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转发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内心究竟是怎样?》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空、假、中

体验是个人感觉,体验必因人而异,并不存在客观体验,全属主观,这状况叫“空”。具有此概念的人,自然不会滞留于“观点、想法、立场、取态、决定”等,叫“空观”。

一、空观

“空观”:指明白一切体验全属主观,本来是“空”,自然不会面对际遇时耿耿于怀。

二、假观

“假观”:指虽然明白体验是空,但无法否认其体验过程。

故此,应该在“空观”里建立“假观”来提醒自己不能否定人生际遇,决不能把际遇视为不存在,务求产生积极面对态度,明白一切只是历程桥段,不必滞留任何桥段,顺应人间法则、社会规律,做当下该做的事。

三、中观

“中观”,指既然明白不可否定体验,亦不能对体验过分认真,否则便会造成对体验攀附不放。

这种明白“既不否定体验,又不攀附体验”的思维,使人面对际遇时不会耿耿于怀,也不会逃避现实,却能积极面对体验,叫“中道”。

当在培养“空观”的时候,就要明白面对体验不可过分认真,又不把体验置诸不理,这就已兼容培养“假观”和“中观”了,所谓看得空,其实就是明白得“通透”。

所以,在培养“空观”时,也应当要明白“假、中”之想法,也何尝不是空呢。

(按:空观,就是使人明白世事无非只是一场主观感觉,此主观感觉本来就人人不同,矛盾是必然的,不必为各人本来就不同之主观立场而争议)

由此可见,在培养“假观”时,只需要“建立在效果”便是,积极面对后就随即放下。
(按:举例说,进食始终会消化,化为乌有,但不可因此而否定进食所带来滋养生命的效果)

最后,培养“中观”时,经历体验时不会滞留于空、也不会滞留于假,既不否定、也不滞留,不取不舍,这样就会真正契入“中道”。
说来说去….

空,是破除“有”的攀附。

假,是破除“无”的攀附。

(按:破除有无,就是破除对任何体验的的执着)

中,是破除滞留于“两个极端”的攀附,永不落入任何极端~不落二边,更无滞留观点落脚之处~“无去处”,这就是佛法所指的“般若波罗蜜多”,勉强来说叫“中道”。

我就是我

跟着大德的脚步,一定会越来越好

故道白云

不知道怎样培养对大乘佛法的信心,知乎上的排佛回答看得多了,自己的信心都不具足了,要不是我给鬼掐过脖子,我可能都变得唯物了[捂脸]

事实证明,在周遭环境的影响下,人还是很容易动摇信心的啊。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故道白云

《屎坑心底话》

《屎坑心底话》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e6%88%91%e5%92%8c%e7%9f%a5%e4%b9%8e%e7%9a%84%e9%87%8d%e8%a6%81%e5%9b%a0%e7%bc%98/3010.html

巫虫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说得真好,有新网址时祈请告知,好多向您学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