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心有对错,际遇无对错
問:一切都不要执着,包括这句话本身,都不应执着。我说过不要执着么?不,我什么也没说过?
答:一切都不要执着,指面任何际遇时“人心”都不要执着,并不是否定际遇本身,际遇是无情物,执着的是人心。
- 无为:并非指“没有行为”,而是指没有滞留、没有私欲、没有去处。
- 有为:并非指“有行为”,而是指滞留、私欲、去处。
- 不执着,只是代表无为,不代表没有行为。
- 不执着,不代表做一个植物人,而是指面对人生际遇,不会执着。
- 一切“方法”只有透过“行为”来呈现,看见行为就代表看见方法,这个方法就代表了“人心”。
- 行为本属于“中性”,并无对错可言,判别对错、种种分别的是人心,故此,执着、放下也的只是“人心”,跟行为本身无关。
想了就想了。
说了就说了。
做了就做了。
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必须为自己负上全部责任。这个责任除了是面对自己的人生,也包括为社会及别人負上责任,怎可能推翻?不执着只是叫心不要执着,不是做一个植物人。
一切都不要执着,但仍然要“想该想、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
問:“执着”都是指人心的执着,回答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是中性的,并无对错可言。判断回答是否正确,是由人心决定的,对么?既然“不要太执着”无所谓对错,我们又何必劝导他人不要执着?执着本身也只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一种行为,并无所谓好坏,存在自有其合理性。
或许我们不用执着于“劝众生一切都不要执着”,这似乎有点像在劝老虎吃素。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一种观点,并无所谓对错,我也不认为您的回答是错误的。既然无所谓对错,我是否应该选择继续执着下去,并承担其后果,即便执着会带来痛苦?
答:
- 既然一切都是人心缔造,人类生活在社会群体,自然有人心集体界定定成的统一对错、个人界定的对错。
人生各样准则,也是人心各样观念而定,各处乡村各处例。
故此,人生当然有对错,千万不要断章随意,千差万别,红橙黄绿青蓝紫様样都有。例如我是男人,我一入女厕,随时都会被告非礼,这不是对错又是什么?
- 不执着,不代表否定行为本身。
- 不执着,是教人不要执着人心的感觉。
举例,男就是男,女就是女,清清楚楚,但只是教人不要执着埋怨自己今世是女人或者是男人。
执着,就是现代语所指的“介怀、斤斤计较”之意思。佛法只教人不要执着滞留于人间的际遇而产生烦恼,一切都不要执着。
不埋怨自己性别,不代表否定自己性别,读者明白未?
有人心、有社会,自然一定有对错,这是人间界定出来的规矩。“回应者”一定有对错,这牵涉了“聆听者”的心。白饭就是白饭,白粥就是白粥,怎会没有分别?筆者过去1,000,000多文字,從來沒有一句有否定世间事物。
佛陀只是说“一切感觉只是自心缔造的幻影,故此,一切都不要执着”。
如果确实想了解佛法是什么,必须下苦功,不要再断章取义。
問:为什么现在佛教板块的提问及回答越来越乌烟瘴气?
本人大二在读,偶尔机缘接触了佛教,开始思考一些人生的问题。
我原来认为,佛教板块难道不应该是为人解脱烦恼,传播正知正见,充满人情味、慈悲,互相帮助与扶持的地方吗?为什么我在这个板块看到的,却是充满戾气,好勇斗狠,挑衅,攻击…..这是个什么地方?我觉得好可怕?
答:此乃宿命。
宗教板块管理员
高度怀疑牵涉宗教类别的所有板块,根本只由人工智能计算,所有折叠、禁言,不经知乎相关部门人手处理。
再高度怀疑宗教以外的板块,反而具有《知乎》相关部门人脑监控。
佛教板块的意义
佛是觉悟的意思,不是研究政治,更不是谈论谁是谁非。
佛教主旨是解脱烦恼生死、觉悟,而达致人类和谐,拥有圆满的人生。
如果进入佛教类别不谈论涉及解脱烦恼生死、觉悟,结果会怎样?
佛教板块提问或回答者之动机
如果进入佛教板块提问或回答者,不是秉持对佛法或涉及解脱烦恼生死、觉悟,便偏离佛教板块主旨。
提问及回答质素
提问及回答质素,决定了佛教板块的相关知识价值度。
换言之,提问影响了回答,回答影响了提问,双方互为影响。
如果提问牵涉佛法主旨,回答脱离佛法主旨,结果也是失去浏览价值指数。
如果回答牵涉佛法主旨,提问脱离佛法主旨,结果也是失去浏览价值指数。
脱离佛教主旨
少部份题主及答主,两者皆明知脱离佛教主旨,他们可能只怀着娱乐、好勇斗狠、表现自己、寻找存在感,甚至牵涉政治,或者发泄个人情绪。
佛教内部派系矛盾
南传、北传、净土宗、密宗、禅宗、唯识宗…..内部派系依照当年佛陀的经典,各有所说,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依照巴利三藏,有人依照中国的大藏经,究竟如何是好?
