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标准、是非对错、分别”既然虚幻,佛法修行人该如何生活?

问:三观是非常主观的,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大家的感受也是主观不可靠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三观世界,没有价值标准,没有是非对错,没有分别心,一个在世俗世界生活的人要遵循什么去生活呢?依照什么做选择呢?

答:

一、价值标准是人心,要在社会生活,就必须“遵从大众价值标准共识”来生活,否则会浪淘沙,但内心必须明白所有价值观,也是虚幻不实,不可滞留。

二、是非对错是人心,要在社会生活,就必须“遵从大众是非对错共识”来生活,否则会浪淘沙。但内心必须明白所有是非对错也是虚幻不实,不可滞留。

三、分别心是人心,要在社会生活,就必须“遵从大众分别心共识”来生活,否则会浪淘沙。但内心必须明白所有分别心也是虚幻不实,不可滞留。

滞留,意思就是把“所言、所行、所想”界定为必须符合个人内心的心意。

举例 :

  • A君喜欢一个女生,此女生在A君眼中是美女,情人眼里出西施。
  • A君有权利有这样感受,但必须明白此西施只是A君眼中的西施,纯粹个人感受,亦即是A君内心投影,千万勿要求别人必须认为眼前的人必然是西施。
  • 明白这种道理,就知道人生只是一场主观的观点而缔造人生不同感受,并非客观真实,全属主观身心化学反应。
  • 部份佛教信徒,由于不明白什么叫“中道”,以讹传讹,沦陷在“一切都没有、一切都不存在”,结果便会““否定人生际遇~顽空”,此等人属于“邪见”,完全违背“般若波罗蜜多”一理贯穿人生。
  • 真正明白大乘佛法的人眼中,决不会否定社会任何共识基准,只是不滞留于基准,亦即是“红橙黄绿青蓝紫、是非对错”清清楚楚而遵守,否则就构成“执着”。

故此,人类应该遵从共识来维持秩序生活,浑俗和光,做出当下该做的事,內心却明白世事如梦如幻,一切都不要执着。

二元相对成一双,掉入极端着四相,

中道持戒随缘活,浑俗和光般若掌。

~轻心

轻心修行话

佛告阿难:「如来离二边处中说法」
~节录自《杂阿含经第三十四》

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
~节录自《中阿含经》

时世尊告五比丘曰:
「诸比丘!于世有二边,出家者不得亲近。何为二耶?

一、于诸欲欣爱、贪着为事,乃下劣、卑贱凡夫所行, 而非圣贤,无义相应也。

二、自以烦苦为事,乃苦而非贤圣,无义相应也。

诸比丘!如来舍此二边,以现等觉“中道”,为资眼生、 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者也。

诸比丘!何为如来所现等觉,资眼生、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中道耶?此即八圣道也!

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

诸比丘!以此为如来所现等觉,资眼生、智生、寂静生、 证智、等觉、涅槃之中道也。」
~节录自《南传的“律藏”〈大品〉》

一切法“无生”,是如来觉。
一切法“无灭”,是如来觉。
一切法“离二边”,是如来觉。
一切法“不实”,是如来觉。
~节录自《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按:如来觉,指“离开对感知之滞留清净心觉知”。一切所感知的叫“法”或“相”,在“离开对感知之滞留清净心觉知””~“如来觉”,就明白世事原貌不存在“生㓕、二元对立、真假”,亦即所谓“无生、无灭、离二边、不实”。)

笔者举出以上以上四段经文,显而易见世尊在开示中,已标出整个“佛法核心”之见解、实践原则:

一、中道是什么?

中道,指驾驭两个极端的滞留~舍离二边,只要“舍离二边”,自然就处于“中道”。

二、二边是什么?

  • 一边是指“符合个人观点、感受”,即是指对“享受”的滞留。
  • 一边是指“不符合个人观点、感受”,即是指对“难受”的滞留。
  • 人类对符合个人观点、感受~身心快乐,所以产生无止境的依恋,这种永无休止的追求叫“rāga贪爱”。
  • 人类对不符合个人观点、感受~身心苦恼,所以产生无止境的抗拒,这种永无休止的排斥叫“dveṣa嗔恚”。
  • 只要沦陷于任何一个极端,甚至乎两个极端也同时黏附,这种犹如“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神一般心态,彷佛要掌控天下间的事态发展,事事以自我感觉为先的套路,叫“moha愚痴”。

掉入两个极端,便偏离了“世间原貌~实相”,因为苦乐本身只是个人缔造之感受,变幻莫测,这是凡夫之行。 

反之,明白佛法核心之行为者,对“符合、不符合”个人观点、感受也不滞留,能够舍离二边而处于“中道”,生起慧眼、寂静、证智,走向觉悟、涅槃,叫“圣贤之行”。

三、如何行使中道?

