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风光

小明首次乘搭地铁站。

小明在A站看见所在的车卡无人下车,然后向妈妈说:“A站无人下车”。

到B站,小明在B站看见所在的车卡无人下车,然后向妈妈说:“B站无人下车”。

到C站,小明在C站看见所在的车卡有一个人下车,然后向妈妈说:“C站有1人下车”。

一、A B站究竟有无人下车?

答:小明只在自己能力视线范围来定断A B站有无人下车,谁知道列车非常之长,其实A B站一直都有人下车,更有人上车。

二、C站究竟是否只有1人下车?

答:小明只在自己能力视线范围来定断C站多少人下车,谁知道列车非常之长,其实C站超过100人正在下车,更有200人正在上车。

结论:

  • 这种一叶障目,凭着个人感知范围来界定为事实,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很多时候所感知的只“是表象部份”,而“非事实全部”。
  • “表象部份”不等同“事实全部”,但人类往往就会混为一谈,当把“部份”界定为“全部”,人生之判断及决定就会出现偏颇、矛盾、纠结、争端,甚至战争就会随之而来,这并非危言耸听,莫做“井底蛙”。
  • 井底之蛙所言、所行、所想,往往不是为自己带来纠结,就是为别人带来麻烦。

换言之,把个人感觉界定为事实全部的人,这种人不会有什么成就可言。

因为某某、所以某某

小明见到车上有人睡觉、打呵欠、电话聊天、电话上网、打游戏机、看书,小明不断告诉别人今天的所见所闻。

小明有这种癖好,天天不停重复所见、所听,此动作重复又重复,彷佛乐此不疲、乐在其中、感觉自己好利害。由于小明习惯成自然,终于有一次忘记了落车,见到人上下车,自己却忘记了落车。

小明不断在车上沉着千奇百怪、林林总总、五光十色的人事物,令他已经不能自拔,结果天天都忘记下车!

如果把列车比如为人生旅途,沉醉所见、所闻、所想就叫“滞留”,不断忘记下车就叫“轮回”了。

滞留于执着于人生百态、沉醉于个人种种批判,此乃于事无补的。
(按:沉醉表象、沉醉个人感觉,忘记寻找真相的人,叫“着相pratisthita laksana”)

着眼神异是神棍

  • 我知道某某去了某某……
  • 我见某某去了某某……
  • 我见某某做了某某……
  • 我遇见某某将会发生某某……

如果无法把“知道、见到、听到”的信息为自己带来智慧升华,这种所见所闻又跟地铁风光又有什么分别呢?此见闻只会为自己或别人制造麻烦。

相信读者都不难发现身边总有这种自称有“神通”的人,满口话也是“知道、见到、听到”,但他们对于人生问题完全无法解决,那怕脸上长了一粒暗疮,立即耿耿于怀,试问这种如果叫“高人”的话,倒不用“低能”二字形容来得贴切。
(按:连上星期自己吃过什么餸菜也未记得,却说自己有“宿命通”)

一业障目,把部份视为全部,迷恋于知道、见到、听到,却忘记自己目的,甚至根本漫无目的,佛法称此类人叫“moha愚痴”,已经具足“傍生”的条件。换言之,将会来世投身于三恶道之一的“畜生道”。

群魔乱舞

如果作为求觉之人,跟随着准备做畜生套路的人学习,代表被以盲导盲,将必盲盲入火坑。沉醉所见所闻的人,并非神通,而是神棍也,《知乎》充斥着这些导人迷信的文章,各位读者慎之。

有人为商业机构作开路先锋,欲借助《知乎》佛教板块制造迷信、鬼神、制造事端的言论,借着神怪吸引读者眼球,然后好让营运阁下的牟利组织发财者?此等偏离觉醒、导人迷信、荼毒人心、唯利是图之邪魔妖孽,请放长双眼,你休想旨意得逞,看看你能够留在这里多久?

