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馨提示:以下文字是笔者20多年修行体验,纯粹分享,不必起无为争端,善意讨论,无任欢迎,不喜勿阅便是。恶意挑衅、制造事端者,请阁下绕道而行,共勉》
长期病患者
面对无论佛教喜爱之人仕,初次接触佛教、甚至较为资深的信徒、行者,谁也难以描述修行佛法的人内心怎样状况,原因不是表达能力问题,而是佛法犹如药物,只是因应不同病况“应病予药”,人类的执着就是病。
假设要浓缩几句话,便能让如喜爱“吃快餐”般之都市人极速了解“病者吃药治疗期间的心理状况”,如果说是没有难道就是欺骗大家。
笔者被人问及此课题亦无数遍,由于每次因时间关系或种种客观因素,总不能清楚表达,当然不意味今次表达可清楚解释。
要把昔日2500多年前佛陀说足40多年的教育,此刻以病者身份用一篇文章展示出来,是否大言不惭?坦白说,佛法博大精深,要回应这个提问确实有如千斤重,究竟要用那个位置切入表达,需要非常审慎,否则害己害人。
经过深思熟虑,今次尝试用三个点子来说一说作为自小接触大乘佛法达“20年长期病患者”的身份,把所体验到的分享出来。
佛法无边
北传所谓的大乘佛法“并不拘泥于形式,甚至乎从来“不应滞留在任何形式”。严格来说,一般在民间所获得到的佛法资讯并不是“大乘佛法”原貌,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笔者何出此言?
素食、禁欲、单身主义、放生、烧香、拜佛像、燃灯、印经、抄写经、诵经、口念佛、祈福、破灾难、等死求生净土,这些通通也不是大乘佛法的原貌,甚至乎半丝也扯不上跟佛法有关,只不过民间一直以讹传讹,习非成是,习惯成自然,彷佛把此等言行举止界定为理所当然似的,难道释迦牟尼佛说足40多年,就是说形式主义吗?
(按:凡滞留在单一边观点,就会沦陷两个极端之中,佛法是跳出二元两边~佛法无边)
因缘际会,最近因为笔者与一众同修正在探讨一本道教书籍,一看简直令我拍案叫绝!劲!
笔者发现书内超过90%的内涵完全吻合佛法,其余10%是牵涉“功法”,而且表达精准,一针见血,故此今次借助书籍内一些启发来为读者分享个人体验。
(按:再一次证明佛法无边、无处不在,无边就是没有边际界限的意思。佛法并不局限自释迦牟尼佛口中,更不是释迦牟尼佛独家拥有,重点是有没有智商能够洞悉)
笔者今次不打算说《四圣谛》,因为课题牵涉大乘佛法行者本应具有的内心世界。
Are you ready !
现在单刀直入……
主观的幻影
- 有谁知道原来“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只有感官经验造出来的世界”,每人运用自己的“感官”把资料摄入脑里,因为“不能、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故此,人将际遇透过感官来将资料“主观选择性”的摄入,再经个人“信念、价值观、准则”过滤而决定意义,成为“定义”,留在脑中。
- 那份过去的“记忆体~识”形成一连串的“信念、价值观、准则”,全都是主观形成。故此,过滤出来的所谓“定义”,根本只是“个人定义”而已,而并非来自世事本身,亦即是“我认为”而已。
- 每人都以上述方式思维,所以一点一滴地塑造了自己出来。故此,人是“主观”的,佛法上称为“我执”,亦即事事以“我的个人感觉”为大前提,凌驾于一切之上,并以这方式建立对世界认知,因此,根本“没有绝对真实,只有主观感觉”,再而强行划分成“二元对立”,佛法上叫“落两边”。
- 每人都自制地图,在这“自我世界”中生活,若改变了由“主观选择性”模式,就会改变世事对自己为所带来的“影响,感受”,就所谓的“喜怒哀乐”。
- 喜怒哀乐的“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环境、现象”,而是来自我们对世事的“主观态度”,佛法上称为“着相”,亦即是主观“信念、价值、准则”所构成,叫“我执”。
