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区
《预设错误前提~荒谬的提问》
“如果给我一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浓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决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
~~~~~~~~~~~~~~~~~~~~~~~~~~~~~~~~~~~~~~~~~~~~~~~~~~~~~~~~~~~~~~~~~~~~~~~~~
“如果给我回应一个涉及解脱烦恼的问题,我会“不限时间”来思考及浓缩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才会提笔分享心得。
反之,如果只是带着“预设前提”,而这个预设前提却不合逻辑的话,就算本人能得到金钱回报,我也不会多说一句话,否则便违背良心。况且“中道”本来就是以“舍离观念的滞留”来切入,又怎会纠缠于“感受”来斤斤计较?”
~轻心
预设错误前提例子
问:如何戒掉邪淫?
答:“如何戒掉邪淫?”这句话本来就带着歧义,因为人人对邪淫二字,已经理解不一。根据《巴利三藏》记载这“邪、淫”二字全是两回事,
- “kamesu欲”,此欲字在这里指“性行为”。
- “micchacara邪行”,指“被谴责的低劣行为”。
把(kamesu micchacara)两者意思合起来就成为“欲邪行”,亦即是指“被谴责的性行为”。
如此一来,此条“俗家戒律”准则的意思便呼之欲出,即“我遵守不做被谴责的性活动”,此处“被谴责的性活动”是指“与不可行淫的对象发生的性活动”而已。
(按:此戒律从无设定局限为情侣性事或自我疏导~自慰)
“如何戒掉邪淫?”这句话根据《在家五戒》中的第三条巴利文为:
Abrahmacariy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
我受持离欲邪行学处(即戒邪淫)。
明显地此戒重点放在“不作被谴责性行为”,亦即针对“作被谴责性行为”之事情而禁止,这是大前提。
但民间普遍却把“邪淫”二字设定为婚姻伴侣以外的任何身份及方式视为邪淫,完全违背《巴利三藏》记载。
如果表明发言纯属个人理解还可以,但如果硬说为经文记载,此举是自作聪明、不负责任,更是不诚实表现。
况且在违背人类机制的情况下,已经不合情理,经文也不可能照单全收,因为经文只是零碎片段之线索。
(按:婚姻后才能解决性生理诉求,除了婚姻对象,以外情况一律视作邪,此乃完全不合情理)
- 佛法是教人面对性行为须适可而止,否则构成“贪”。
- 民间信徒是教人在结婚前不可作出任何性诉求之疏导。
后者跟两者背道而驰,更沦陷极端。所以,笔者面对“预设错误前提”,除非愿意将前提错误也解释清楚,否则一律不作回应。
再者,如提问“刻意预设错误前提”,动机不善,不怀好意,此举伤害公众利益,误导别人,站佛法而言,此人必将“遭受不善因果回报”,其人唯恐天下不乱的恶意思想言行,只会浪费读者时间,受到社会摒弃。
- “佛经记载就代表佛说”
- “佛经没有记载就代表不是佛说”
以上两个情况也是“预设错误前提”,原因交给读者自行消化,在此不赘。
举一反三,读者不难发现《知乎》佛教板块的提问常常充斥着“预设错误前提”,如同荒谬的提问,至于是否值得回应,那就各自衡量。
~轻心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经记载就代表佛说”
“佛经没有记载就代表不是佛说”
以上两个情况也是“预设错误前提”,
美莉娅姆
如果提问已经是错误预设前提,那么接下来的回答如果顺着题目去答,那么就是错上加错,只会误导别人,令人更加执着,并没有什么正面意义。
但是假设题主只是无心,本身可能对问题的理解就是偏的,将问题加以描述清楚,旁人便可看出他的理解误区,那么此时有人指出他的提问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正,再做回答,众人都可受益。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教徒为什么喜欢吃素?”这个提问的前提已经是预设错误。
一、佛法不会主张用喜欢及讨厌来面对人生,因为佛法是中道,如此一来喜欢什么已经不重要,用喜欢来形容所有佛教信徒,这已经是错误的前提。
二、吃素与佛法无关,佛法引人导学生产生“四无量心”,其中牵涉慈悲,慈悲是面对具有思想感知的生命,并非死物,简单而说,佛法从来并没有主张求觉的人拣饮择食。
三、前提错误,绝不能顺着错误前提来回答,因为前提已经不成立,谁说佛教徒喜欢食素?只要世上有一个佛教徒不是喜欢食素,已经完全推翻彻底。
四、喜欢食素、食素,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未搞清楚四点之下就任意回应,根本就浪费时间。
美莉娅姆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是啊,因为不明佛法是中道,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带有主观预设的提问,认定佛教徒就应该是怎样做的或者喜欢怎样做的。佛教徒为什么喜欢吃素这个提问就是题主内心预设了佛教徒一定喜欢吃素。。
问题是提问者如何知道所有佛教徒都喜欢吃素呢?看到有的佛教徒只吃素,就代表他内心一定喜欢吃素吗?就算有些佛教徒明确表示喜欢吃素,就代表全部佛教徒都喜欢吃素吗?由此可见,根本是一厢情愿的自我设想…逻辑都存在问题。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杀生,完全跟食什么无关。
Handsome轻心 (作者)
面对牛鬼蛇神,乌烟瘴气的宗教,需要我这种人的大胆发言,我的角色已经骑上虎背,接受到批评是预计之内。大道面前,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轻心是无畏无惧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无独有偶,刚刚又见到有人提问《为什么现在人对于佛教有特别大的反感?》这句话又是“预设错误前提”。
这个错误前提是“如何确认了现在人对于佛教有特别大的反感”,这个统计是经过全地球的统计吗?