行使中道并非对苦受、乐受麻木无知,犹如植物人,而是清清楚楚勇敢面对。

由于符合或不符合个人观点、感受,不断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习惯成自然驱使…..

  • 对顺心产生依恋。
  • 对逆意产生抗拒。

贪爱、嗔恚、愚痴,顺我者对、逆我者错,内心又怎能平静呢?苦是必然的。为了行使中道,便要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苦受及乐受。

  • 对顺心不起“再多延长”的強烈诉求。
  • 对逆意不起“尽快消失”的強烈诉求。

要顺逆也坦然面对,随顺际遇而努力面对,努力面对后随顺际遇,不断检讨结果、不断调整方法,如实地觉知世间原貌之“无常”,际遇“并无自主”之特质,常常憶记起一切唯心造,不落两边,这就是真正的“中道”,亦即是大乘佛法所指的“般若波罗蜜多”其中内涵也。

以上四段经文的内涵,就是佛陀说法之核心~中道,此乃“般若波罗蜜多”的最好证明,铁证如山,共勉。

~轻心

评论区

闻鸡起舞

其实这就是很多人存在的一个盲点,佛法和生活并不冲突,不滞留观点不等于否定观点,人在人间生活,肯定要按照人间的规则去活动,但是内心不会滞留在这些观点上。
a自己认定一个女士美如西施,这只是自己的观点,不能要求别人非要认同自己观点就行,不然就是滞留观点了,人心不同,感受观点都不同,哪有一个绝对的准则?
世事如幻,一切都不要执着!~

雨伞

生活中为人处事是需要三观的,我们对一个东西的价值,一件事的好坏,一个人的美丑,各人有各人的标准。

佛法并不是教我们去舍弃这些标准(观念),而是说运用即放下。因为每个人的观念都不一样,过于执着自己的那个标准,这就是烦恼之源。

所以重要的是不要自己束缚自己,勿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的,是绝对的就好。

达林

这篇回答将绝大多数的进入修行追求觉醒的人,其存在的深层困惑解释的非常清晰。

大多数人刚一接触,往往陷入断灭空否定一切变得悲观厌世;要么就陷入空和有的矛盾中不可自拔,或是把执着当成积极上进,或是把积极上进当成执着,结果徒增痛苦与折磨。

这些难以自明的困惑,可以说每个探路者都躲避不过,若是能通过这篇回答得到开解,真正明白的话,自此所谓修行和生活将不会再被割裂开。也将明白所谓修行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降服心的滞留的过程,而不是着眼计较于种种形式和观点,自己练的怎么样,问问自己的心就知道了。

一切都不要执着,不代表一切都不要做不要参与,而是说人生这场角色扮演游戏,你大可以投入去探索,去扮演各个角色,但永远不要入戏太深把游戏太当真;同时游戏虽然虚幻,规则还是要遵守的,否则容易被淘汰啦;有观点做选择的时候没问题,但是也不能非此不可走极端,因为大家都是玩家,大家也都有各自的主观见解,共同参与组成了游戏。

这种既不要完全肯定(空),也不要完全否定(假),更不要走极端(中),乃是所有究竟的修行传承流派系统的最核心最本质提倡,如此融会贯通,自会明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含义啦。

东靖

众人对于世界的主观感受与认知,构成了价值观的共识。人在世间生活,自然有各自的主观感受,认知,价值观。

好比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入错女厠,就是大件事。看到朋友客人,当然要打招呼问好。

 

只是必需要明白,人主观的感受,价值观,都是出自于人心而有,它没有一个永恒不变客观的存在,是处于名为无常的变化之中,叫如梦如幻。

也就是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故说,不执著并非木石无知,只是明确知道一切主观感受、观点、价值观是从心所生,本来如幻,从而返修理自心,不再攀附、滞留于一切主观感受、观点、价值观,而烦恼自得以如实止息。

杨树林

客观唯物主义?