这可能是阁下在《知乎》的生命最后倒数,紧记这段说话!重要的说话说三次!

阁下在《知乎》的生命将最后倒数!

阁下在《知乎》的生命将最后倒数!

阁下在《知乎》的生命将最后倒数!

笔者在说什么?《金刚经》也。问题是读者看不看得明我说什么!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sakyamuni释迦牟尼

大意指:不应该滞留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的感知而面对一切。

祈愿

护法韦陀菩萨,降临护持《知乎》佛教板块,斩妖除魔!

P.S 此文章乃神棍照妖镜,读者只要消化以上所有文字,便得金睛火眼的能力!明察秋毫!

~轻心 15/1/2019

评论区

一蓑烟雨

地铁风光这个比喻实在形象,神棍整日告诉别人自己看到什么人上上下下,却不知是心识生生灭灭,沉醉于五光十色的地铁风光,连下车都忘记了。
地铁风光心所变,何必流连不下车

誉睿

这则比喻是3D版的盲人摸象!世人因为执着,囿于五蕴炽盛,不能开启智慧明心见性,恶性循环六道轮回,害人害己!警之!醒之!

东靖

一切企图以神怪,迷信,种种传说荒诞言论、故事,不顾荼毒大众人心,实现他的商业牟利者,这种人简直万死难辞其咎。

迷信的故事,尤不如小明一叶障目的车厢人物风景。

试问:这样故事说的再动听,除了误人陷入迷信深渊,能于人于社会有什么正面的建树?

实于人于社会,没有任何正面的建树。就是叫做妖言惑众。

人的烦恼是来自于生活,止息烦恼是从心下手,在生活中切入调整,心才是根本。

而不是那些传播传说迷信故事,为了他商业组织牟利不择手段,引人滞留着相,陷入迷信的深渊。简直人人得而诛之。

Handsome轻心 (作者)

有人不断说别人去了那里投胎,言之凿凿。

我想问说此话的人,知不知道自己将会投胎哪里?问我啦,会做一只猪!

美莉娅姆

滞留于个人感知,事事以自己的个人感受观点为先,将之界定为绝对真理,一厢情愿地陶醉在自我构想的世界里,犹如坐井观天。陷入这样的极端思维,是无法看到事实全部的,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模式去引导别人,只会误人误己。真正的修行人见相而离相,不会沉迷于所谓的神通,更不会借这些吸引眼球,导人迷信,而是教人从自心下手,在生活中调整我们执着的思维模式。

Handsome轻心 (作者)

有人说自己可以见鬼!

我告诉你我见到什么鬼最怕?穷鬼!

杨柳岸晓风残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为什么见到穷鬼最怕

阿菩

地铁风光的比喻形象有趣,背后意义深刻。每天将自己看到的说来说去,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自己目观短浅又不自知。

因滞留觉受忘了下车,继续轮回~这话好震撼,自己亦要借镜,不要忘了上车是为了到达目的地。

清如许

地铁见闻的比喻好妙,在人生这趟列车中,上车落车的人潮,所在车厢乘客的举动,都是个人执取各自观念而创造的觉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根本不知有森林的存在,只沉醉于自己的视域,容易落入边见,即着相。

莫做把眼中世界当作事实全体的井底之蛙,更不能因沉迷于个人感觉,或沉迷于追求神通,而遮蔽了那颗本应求觉的心。

清如许

我要提高些效率来看您之前的文章了>_<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清如许

姑娘你看得明我的所有文章吗?

清如许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敢说完全吃透内涵,但您的文章就像一个个指示牌,让我得以初上路时就避开一些陷阱,真的很感谢啦

Handsome轻心 (作者)

相信一些自己冇办法证实的事情,这是人类的愚蠢!见到某某身上有附体!

见到某某将来会怎样怎样!

见到世上有某某!

大家不难发现在佛教圈中经常出现这种方程式,如果今天不是大部份人都是如此愚蠢,今天我这个轻心就不会有人认识,原因何在?

