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鞋子就是当下最好鞋子

根据身心语法程式学“NLP”所指,人确实只会作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世事,好微妙,一步棋决定下一步棋,行差一着,之后步步艰难,围观的人意见有永远很多,但我们必先要全神贯注思维,周详考虑,勿受动摇,以退为进?还是以进为退?如何走下一步?还是自己来决定的。

洞悉了一个“实相”,世事不会因“有所求”而拥有,更不会因“无所求”而失去,当中一皆因缘果存在,下每个决定时,想想所承受的后果,承受得了就可以去,不能用人生当赌博。

我们能做的只是“随顺际遇而尽心,尽心后随顺际遇”,检讨结果,修正方法,若意志如秋千,左摇右摆,任人坐在其上,人摇东就往东,人荡西便去西,随风摆柳,永无主见,这就空过了一生。

勿过份紧张,各人也有各人想法,人天性作决定时之动机 ,也是自己认为最好的。正如我们今天穿上的鞋,别人穿上并不一定适合。反之,别人适合的,我们亦未必适合。

故此,不必在乎“别人穿什么鞋”,那双鞋,须由“穿上者”去适应,否则自会脱下,一切自有因果秩序,不必杞人忧天。

最重要是问心无愧,尽全力去面对人生上每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也只是人生上的一小小部分剧情,并非人生的全部,还有大量剧情、桥段需要面对。

在乎与效果

世上没有事重要,
只有心在不在乎。

“重要”;不在事件的“现象”。

“看重”;存在看事的“感觉”。

  • 感觉是因人而异,人人不同,一样米养百样人,一菜难合百人味,一事难称众人心。某件事重不重要,就看此刻情况需求,要做的是去全力应付,做此刻阶段该做的事,一切自有定数,各样应该做的事情同步进行,尽心付出,安然顺道而行便是,带着患得患失,只会把事情搅乱。
  • 释迦牟尼佛因应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为不同众生的智商表达了同的解脱方法。
  • 诸佛菩萨因应不同时空、不同种族、不同生命体、不同智商,表达了不同的解脱方法。

释迦牟尼佛是诸佛之一,当然可以随顺因缘而教化众生~ 随缘渡众,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代,何曾分出大乘、小乘、南传、北传 ?

A君在乎历史。
B君在乎逻辑。
C君在乎感觉。

问:ABC三人都对,但修行目的是什么呢?

答:对治离苦得乐、究竟湼盘的效果啊!

经文

大乘、小乘,这四个字是人说,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人物,每一句说话都是针对人心,因材施教,何曾把佛性分成大小?!

经sutra,指路径。

佛buddha,指觉悟。

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经文只是路径,《西游记》中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只是看着地图而不去取经吗,全部都是一脚一步一脚印走出来,不只是研究地图啊!

佛经,是觉悟的路径,是2500多年前,由弟子的一段段文字讲座记录,谁能保证有没有遗失错漏?其实说到底所有经文都是佛陀说法时的零碎片段,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及翻译,时间上的洗礼,文字经句出现错漏、讹乱、曲解的机会大到不得了,如果把这些记录便視为金科玉律,此乃幼稚天真的表现。

  • 中国汉土的中文佛经其实存在极大的问题,据文献记载《佛经》是来自“梵文及巴利文”,如果记录“梵文及巴利文”的人失误、听错、曲解,亦即是梵文及巴利文所记载的文字记录都可能会出错,现在再把《佛经》被翻译成地球不同国家的文字。
  •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译古印度的“梵文及巴利文”,翻译出“翻译者所理解”的部份,再成为唐朝民间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现在2018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阁下认为有否存在问题呢?

可以肯定的,就是现代所接触的佛经的文字只是凌碎片段,并不是一个完整佛法内容,如果单凭一些片言只语的文字就视为金科玉律,建议就勿再接触佛教,因为将会令人神憎鬼厌,一世倒楣。

佛法是人说

  • 记录佛经的文字是人。
  • 翻译佛经的文字是人。
  • 流布佛经的是人。
  • 流布佛法的是人。
  • 佛教论坛表达的相关佛法言论是人。

听得明这段说话吗?