一蓑烟雨

三观由人心建立,没有客观绝对的“是非对错”,故此不必执着于“一定要怎样、一定不能怎样”,执着某个观念面对无常变幻的观念,就会升起烦恼。

人生如同rpg游戏,既然在人道,就有人道的游戏规则,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玩家,就会面临出局的可能。

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别无对错,错的是滞留于分别产生出来的观点。喜欢美女无错,喜欢到美女而茶饭不思就是错。喜欢就去追求,追求不到也可释然。为了高工资而努力工作,为了拿到好成绩就努力读书,只需不再患得患失就好。

Chen DunZhi

不同的社会环境,固然有不同的社会秩序需要人们去遵守。例如在某些国家枪支弹药可以合法自由买卖,但是换做在中国那可是犯罪行为。

世上也没有绝对的好坏、美丑、喜恶等二元对立的观念,一切的观念都是自心应缘而生,都是相对于立场和认知所决定。

佛法不会教导世人摒弃任何观念,而是引导世人,一切的观念都是虚幻不实的,唯心所造。

故此,一切都不要执着。随顺际遇顺应当下的社会准则积极面对,过后就要放下不执着。

骑着兔子的巫师

[好奇]请问,如果对一件事,不同的人的是非标准不同,该如何处理?简单举例,比如借钱,有的人借钱感到不好意思,一有钱立马就会还,对借钱给他的人心存感激。有人觉得只是借钱,借了还了就可以了。有人借了钱,根本不想还,觉得自己能借到钱是本事,能不还钱也是本事。如果没有分别心,都出借了,那对应的就是三种不同的“大众的价值观”心该如何安放?

Chen DunZhi回复骑着兔子的巫师

身处世俗社会,理应做到诚实守信,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个人要是怕借出去的钱债务人不还,不借即可。不必为了此事而耿耿于怀!

佛法不是为世间另定基准,而是让世人明白世事的基准是变幻无常、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凡事都不要执着。

骑着兔子的巫师回复Chen DunZhi

我的例子可能不好,再比如,美国是霸权主义,而我们是信奉和平发展。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与自己的价值观不同该如何相处?

Chen DunZhi回复骑着兔子的巫师

请问美国是霸权主义和我们信奉和平发展这些言论的依据来自哪里,在下认为是来自你于的内心。

与自己不同价值观的人该如何相处,在下送你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骑着兔子的巫师

赢:争取到自己所需要的心意。

输:争取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心意。

和:尽管退让大家百分比不同,只要双方各让一步,最后得到共识。

破:两败具伤。

但以上不是佛法,以上只是“兵法”。

佛法没有教人怎样做,佛法只是告诉人一切都是自心缔造的感觉,如同幻影。

你杀人放火,只要你愿意承担法律责任、被报仇的下场、因果责任,你愿意承担一切就得了,佛陀只是老师,绝不会介入,因为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故此,想怎样相处就怎样相处,一切自作自受。

东靖回复骑着兔子的巫师

佛法不是教导我们,应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或认同与否定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只是教导我们认识自心。

生活中不管你做怎么样的选择,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你选择之后,怎么样、好不好,你承担结果就是了,总之一切都是叫做自己自作自受。

骑着兔子的巫师回复东靖

谢谢,我还不知道怎么认识自心。自作自受很认同,就是种瓜的瓜,因果的意思对么?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果,怎么做选择是个问题,是因为我不知道怎么认识自心,所以在做选择上有困难对么?如果我认识了自心就不会选择困难了对么?

骑着兔子的巫师回复Chen DunZhi

嗯,我内心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也这么说了出来。这个对我来说很容易,这个可能就是我内心的真实表达,这可能就是我的内心,不管对还是错,完全凭第一感觉说和做出来,但这好像不对。

骑着兔子的巫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农夫与蛇,东坡先生与狼,农夫和东坡先生是按自己想的做的,可结果并不好。佛法不是教人开智慧的么?如果农夫和东坡先生学了佛法,可能也会一点兵法的话,可能想法就不同了,自作自受的作和受就都不同了。如果他们都愿意承担,但不同的他们承担的结果也不同了。

完全回复骑着兔子的巫师

朋友你好,佛法是心地法门,从来不会为世界另定基准,它只教人“一切都不要执着”。

佛法教我们“般若”,就是告诉我们不要陷入一切的二元对立,不落入一切二边的观点、立场。(这里要注意,“不落入、不陷入”不是指没有观点、立场,而是说运用观点立场,但不把它认成理所当然,更不把它当成唯一。)

回到阁下所举的借钱例子,您可以选择“借”或者“不借”,但千万不要把这种选择、这种观念当成“理所当然”,更不要因为它而耿耿于怀,升起烦恼。

如果阁下问我怎么做?我也可以分享一下。

我首先会看“来者何人?”,既然对方跟你借钱,双方势必有一定的交情,有相互的了解。那我会看他平时的为人诚不诚信,正不正直,真不真诚?然后问清楚借钱的数目,用钱的目的,最后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而做出选择。

如果他不务正业、用钱的目的不善,那我借钱岂不是助长了他吗?