因为一班低能人的智商突显了本人的本人的智商,其实本人并不聪明,而是太多人太低能!

最好笑的就是把自己的当黑、甩头发、长暗疮、人缘差、事业差、学业差,总之把人生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归咎于“自慰”!

我不明白世上即真的有这样低能的人!恕我非常直白,这班人的智商经低到无可再低,大家现在可以作为借镜,怎样会做畜生?畜生就是这样来的!

畜生就是因为凭表象局限思想,不愿意寻找真相,大家不难发现畜生就有这样的习气,一切以眼前感觉作准,单纯地相信自己无法证实的事情,就叫愚痴moha![捂嘴][捂嘴][捂嘴][捂嘴]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看不见?所以我信你!这是什么逻辑?

今后大家遇上这些言论,你可以马上说一些对方不知道的事情,然后进行反击!然後問對方信不信![飙泪笑][飙泪笑][飙泪笑][飙泪笑][飙泪笑]

似是故人来

人的愚昧之处就是喜欢把自己没见到或者无法见到的事情轻易相信,仿佛只有见不到的才是最厉害,看得见的都稀松平常。

闭口不言回复似是故人来

不仅如此。。。人真正的愚昧之处在于,喜欢固守着自己的己见,无法打开自己的心。。。。陷入某一个极端。

相信倒是中性词,有的人不一定真的见的了佛菩萨,但是他肯相信有这样的美好存在,他可能相信有净土的存在,于是肯反省自己,肯提升自己,肯修炼自己的心性,肯保持着这种美好的信念,这反而是好的

而有的人,则滞留于那种新事物的“新鲜感”,进而升起一大堆妄想,把自己搞得神不神鬼不鬼。。。。

看上去都是相信,而实际上,后者已经不是真正的相信,而是沉迷于自己的愚痴与妄想中,自己却不知道。。。别人说他状态不对,他还反过来怼别人。。。

这种愚痴与妄想,可以对应到任何领域,包括现代科学。。。抱着自己固有的己见,迷于其中出不来。。。

般若Prajna

比喻太形象了,人生就像一辆列车,我们往往会流连于车外的景色而忘了下车,以至于陷入无休止的轮回之中,但是自己却依然不知道警醒,只是依旧着眼于眼前的那片景色,殊不知窗外的景色全部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总是把幻影当真,把自己当时的那种感受当真,以为是世间的全部,而忘了要把握好自己能投射出景色的那颗心,忘了要磨炼自己的思维,以至于白白蹉跎岁月,跟着列车来回转呀转呀。永远跟着影子跑,而忘了去探索投射影子的光源,能找到什么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教論壇99%的人都正在研究地鐵風光!忘記落車!

闻鸡起舞

人的一生就像,地铁一路的风光。滞留沿途的风光,只会忘记下车。不断滞留在人生的际遇不放,最终也只会轮回!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高度怀疑有多少人看得明我的文章?

人为万物之灵,人要进步,为什么有些人永远停滞不前,难道我这两年是白费写文章的?

有教无类,众生难度啊!

东靖

滞留在人生的际遇,就是好比流连于地铁沿途风光。

碰到风光好,路途比较顺利可以欣赏风光。碰到风光不好,那也仅仅只是风光而已。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要去的不是任何风光,是要去到那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心,叫静心

Handsome轻心 (作者)

大家必须留意魔鬼方程式,魔鬼就是会说出一些你们无法证实的事情,好让你在最失落的时候害你

Handsome轻心 (作者)

笔者在说什么?《金刚经》也。问题是读者看不看得明我说什么!