现在竟然部份人凭着零碎片段高调界定“大乘非法说、小乘非佛说”,这班人的是否自恃过高?竟然大言不惭,天天在论坛说三道四、侮辱挑衅,这是什么品格的所为?这是什么智商的表现?确实令人啼笑皆非,此刻身为学习觉醒的笔者真的流出两行眼泪……

不要冤枉佛陀好吗?

不要自以为是好吗?

不要挑拨离间好吗?

不要说三道四好吗?

迷觉是自心,勿自以为是

佛言: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
得阿罗汉,乃可信汝意。
~《四十二章经》

佛陀说:

必须谨慎,勿相信我们的意念。

必须谨慎,勿滞留于色蕴。

否则,祸患就会发生。

(注:色,泛指相。会,指滞留。)

(注:人心所感知到的,统称“相”。)

(注:色会,就是指着相pratisthita laksana)

直至成就“阿罗汉Arhat”,才可信任自己的意念。

  • 由于并未舍念清浄,我们的意念并不可信。
  • 因为众生贪欲尚未浄尽,故此心意皆未清净。在带着“有我”的情况下,必须小心谨慎,不可毅然信任自己的意念。
  • 最基本也必须证得“阿罗汉果”,彻底舍念清净,亦即是彻底舍欲,达到“无我”,其意念才是真正清净可信任。
  • 经文必须上文下理了解,这句经文提及阿罗汉,而阿罗汉的特征就是舍无可舍,进入无我。
  • 前呼后应,后面说“无我”,前面必定说“有我”,有我罪即生,所以一定会生祸患~苦。

带着“在乎”行事,已属“有我”,带着我的执着,就代表罪。

有罪的言论又如何可信呢?

在乎历史?这个在乎是不是罪呢?无论阁下在乎什么领域,只要一在乎,已经有罪,听得明吗?经文已经说得清清楚楚!
(按:平心而论,谁有证据当时在2500年前亲耳听着佛陀如何说话吗?谁敢说自己的发言是历史的证据?)

修行是修证自心,不是修理他人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六祖坛经》

佛陀已死,流传佛法记录、见地的是人,既然是人说,一切只能作参考。不断自以为是界定什么是佛说者,难道阁下已经大彻大悟,阁下是佛吗?

(按:众生本质是佛,跟阁下已经成佛,完全是两回事。莫说发言者可能不是“阿罗汉अर्हत्Arhat”,天天不断侮辱别人,如此缺德,连做人也成问题了。学佛不是研究历史,而是对治自心之烦恼,说三道四的人只会为社会带来烦恼,不要误导有心求觉的人好吗?)

好勇斗狠的长舌妇,请不要再饮醉,修行是针对自心自性的烦恼、解脱,并不是研究历史及是非,一切应以效果为上,不要再心胸狭窄,此刻是时候要清醒了,珍惜光阴,好好修证自己的心吧!共勉。

~轻心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这句经文真实意义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206.html

评论区

阿菩

修行是修正自己,不是修理他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生是非????????????

誉睿

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坦然接受产生的结果,勿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进退两难

Handsome轻心 (作者) 

大乘、小乘,这四个字是人说,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人物,每一句说话都是针对人心,因材施教,何曾把佛性分成大小?!

经sutra,指路径。
佛buddha,指觉悟。

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经文只是路径,《西游记》中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只是看着地图而不去取经吗,全部都是一脚一步一脚印走出来,不是只研究地图啊!

