华至极,就叫“apratisthita laksana不住于相”,自然流露慈悲,这并不是世俗所指是善良。

要达到这个不住于相的境界,就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

当道人行使般若的时候,肯定不会滞留于任何个人“私欲、观点、立场、取态”~相。

这种人仍然有清楚的分辨能力、感知能力,金睛火眼,一眼关七,懂得混俗和光,做该做的事,善恶分明。

人伦需要遵守的家规、国法、道德,全部遵守,他们是一个奉公守法、知书识礼的好公民、好丈夫、好太太、好儿子、好老师、好学生,甚至是一个士兵,但却驾驭了一切的“相”,言恨平凡到不得了。

《金刚经》第一幕已经见尽释迦牟尼佛的心,看得明世尊怎样吃饭、洗脚、洗碗、铺坐垫,你就是表象知道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满面须根,需要刮胡子,大小二便及冲凉的大汉子,分别在于世尊的心已经摆脱“四相”捆缚。

为了彻底契入般若波罗蜜多,世尊在《金刚经》之中教出了唯一具体方式~“不住于而行布施”, 亦即“无相布施”,亦即先用布施切入,日子有功,进入临界点,最后“离相”。

如果真想窥探圣者的心如何,就只得一个办法,先体会什么叫“离相”,如果连体会都做不到,再说下去只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为什么我多次提及《知乎小管家》?

因为我觉得知乎根本疏忽了宗教板块,或者种种原因采取放弃态度,只用人工计算,不经人脑判断,让我们这个小小的板块自生自灭,冇王管。

无数滋事分子、反宗教人士,定期入来攻击佛教信徒,实在我见犹怜。

明白我们在做什么未?我们要相关部门正视这个问题。

这个板块不断有一些人入来用讽刺教人禁欲、单身、离婚、卖老婆、卖儿女、杀父母、然后将每一句说话问佛教徒,曾经有人问割了包皮可否学佛?

最过分的有人经常说中国汉传为“伪乘”。

其实我并不介意这些言论,而是这些人会干扰了一班初机学佛者,如果连我都不出声,有谁够胆出声?有人出声骂,但是出声的人已经动了嗔心,好心做坏事,说到底就不明慈悲,一厢情愿。

有朋友以为我是疯狗症发作,我不介意别人这样看我,但是我一定会最后解释,我不单止不是疯子,而且非常心水清。

我的其中师傅是禅老师,他有几百学生,我只是其中一个,大家有机会可以茶余饭后看一看我主页中的一些文章,这是我的血汗心机。共勉。

P.S 看我的文章要很有耐性,我好长篇大论。

卿睿    

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一句话就是“烧香磕头、念佛号、念咒语”的佛教宗派都是“谤佛毁法,害人慧命”的“邪宗”的证据!因为“烧香磕头、念佛号、念咒语”(有为法)是与“明心见性的不二正法”(无为法)截然相反的人行邪道。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那些手拿、身戴“有为法”(“佛珠”之类)的人,都不是佛陀的嫡传,而是从内部来败坏正法(无为法)的魔王的代言人。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卿睿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
是人行邪观,不能当见我。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大意内涵:
《金刚经》经之所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的“我”是指“真我”,并非人类的“自我”,而是指“道、自性”。

如果滞留于“眼所见、耳所见”之表象来求道,这样是无法契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如来就是“无去处、无生”的意思,亦即波罗蜜多paramita。
(按:眼所见、耳所闻,这是六根感知,并没有罪,有罪的是滞留)

邪观,指不正当观念。

偏离诸法实相的思想言行,曰:“邪”。

烧香:那柱香并非指世间炉里之香,而是借着烧香这个动作,烧出“不取不舍”之“心香”。

磕头:指是借着五体投地,来“破我执、舍我相”之心灵锻炼。

念佛号:指透过“呼唤该佛菩萨名号”,甚至专注佛菩萨的画像,达到思慕佛陀效果,前提是必须先对“该佛菩萨有如实的理解”。

简言之,念佛就是指“回忆思念一切与觉悟相关的领域”,当然包括佛陀本身的相关的事情,并不是单凭用口念念有词,而是对覚悟的言教“念念不忘”。

以下就是《佛说阿弥陀佛经》其中三句内容…..

梵文罗马拼音如下:
buddhānusmṛtiḥ kāye saṃtiṣṭhati
dharmānusmṛtiḥ kāye saṃtiṣṭhati
saṃghānusmṛtiḥ kāye saṃtiṭḥhati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节录自《佛说阿弥陀佛经》

怎样念僧侣?凭逻辑已经呼之欲出!难道走去将一班出家人的名字背出来?经文已经清清楚楚说是“念僧之心”。亦即回忆拥有“佛陀言教”之传道者说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卿睿  

念咒语:什么是梵文 (Sanskrit) ? 梵文 (Sanskrit) 是古印度一种优美的语言体系,佛陀说法时所采用的语言就是“梵文”和当时社会非常普及的“巴利文”,因此,佛弟子在念诵佛号或真言时都应该采用“梵文”或“巴利文”发音。

“悉昙”为梵文音韵“siddham”之转译,意为“成就、完美”之意,据知约为西元600至1200之间所书写之古代梵文文字。

“佛法真言”为梵文音韵,梵音体系用“16母音及35子音”,配以“口盖、反舌、喉、唇、齿、弹舌、浊、清、长、短、轻、重音”来诵密咒,任何真言绝不能加插配乐来唱诵,只须透过“如法”的(浊、清、长、短)音韵发声,自㑹构成有节奏的音调组合,有如摩士密码般,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及妙用。

持咒是开脉和由“凡心”契入“本尊三昧”的过程。

密咒是带动“脉轮”和“脉风”旋转,使之与本尊一致,从而可以较容易地开显大智慧。

然而,最重要还是要将大悲的离相般若于日用中体现出来和持好戒体。

故此,烧香、礼佛、念佛、诵咒、手拿身戴经咒等等,这是“道具”,借假修真之法门手段,重点是必须保持“般若波罗蜜多”。

心有为,所缔造的法便有为。

心无为,所缔造的法便无为。

有为、无为取决于的是心,法不存在有为、无为之别。曰:“万法唯心”。

以上只是达到觉悟之道具,不存在“谤佛毁法,害人慧命”。

Handsome轻心 (作者)

无为:并非指“没有行为”。而是指没有滞留、没有私欲、没有去处。
有为:并非指“有行为”,而是指滞留、私欲、去处。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中道

世上没有绝对的缺点、优点,中庸照见世间美,重点是找出缺点可为事情帮助什么?

如果找出缺点可为事情产生正面建树,这个是正向积极。

反之,如果滞留在单一缺点,却没法使事情变得更妥善,这种滞留缺点的情况,只会使事情弄得更惨,于事无补。

A君眼中的缺点,在B君眼中可能是优点。
B君眼中的优点,在A君眼中可能是缺点。

平异人

有分别意识,无分别执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