Handsome轻心 (作者)

别人是法师、大师、上师、上人,我却是人肉古典“解码师”。
(按:古典,古代的典籍)[捂嘴][捂嘴][捂嘴]

誉睿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慈航摆渡人,佛法解码师

高鹏

好形象啊!人生就像列车,我们都在这辆列车上,所闻所见的都是表象,并不代表全部。不要沉迷于表象,乃至于忘记自己的使命。人生也是如此。

达林

人生的历程如同坐列车行进,若是忘记了目的,沉迷于沿途风景,甚至怪列车陈旧,颠簸,习惯于对自己喜好的风光渴求不放,对自己厌恶的风光排斥抵抗,如此滞留抓取在个人的感知感受上,只会一次又一次把这个由主观偏好构成的自我塑造的越来越强,这样就会悲剧,这样只会越来越沉溺,被际遇所牵动,永远想不起坐车是为达到目的地,是要下车的。人生是类似的,经历人生旅程是为了让这颗心放下痴迷认出实相,恢复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博学广识钻研万千不是错,可若是将本初目的忘却,陷入无止尽的痴迷在探索种种形形色色的内容里,忘记了人生目的也同样是悲剧啊,这也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所谓自投罗网自陷轮回。一点儿感想与诸位分享,也是自勉。

Handsome轻心 (作者)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sakyamuni释迦牟尼

大意指:不应该滞留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的感知而去面对一切。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生心。
不应住香生心。
不应住味生心。
不应住触生心。
不应住法生心。

住,代表滞留。“不滞留”非代表“否定、排斥、厌离”,重点只是不滞留。

Handsome轻心 (作者)

风光。代表见相。

滞留风光,代表着相。

下车,代表离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见相的时候,为了抽离,要运用空观。

行相的时候,为了积极,要运用假观。

为了面对人生更和谐而不滞留于际遇,积极而不滞留,跳出两边极端,要运用中观

Chen DunZhi

地铁风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切勿因个人所感知到的事物就信以为真。

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其局限性,我们能够感知到的表象都只不过由立场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并非事实的全部。

而且同一段路程,人人感受也不同,他人能够感知到自己无法感知到的现象,也只能代表他个人的内心。

将人生比喻为一趟列车旅程再形象不过了!乘坐列车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而不是追求沿路上的风景,切记!别滞留于沿路上的风景而忘记了之所以踏上列车的目的~觉醒!!!

东靖

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所接触产生一切的感觉。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滞留在一切自心的感觉,沉醉流连忘返。不要沉醉在沿途的风光,而忘记了坐车的目的。

一切感知到的都是相,都是自心的感觉,所以不攀附一切自心的感觉,是见相而离相

无公害小姐alice

看不到全局,陷入狭隘的思维,认知偏颇,便是烦恼产生的根源。

习惯了被外界景象所吸引迷惑,随之陷入各种悲喜,而忘记了本来的目的地。
深入浅出的比喻,好形象,通俗易懂,大师

杨柳岸晓风残月

地铁可以比喻为"心",地铁上的人可以比喻为"色声香味触法"等感知。就是因为人滞留在地铁里,所以造成地铁拥挤。只要保持地铁门口通畅,不可为了不拥挤而赶出所有乘客,人们该下车时下车,该上车时上车,有进有出,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不住于"心"。

小花花就是我呀

读完文章,赶快回想审视了一下,自己是否有像小明一样,在一己见闻里当井底蛙,甚至在人际交往中,用自己局限的见闻、观点去勉强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
除了文章里这类“我相信这些看不见/无法看见的”,还有一类是“我只相信能够看得见的(眼见才为实)”。无论哪一种,都属于滞留感官。

开口畅聊

哈哈,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佛与魔也只有一线之隔啊

“若不能将知道,见到,听到”的信息为自己带来智慧的升华,这种所见所闻又和地铁风光有什么差别呢?”

这句话说的好啊

或许这就是“净信”与“迷信”的差别

空如

简单明了直接易懂,感恩

莲子清如水

仿佛自己就是小明了[捂脸]沉醉于自己的感知,殊不知自己的感知只是世事的零碎片段,看不到全貌,更滞留于自己的零碎感知中,升起喜恶,不能自我觉知,偏离中道。这就是在通过比喻说明实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