倘若他真的有难,眼下急需要钱,又不会做危害自己和他人的事,那么我会在我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借。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做法,仅供阁下参考。

其实般若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智慧,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绝对,世事观念、价值取向千差万别都是因各人心不同而造就,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时、因地、因人做出当下合理的调整,何必那么纠结呢?

东靖回复骑着兔子的巫师

建议你把此文答主,轻心老师的文章先细心看吧,用心体悟,相信一定会有收获,有些问题须要自己细心思惟寻得答案。

怎么样生活、做事、面对际遇,只要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对人善心的善意,你怎样做都可以。

怎么样认识自心,这个要问你自己呀,因为是你自己的心,不是别人的。

只能说,当你烦恼的时候,当你嗔怒的时候,当你难舍难受纠结的时候,你要如实看清楚,困扰你的那一切,它们究竟是什么?原因何在?根源在哪里?

要认清楚自心所起的作用,明白凡是攀附、滞留于自心动念所出的观点,都是贪欲现行所起的作用。你会明白人为何经常死死抓取观念不肯放手,你就明白了欲究竟是什么,当然你也就明白了执着。

而止息烦恼,就是从自心入手,逐渐止息贪嗔痴。把轻心老师文章好好细心看吧,你会有收获的,加油。

骑着兔子的巫师回复完全

不好意思,我把回复写道文章下面了,感谢。

骑着兔子的巫师回复东靖

谢谢你。我是在浏览时发现轻心老师的文章的,读了一篇如醍醐灌顶,立马加了关注。以前的文章还没认真阅读,对于佛学以前没有接触过,所说所想都是自己内心的感触,感谢你们大家的热心回复。

闻鸡起舞回复骑着兔子的巫师

你说的借钱不还,这属于世间法,如果要不回来,就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尽心维权,最终要不要得回来,就尽心随缘了~佛法不是教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尽心后随缘~这份自在不正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吗????

美莉娅姆回复骑着兔子的巫师

假如农夫和东坡先生懂得兵法,处事方法有了变化,仍然并不代表结果一定如意,一件事的促成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众缘和合而成,个人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缘,无法主宰事态走向。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不要执着,因为执着是我们陷入烦恼的根源。所以农夫和东坡先生若是懂得佛法,他们仍然尽力用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比如学习兵法应对,但是结果无论怎样他们都会坦然接受,不会为此纠结痛苦耿耿于怀。

骑着兔子的巫师回复美莉娅姆

谢谢你。

骑着兔子的巫师回复闻鸡起舞

谢谢你

Handsome轻心 (作者) 

经过两年时间去写文章,我发现民间佛教出现一个极严重的问题,原来一般信徒完全不知道什么叫般若,亦即是不知道什么叫中道。

民间信徒一厢情愿为佛陀扣帽子,冤枉他老人家2000多年!

天啊!佛法所指的一切都不要执着是指感觉,不是否定及离弃啊!

骑着兔子的巫师

可能是得失心太重了,总想在遇到问题时有一个好的处理方式,对佛学也没有研究过,知道学佛能开智,所以想从佛学中找到处理世间法的方法,这也是贪念吧。例子我想表达的仅是价值观,分别心的问题,表达的也不太好,谢谢你给出的详细的处理方式。

Handsome轻心 (作者) 

天啊!!!信徒误以为“离弃感觉”是佛法,怪不得他们以为“性无能是清浄”啦!

般若Prajna

生活的剧情,其实它是没有颜色的,每人感受不同全部是因为大家的内心提起了不同的观念,不要觉得你的观念就是对的,他的观念就是错的,其实就是不同颜色的画笔,没有对错,没有高下。

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将文章重新编辑,大家可再次理解。

骑着兔子的巫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感谢老师。

骑着兔子的巫师

感谢老师又重新编辑了文章,谢谢,不过我犯了一个错误,我想转发一下的,看到有个向下的箭头就点了以为是个下拉菜单,结果点了。真是蠢笨,希望老师不要介意。真对不起。

小花花就是我呀

这篇文章在回答问题之余,又为大家引经据典,更讲解“中道、两边”的含义、以及如何融入生活。简练、清楚、明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