- 世事是死物,它没有个人感觉,更加没有“自主性”,它只是一个表象,佛法把这种表象称为没有“自性”的状况叫“无生”,赋予千差万别的只是人心,这个万物真实状况,叫“诸法无生”。
- 佛法教人明白“无须、无法”改变过所谓的“外在世界”使自己快乐, 一切都只是自我陶醉出来的一场“感觉”,但为何人感到世事“如此真实,拳拳到肉”?因为世事、世界全是由自我一手一脚制造出来的“一场个人感觉”,所以非常真实。
心是统帅
- 现象从来不曾给我们“喜怒哀乐”,只是来自人对世事的“个人判断、个人反应”,人人感受根本不同,既然感受不同,所以确实并没有“客观世界”,一切也只是“主观感觉”。
- 因此,只要能改变了“脑里世界”,感受就会完全天翻地覆,人生际遇感受便会改写。
- 万物以大地为根,心就是根本,佛法就是以改变“心”为主的法门,所以叫“心地法门”,将心调炼就会将烦恼“连根拔起”,这就是所谓的“修心”。
不明佛法的人,往往是怀着强烈“二元对立”来生活,当受到批评、非议的时候,就会感到不舒服,忐忑不安,意志消沉,甚至生起仇恨心。
喜恶源自主观的心 ~ 二元对立
人对世事的态度,全来自透过六种感知功能~“六根”聚合而生起的感受,亦即是透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思维活动,所引起一连串身体内外的生理及化学反应所带来的“感觉”。
故此,全部只是内部主观发生,人所“追随、拒绝”的只是“内在感觉”,并非来自被感知的外界,世间只是“中性活动”,批判、分别的是“心”作怪。
- 这份感觉凝聚成“喜欢、嫌弃”的两种态度作为主轴,一部份你更能回忆,另一部份你却会完全忘记,但无论是否记得起,那份因六根感知聚合的“生化反应”复杂细节过程,都会不知也不觉“累积讯息”储存下来,形成了“感觉记忆体~(识)”,导致使人面对世事,也情不自禁、不受控,在不知不觉地自动提出记忆中的累积讯息去运作面对眼前的际遇。
- 人总活在“荣辱、得失、对错、善恶”等等之间的对立世界里,所以矛盾、纠结、烦恼是必然的,这种“二分法”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
-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这样分化所有人事物的价值,彷佛以为这“二分法”就是处世理所当然之道,谁知这种“二分法思维”存在大量逻辑谬误,难道世界上颜色又岂会只得“非黑即白”这样简单?
人总惯性看表面事相作基准,局限只得“两种对立”角度层面,常常只考虑一系列“两极端”的可能性,而排除其他可能,看不见“两极端”以外领域,佛法上叫“边见”,亦即永远执取“偏侧于一边见解,却看不见整体”,这就是痛苦根源,佛法叫“着相”。(按:“着”指滞留。“相”指由感知后而出的观点。)
掉进二元沼泽~烦恼
这种“喜欢~取、嫌弃~舍”的惯性思维,进一步地操控着我们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让人无知的向“外界表象~相”作出无止境的“攀附”,到头来做出很多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了自己的决定,就为满足那份内在的化学反应~“我、我的、我的感觉”。
- 称合我的感觉,想它不断延续~取。
- 不称合我的感觉,想它马上消失~舍。
修行佛法就是超越这两种令人上瘾“惯性思维”,目的就是“破除我的执迷”,人就可以用中庸的思路去平衡生活上种种际遇,再调炼超越“表象框架束缚~离相”,当平等心出现的时候,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内心就会感觉越来越自在,如果未能超越这种“落两边”的思路,人是永远没有办法自在,始终也是在苦乐中浮沉。
