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轻心离开知乎前之最后分享~中道未了緣》

「你追求的很多东西,没有几样是必须拥有的,只不过你已经习惯了某些思维,误以为离开这个就活不下去。一旦你主动或被迫改变了这种习惯,就会发现对生命可以有另一种理解。苏格拉底曾站在百货市场中开怀大笑:“看哪,天底下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我真幸福!”」

以上说话大概出自一位知名的上师口中,笔者此刻不是着眼谁所写,而是尝试用“中道”、“般若波罗蜜多”来剖析这段说话是否合乎佛法核心。

一、“你追求的很多东西,没有几样是必须拥有的”这句话潜台词带着…..

1)先判断是否“需要、必须、必须拥有”,其侧面来说就是必然存在另一个“不需要、不必须、不必须拥有”。

2)“你、追求”侧面来说就是必然存在另一个“我、不追求”。

如果预设是否“我的需要、我的必须、我的必须拥有”前提,才界定是否应该生起“追求、不追求”。

这明显是坚持划分了“我的、别人的”而滞留,属于滞留于“我相、众生相”来面对际遇,沦陷了两个极端~(落二边),偏离“中道”。

二、难道东西是“别人需要、别人必须、别人必须拥有,自己才不应该生起“追求、不追求”吗?

三、

  • 这个东西“不是我的需要、不是我的必须、不是我的必须拥有”。
  • 这个东西“是我的需要、是我的必须、是我的必须拥有”。

以上明显就是“落二边”,偏离“中道”。

总结:这种以“我”字为先预设基准,明显被“我”字所牢牢绑缚,一相着,四相皆着。

再者,真幸福是超越了“我的感知及被感知”而产生的自在~“观自在”,并不可能在滞留“我的”之下而得到,有我罪即生,必起烦恼。

如果明白“自性具足万法、诸法本是无生、中道、般若波罗蜜多”,那么修心时刻,又怎会以“落二边”的态度来意图契入“中道”?

世尊说法四十多年,其言教皆以“中道”之钥匙一理贯穿人生及宇宙原貌,因为万事万物运行是“中性”,本质是“空”,种种界别只是人心。

《金刚经》教人降心住心,直指“诸法实相如幻”,教人明白实相而“于相离相、明实相而破相、不取不舍”,更不否定眼前际遇。

可是以上这段说话竟然以“我的需要、我的必须、我的必须拥有、别人的需要、别人的必须、别人的必须拥有、幸福的、没有幸福的”之个人观念来教人,明显不明白“中道”是什么?

中道是佛法核心,从来不会教人用禁止、抑制、逃避之“斩脚趾避沙虫”方式来修练。

摒弃一端,却执取另一端,分明就是外道两边之见,陷入二入对立,属于“边见”,现代语就是叫“偏见”,绝非世尊教法的原理。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念之差,万劫不复。

此刻笔者并非针对谁所说,只就发言内涵而作出探讨。若因发者之“身份、名气”而覆盖了中道之真相,作出个人崇拜,这就明显地坚持了观念,又如何谈得上“舍离对观念的坚持”?

离暗自光,离光自暗。

光并非暗的另一个存在。暗并非光的另一个存在。

离二边,强名曰:“中”。中并不是观念,也不是中立,“中”更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舍离两边之下的一个名词而已。

中道是什么?

中道,指“舍离两个极端的滞留”~舍离二边,只要“舍离二边”,自然就处于“中道”。

根据资料统计“中道”二字在《杂阿含经》中,一共出现了六次。

中道在梵语是“madhyamā-mārga”,巴利语是“majjhimā paṭipadā”。

madhya是形容词,指“中间”,如在后加上mā,变成madhyamā,意为“至极之中”,mārga是“道、道路、方法、方式”。

“madhyam至极之中”就是两边不住,亦即不坚持何观念~无去处,强名曰;“中”

作为学佛人,务必事事求真,圣弟子行事必以“中道”面对人生,不可得过且过,人云亦云,糊里糊涂,以讹传讹,更不可被名人名气所影响,表达佛法要对自己、对别人负责,否则种下不善之因,将来必受不善之果。

P.S 这段文章是我在离开前最后一篇写的文章分享,借着一个例子宣说什么是“中道”,尽管表达未能妥善,希望这篇文章为有心学佛的人带来脑震荡,祈愿不久的将来在香港网站跟大家再续未了缘,阿弥陀佛。

~三宝弟子轻心合十

《屎坑心底话》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3010.html

评论区

徐晓

知乎非善地,一路走好,阿弥陀佛????

影子先生

[拜托][拜托][拜托]

好小静

[拜托]

王克圆

[拜托] 可否留个关注渠道?

高鹏

感官带来的内在感受是客观的,但人心是主观的,会将感受加以区分,好的,不好的,喜欢的,讨厌的等,然后不断的将自己沉醉于这些感受之中无法自拔,于是烦恼不断。如果能将自心立于中道,不偏不倚,不沉醉于这些感受之中,那就会让自己平静下来。收获喜悦和宽容。感谢轻兄的教导。这一年多来,让我受益匪浅。我会继续学习您所教导的心法并尽自己所能去分享给更多的人。

感恩轻心师兄!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

弄丢魂魄的行者

真的希望看到您更多的文字,以后怎么才能找到呀???
[拜托][拜托][拜托]

美莉娅姆

“你追求的很多东西,没有几样是必须拥有的”

这句话潜台词…..

“自己必须拥有的,就代表要追求”。

“自己不是必须拥有的,就代表不追求”。

“以自己作准绳来决定必须、不必须,更以这个决定作为基准,来厘定为追求、不追求”

凭着以上三点潜台词,这些基准是来自什么?就是“我的认为”。

~以上这段说话来自轻心跟我说

平静的心

每次看了您的文字都能得到启发,愿以后常能聆听您的教诲![拜托][拜托][拜托]

清如许

需要、不需要,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建立的观念,粘附于由“我”产生的各种观念和感觉生活,不会感受到真正自在。修行不是在丛林里过极简生活,反对物质欲望,而是通过调整自心,舍离对欲望的紧抓不放,我会在生活中好好修心。永远感恩您笔耕不辍的布施[拜托]

花生米

[拜托]师兄,香港网站见!

莲子清如水

现在的新闻媒体平台上充斥着这类心灵鸡汤,特点是文字优美,文学性高,读来朗朗上口,但细想来却很没道理,导人偏激,年轻人很容易被迷惑。而且很多所谓的名人名言都是现在人编的,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这句话是不是他本意很难考证。文学往往是边见,名著也一样,面对这样的文字应该警惕,不要不加思考就信了。

gigi

一有时间就会细细品味师兄的文章,希望尽量可以多吸收一些,感恩轻心的法布施,无私奉献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不搞个人崇拜,理性思考,遵从中道[拜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