佛经,是觉悟的路径,是2500多年前,由弟子的一段段文字讲座记录,谁能保证有没有遗失错漏?其实说到底所有经文都是佛陀说法时的零碎片段,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及翻译,时间上的洗礼,文字经句出现错漏、讹乱、曲解的机会大到不得了,如果把这些记录便视是为金科玉律,此乃幼稚天真的表现。

中国汉土的中文佛经其实存在极大的问题,据文献记载《佛经》是来自“梵文及巴利文”,如果记录“梵文及巴利文”的人失误、听错、曲解,亦即是梵文及巴利文所记载的文字记录都可能会出错,现在再把《佛经》被翻译成地球不同国家的文字。

1400多年前的唐代僧人去翻译古印度的“梵文及巴利文”,翻译出“翻译者所理解”的部份,再成为唐朝民间文化所能理解的文字,现在2018年要理解2500年前的古印度文字,阁下认为有否存在问题呢?

可以肯定的,就是现代所接触的佛经的文字只是凌碎片段,并不是一个完整佛法内容,如果单凭一些片言只语的文字就视为金科玉律,建议就勿再接触佛教,因为将会令人神憎鬼厌,一世倒楣。

Chen DunZhi

佛法无分别,分别的是人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Chen DunZhi

佛法是人說。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法是人说》

记录佛经的文字是人。

翻译佛经的文字是人。

流布佛经的是人。

流布佛法的是人。

佛教论坛表达的相关佛法言论是人。

听得明这段说话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法是法,法是无情物,万法唯心,经文不会说话,发言的是人,一切佛经都是人说,因为佛陀已经离开人世。

阿菩

明白,佛法由人所说,由人所译,由人所编辑。我们学习佛法,要运用智慧,将学习到的法理思维,去落实验证。要读懂内涵,学习佛菩萨那份慈悲为怀的精神。而不要盲目的迷信经文。

Chen DunZhi

万法唯心。一切法都是平等无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就像阳光照遍世间万物,平等无碍对待万千生命,而万千生命各自执取分别,继而心生好坏喜恶之二元对立的观念。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Chen DunZhi

我再说一次,佛法是人说,并不是佛经自动广播。

东靖

人生际遇,都是因缘果之呈现,而因缘由心所生,故一切决定于人心,亦名相由心生。即由人心推动所作,又由人心所承受感知。

明白一切都是自心所作与承受,从而不再在生活中患得患失,尤其更不做一个心胸狭窄的长舌妇。

在生活中随际遇尽心,尽心之后也只是随缘,不存在对于任何一个预期结果强求的攀缘。

世事的因果相,不会因人有所求,或无所求而凭空增加或消失,一切都是行为自作决定,承当那个相应后果。

际遇只是际遇,因果相也只是因果相,本质上,他们都不是人烦恼苦的根源,关键是秉持一颗无私、无所强求、离欲的心。若明白这样的一个心,并且落实在生活中,也可以说是契入心无去处~波罗蜜多的钥匙。

离欲的心自然离苦,永远也不可能做一个,心胸狭窄的长舌妇。相反的,那就是顶天立地大丈夫。而进一步的成就~圣者阿罗汉????????

完全

佛陀慈悲六道,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因为他知道每个人的智慧、根基不同,不能采用统一标准,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以贯之。对待不同根基的人,契入点有所不同,应当因材而施教、应机而说法,这实在是佛陀的大智大慧啊!????????????

而后世有多少人搞宗教、派系斗争,拼命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只为了获得那份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虚荣心作怪啦!

试着想想,所有宗教的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在古文里面,

“宗”是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意思。
“教”是“教育、教学、教化”。
“宗教”二字内涵无非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

所有宗教最初的宗旨都是以“和平、喜悦和爱”为主题,都是引导人心积极向善,互敬互助,构建良好的身心以及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从而走上觉悟的大道啊!

我们修行是修正自己的心,去除自己的烦恼,而不是去修验、修理别人啊!真正的修行人,一定全身充满着正能量。在照顾好自身的同时,会推己及人,修己安人,尽心做个对社会有帮助、有价值的人。又怎么会去搞派系斗争,拼命争个你死我活,分个高低贵贱呢?