两个极端是贪、嗔、痴
- 人的思路应该避免陷于“两个极端~二边”……
- 一个极端就是“称合个人观点”,因为长期黏附称合个人观点而产生的感官“享受”,所以产生无止境的依恋,这种永无休止的追求叫“rāga贪爱”。
- 一个极端就是“不称合个人观点”,因为长期黏附不称合个人观点而产生的感官“难受”,所以产生无止境的抗拒,这种永无休止的排斥叫“dveṣa嗔恚”。
- 只要沦陷于任何一个极端,甚至乎两个极端也同时黏附,这种犹如“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神一般心态,彷佛要掌控天下间的事态发展,事事以自我感觉为先的套路,叫“moha愚痴”。
跳出二元幻影~自在
故此,我决定从那份苦恼的环境中,时刻再找出光明面去自得其乐,男儿女儿也当自强,为了自强就必须不能极端,一定要看出世事的真相,那个真相原来全部在我们的心,不能被相所迷,誓要火焰化红莲。
由此可见,我们就不难理解佛法为何叫“不二法门”? 简言之,就是“没有二元对立”的法门,亦即是觉醒的方法。
佛者,觉也。佛法是“觉醒”的方法,是指出万象的“实相”而已,根本并非谈对错,更并非另定基准去为世间“认定”或“否定”,“对、错”只是人心的基准,并非指事件本身意味了什么。
佛法“不会认定、不会否定”世间任何表象,只是借止恶行善去维持人间活动、因果作为指引去面对人生,目的是离苦得乐,却是权宜之计。
“世俗心”;这思维使人心不断在“二元对立”之中交战似的,执取一边观点却推开另一边观点,那份矛盾使内心产生冲突,使眼中看出的世界容易产生不顺眼。
- 称我心意就认为是对。
- 逆我心意就认为是错。
这种“顺我者对、逆我者错”的思维属执着,这是烦恼根源。
人心执着创造了概念世界,充满了二元对立,当中包括了“上下、左右、这个、那个、内外、对错、真假、正负、好坏、你我、应该、不应该”等等数之不尽的二元对立观念,佛法上叫“分别心”,亦是“着相”。
着相的观念全部是一厢情愿创造出来,宇宙万物只有生灭表象活动,更以不断转化以存在,本质皆空,实相是不生不灭,并没有对立,种种对立及分别只是人心创造错觉,主观道德标准界定出来的幻影。
空、假、中
体验是个人感觉,体验必因人而异,并不存在客观体验,全属主观,这状况叫“空”。具有此概念的人,自然不会滞留于“观点、想法、立场、取态、决定”等,叫“空观”。
一、空观
“空观”:指明白一切体验全属主观,本来是“空”,自然不会面对际遇时耿耿于怀。
二、假观
“假观”:指虽然明白体验是空,但无法否认其体验过程。
故此,应该在“空观”里建立“假观”来提醒自己不能否定人生际遇,决不能把际遇视为不存在,务求产生积极面对态度,明白一切只是历程桥段,不必滞留任何桥段,顺应人间法则、社会规律,做当下该做的事。
三、中观
“中观”,指既然明白不可否定体验,亦不能对体验过分认真,否则便会造成对体验攀附不放。
这种明白“既不否定体验,又不攀附体验”的思维,使人面对际遇时不会耿耿于怀,也不会逃避现实,却能积极面对体验,叫“中道”。
- 当在培养“空观”的时候,就要明白面对体验不可过分认真,又不把体验置诸不理,这就已兼容培养“假观”和“中观”了,所谓看得空,其实就是明白得“通透”。所以,在培养“空观”时,也应当要明白“假、中”之想法,也何尝不是空呢。
(按:空观,就是使人明白世事无非只是一场主观感觉,此主观感觉本来就人人不同,矛盾是必然的,不必为各人本来就不同之主观立场而争议)
- 由此可见,在培养“假观”时,只需要“建立在效果”便是,积极面对后就随即放下。
(按:举例说,进食始终会消化,化为乌有,但不可因此而否定进食所带来滋养生命的效果)
- 最后,培养“中观”时,经历体验时不会滞留于空、也不会滞留于假,既不否定、也不滞留,不取不舍,这样就会真正契入“中道”。
说来说去….