(按:举例,南传的不邪淫戒,北传的不邪淫戒,已经完全是两回事)
佛法以修行为专业
牵涉最后一个点子,佛法主旨并说并非拿来茶余饭后讨论的娱乐课题,更不是研究历史。
佛法本身是修行课题,试问怎样找到一个公认懂得佛法之修行人作为管理员?根本难以发生。
结论:以上只是笔者个人立场,不代表事实全部真相,但确实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试问如果涉及以上矛盾问题,而宗教板块却缺乏《知乎》相关部门用人脑操作监控,任由自生自灭,只用人工智能针对人身攻击,放纵答非所问,污烟漳气是必然的,仅供参考。
(按:人工智能根本无可能处理牵涉佛法言论,因为佛法是属于心灵领域)
P.S 反正佛教板块已经接近神憎鬼厌之地步,本人此说话绝无夸大,只不过有很多人蒙在鼓里,并未访问没有宗教信仰人士之想法,或者他们根本不愿意发言而已。
笔者说了等于无说,各取所需,随遇而安,喜欢就继续留低,不喜欢就离开吧,一切都是匹配缘份。且看《知乎》的佛教板块何时消失人间,唯有珍惜当下互动机会吧。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Handsome :佛法指人生如梦、幻、泡、影,是指代表~“虚”……
佛教说的“一切虚妄”,应如何理解?如何依此义精进修行?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707
评论区
静若水
不执着只是说不要执着、滞留人心感觉,并不是否认行为本身。
东靖
对错是由人心所出的观点。比如法律、民间风俗等等,都是由众人心所出的观点,即参与之人各自的意愿,磨合构成众人统一的意愿。其目的与作用,是为了平衡与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人生活于世间,若违背这些规则,也就是错啦,对错是清楚明白的。
只是我们知道,对错都是人心所出的观念,也叫做“相”。只是自心,不再滞留于观念本身,不再产生种种攀缘联想、斤斤计较,不再紧紧抓住种种观点、沉迷深陷自缚已身。
知对错,有观点,但不滞留于一切观点,名为“离相”,亦即“一切都不要执着了”。
Chen DunZhi
人生中所有成败得失,皆是一场中性的际遇,本质没有好坏之分,世事从来就没有得失,只是应缘出现的结果而已。
故此,面对人生一切处都不要执着,随顺际遇尽心面对,而后随顺际遇不执着成败得失,这样人生才能活得自在洒脱!
美莉娅姆
不执着不代表不作为,不代表否认作为。人间界定的是非对错,种种道德伦理,行事准则,概念基准,我们仍然清清楚楚,会去遵守,不会视而不见,不会是非不分。看到钢琴不会说它是电子琴,驾车看到红灯我们会停车,看到有违背公共秩序的行为仍然会上前制止。
不执着不是叫我们用随便的态度面对人生,只是明白际遇并无自主性,是由众人的心无常推动而来,人心执取观念而赋予了际遇色彩,故此不会滞留自己的感受观点,强求际遇一定要按照自己的预设发展,而是尽心做好自己能做的,无论结果怎样都坦然接受,不会介怀,不会因此而生出烦恼。
静若水
不执着只是说不要执着、滞留人心感觉,并不是否认行为本身。
hintonic
不执着是因为佛法的标准要求”无我”。认为我说的是对的,要求获得荣誉地位,利益享受,粉饰美化自我,傲慢贪婪,维护自我,就偏离了。无我,离相,心内求法
初学者
轻心老师您好,恕我冒昧,请求老师能否将佛菩萨圣号梵语发音公开以利益所有有情?谢谢老师。在下请求若有不妥还请老师原谅。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初学者
你好,不是我不想,而是人人的承受程度不同,我只能随缘,除了随缘,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做。
阁下可首先看看以下录音的解释,就会知道要公开表达牵涉梵音或咒语所牵涉的重点。
《学习梵音大悲咒前的几句话》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339.html
洪雨行
一点愚见,想到了便发了。
看到了这篇文章很受启发,但突然想到:如果对“着相”这一点有了概念,那是不是对“着相”着相了。
朝菌不知晦朔,我没法想象那些传说中那些菩萨和佛陀的境界
洪雨行回复洪雨行
突然很想知道,对一切都没有概念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是婴儿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洪雨行
着相只是「滞留观念」的意思,不是否定观念。
燚森
想起十五六岁时在一个陌生的网吧内急上厕所,正解小便一个女的进来了,我说您稍等一下。
她在门口等,完了我出门他进去,一看隔壁是男厕。
(有些男女通用的厕所,特别在某些饭店,人流量大的,那味真的受不了,三秒钟想走。)
洪雨行
一切感觉只是自己内心缔造的幻影,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