东靖

佛法的流布一直都是依靠人,从最初巴利、梵文记录佛陀的说话,到后面的进行翻译,从来没有离过人的理解。尤其是从巴利文,翻译成了唐朝的理解文字,留给了1400年之后,我们来解读。

我们确如实看到,不可以视古代翻译之文为金科玉律。也可以说,有道理不如有效果,能有效止息烦恼苦,才是最重要。切不可对尤其古之文字相纠缠执着不舍,那样子无异自寻烦恼实无益处。

道道道

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什么心就有什么乘。再依据记录的人的理解记录下来,世人就分为各种乘。最近在看杂阿含经,虽然没看完,看过的部分佛陀确实是教人不要执着于色受想行识。经文最后一句往往都是说心得解脱,欢喜奉行。都是在说心。

道道道

对于际遇,诸法本无生,唯心说有无,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的感受。世间只是大集体活动。发生了不顺自己的意的时候,没有什么对错的解决办法,只能尽力解决到自己心安为止。如果非要解决到一个什么结果,最后只有苦。六祖坛经有,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只有无尽的轮回了。

闻鸡起舞

佛陀本来是一个衣食无忧,地位显贵的王子。然而当他看到世人受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而痛苦烦恼,他想帮世人找到解脱,后来证悟后佛陀也是到处为大众说的解脱“心”法,佛法针对的是心,修行的目地就是降伏其心而修,但是很多人因为利益,去引导人搞形式,念佛,放生,研究文字!文字只是死物,完全忘记了佛法的内涵!

美莉娅姆

法门无高下,适合为佳,佛菩萨应机说教,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说不同的解决办法,目的都是为了众生解脱。适合你的不一定适合我,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你,何必滞留于方法耿耿于怀,非要分出个你对我错,你高我低。世尊在时又可曾分大小乘,南传北传,根本是后人滞留于自己的观念强行划分。修行就是修正自心,不是修理他人,选择了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自行承担结果就得了。未成就阿罗汉前,未曾舍念清净,不可贸然相信我们内心的意思。若是滞留于自己的观念,自以为是,对他人的方法指手划脚,一味否认排斥,是否我执炽盛?要时刻留意自心才是啊,切勿先入为主,凭借一己之念妄下定论误导他人啊!

达林

佛法典籍深广,著述繁多也,今门派传承各异,然核心实质也有差别哉?无尔。
明公遇之,自调心去执,契无生实相,倒转归来救世间,离相游戏大自在;愚人遇之计较细节乐不可支,以此自知己见为匾牌,挂为门庭自立,奇哉怪病哉,然后指点江山,大肆鞭打异见,计较圣末边事,不究实相,岂料门都未入,浪费光阴徒生事端,其严重者害己害人犹未醒,自喜已着正道,岂不可叹!

夫人之初涉本为觉醒,迷途探路十九入坑。今天地同悲遣派轻心与众人道哉,拨乱反正,犹如太阳大放光明,祛除二元执见,透露无生实意,引人启之往之。知其深意者又几何。何故,真意本难传,二边都放下,执真也暂熄,万法唯心现,君自没处落,无脚舍追逐,澄虑唯如如,当体且自明。

留字于此与悲兄同悯,愿有缘者见之明之,而深入兄之心血叙语,若自奋者有缘份相应,当下无生契入自知。涕泪明言,祝之愿之。

小花花就是我呀

佛陀面对不同的对象,灵活运用不同方式来说法。

我们要明白的,是佛陀说了什么,而不是用的什么方式(况且这些方式经过了无数人的转手和加工),更无须将其刻意区分、冠以不同名目、再辩论是非对错。。。同是过河,木船小筏大游轮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六祖坛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花花就是我呀

阁下这段说话就是正见。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小花花就是我呀

修多罗sutra,就是经文,路经的意思。

小花花就是我呀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嗯。。
所以“念经”不是只动嘴,“口念、口诵”也是为了将经文的含义“入心”,将自心契入其中,让自己觉悟。

小花花就是我呀

感恩大哥的文章引导。

才四个月时间,我的生活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记得有朋友分享自己体验,说是“天翻地覆”的改变,一点不错),自己由原来的纠结和自困,变得轻松和自在。

虽然明白了道理,但是真正做到,还要在生活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学习无相布施,开始做一名真正的修行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