(按:会否大部份人非常喜欢佛教,却无把内心表达出来,这种机率是存在的)
重点是回应姐有否能力作出全地球人类的统计,否则回答这个提问,根本不负责。
(按:(现在人)这个字眼,带着断章取义)
菩提树下
佛法在生活中,并不在佛经中。一切应围绕着生活。一个人,就算是学佛了,不见得与正常人有多大区别,一样可以吃肉,也一样可以自己解决生理需求。若是有人说“自慰会下地狱”,那便是学偏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再来一个:《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净土宗是邪宗?如何修习才如法?》这句话预设前提错误,确实铁证如山。
1)“那么多人”这个字眼是经过数字什么统计出来?
2)净土是什么?
3)什么叫邪?
4)什么叫修习?
5)什么叫如法?
未搞清楚以上5点,就武断预设前提,这样可以得到什么回答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参禅学道须到不忍舍处底田地正好做工夫,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宋代.枯崖和尚》
莲子清如水
很多人思考问题时,会直接顺着提问者的思路走下去,而不会对这个问题本身产生质疑,落入了提问的陷阱。究其原因,还是大部分人对真正的佛法不了解,纠结于种种形式,比如吃素、性活动、迷信、门派高低、伪鸡汤等等,佛法就是心地法门,就是降伏内心执着,不是宗教。倘若明白这一点,很多疑问都不攻自破,如果不明白,就会在这些问题上团团转,走不出来。[拜托]
莲子清如水回复莲子清如水
现代社会的大背景就是佛法被扭曲太多,知乎上很多佛法问题,连问题本身都是错的,这个很值得警惕。如果学佛法越学越不开心,就应该检查一下是否自己没有学到真正传承的佛法理念,是不是被一些本身存在错误的问题带跑偏了,落入了思维陷阱,越想越迷惑,越想越走偏。希望修行人能对这些问题保持质疑精神,多追本溯源,多在生活中检验实际效果。[拜托]
Handsome轻心 (作者)
说时迟,那时快,再来一个预设前提错误的题目:
《佛教是否会阻碍社会进步?》
1)世上有那一领域会绝对阻碍社会进步?存在吗?
2)世上有那一领域会绝对促使社会进步?存在吗?
3)如果世上没有具体客观领域可以绝对地促使社会障碍或进步,如此一来局限针对佛教来说,最后会得到什么合逻辑的回应?
搞清楚以上三点,再回应都未迟,不过仍然一句,这些提问绝对未能够使我轻心提笔。
东靖
为什么现代人对于佛教有特别大的反感?这样的提问,如果不是提问者彻底无知,那极可能就是其别有用心了,而至于详情亦惟提问者心中清楚。
这个提问之预设,是基于他对“现代人对于佛教有特别大的反感”的肯定。而实际上它这个预设的前提根本不成立。这就是属于典型的偷龙转风、偷换概念、偷偷摸摸、偷天换日…总之就是一个“偷”字。
张三不喜欢黄色大衣,张三公开提问“为什么现代人对于穿黄色大衣有特别大的反感?”
张三不喜欢睡觉前刷牙,张三公开提问“为什么现在人对于睡觉前刷牙有特别大的反感?”
再看张三为什么要喜欢这么问呢?假如张三如实提问“为什么xx(张三)对于睡觉前刷牙有特别大的反感?”相信大家可能一定会感觉个提问者小品幽默,当然也至低是一个诚实的小品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