空,是破除“有”的攀附。
假,是破除“无”的攀附。
(按:破除有无,就是破除对任何体验的的执着)
中,是破除滞留于“两个极端”的攀附,永不落入任何极端~不落二边,更无滞留观点落脚之处~“无去处”,这就是佛法所指的“般若波罗蜜多”,勉强来说叫“中道”。
破尽滞留~“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
大乘行者驾驭一切观点与立场,所秉持的方式叫“般若波罗蜜多”,这种出离状态叫“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意思是“从感知中出离”,而不是厌离。
出离心,并非放弃或讨厌世间,而是指从感知出离。佛法,从来都没有“认定”或“否定”世间所出现的活动,而是态度上“超越二元对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每一个“不”字,成双成对,这就是教人“不要滞留”表象二元对立,万法唯心,森罗万象的千差万别,也只是自心创造出来的幻影。
空、假、中的概念其实三位一体,目的是教人破除人生观点、想法、立场、取态、决定”等的一切执着,这就是汉传所流布之大乘佛法核心概括解说,此乃是大乘行者应具备的心。
读者阅毕以上说话,有何感觉?
P.S 各位可以推断一下,如果真的明白文章内涵的人面对生活,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
~轻心
《智慧的真相~俗世梵心》
《智慧的真相~俗世梵心》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 wz/2351.html
《想要开始学佛,请问如何开始?》
想要开始学佛,请问如何开始?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5070.html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为什么有人在佛教板块收费回答问题?》
为什么有人在佛教板块收费回答问题?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765.html
《适合的鞋子》
适合的鞋子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392.html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明白大乘佛法的人,会滞留二元吗?
Steven Smith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不会
Handsome轻心 (作者)
单身、家庭,究竟那一样清净?
素食、肉食,究竟那一个清净?
大乘、小乘,究竟那一个高深?
Steven Smith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根据"空、假、中的概念其实三位一体,目的是教人破除人生观点、想法、立场、取态、决定”等的一切执着,这就是汉传所流布之大乘佛法核心概括解说,此乃是大乘行者应具备的心。",我认为它们都是一样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各位可以推断一下,如果真的明白文章内涵的人面对生活,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人?[捂嘴][捂嘴][捂嘴]
Steven Smith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面对际遇时不会耿耿于怀,也不会逃避现实,却能积极面对体验",情感中只有知性情感和理性情感,没有刚性情感和弹性情感。
誉睿
我自己感觉,现代部分人已经非常心浮气躁,甚至乎不肯静下心来反观自己的内心,不肯静下心来认真看一篇启迪自己智慧的文章
Handsome轻心 (作者)
突然心想,究竟经常说“大乘非佛说”的人,他们是否骂错人?
真正的大乘佛法,应该大部份人都未听过㖞,他们要骂的可能是民间传说!
Handsome轻心 (作者)
與其滯留在是否釋迦牟尼這個人的說話,倒不如問一問佛法究竟說出什麼道理?
是誰說很重要嗎?
難道釋迦牟尼佛就是佛法的獨家代理?
呂洞賓及太上老君可不可以說佛法?
阿菩
轻心哥这篇文章写的非常深入,感恩布施
您列举的现象就是我们普遍见到的”大乘佛法”,只沦为形式,则是谈不上跟佛法沾边的,如此一来,究竟学的是什么?唉~
阿菩
确实应该称为民间传说。以讹传讹~
东靖
如果一个明白文章内涵的人面对生活,那么他就是一个:
一、他不会为生活中一切际遇表相,产生种种的攀附心,滞留心,耿耿于怀的心。
二、他不会在生活中,自己编织种种的观点,把自己捆绑。
比如,我必须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我一定不要怎么样。
要知道,捆绑的时间长了太紧了,必然会出现人的心理上种种的问题。
而人类的身心互相影响,等待其的也只是无止尽的烦恼。
甚至严重的情况,难得片刻的安宁,身心也得不到片刻的放松。
导致成日身心如打仗一般,冲锋陷阵,时常让自己陷入死、活、进、退也两难。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几乎随处可见,并不是危言耸听。
三、他不会逃避现实世界人生际遇,不会认为跑到深山里吃树皮,那样才是清净。
四、他不会苦口苦面,不会以为断绝了性功能,就是功夫非常的高上天。因为他必然已经明白了,任何时对际遇表相,产生攀附的心是欲,生殖器官原本是无罪。
五、如果要说下去,太多太多说不尽。总之,如果一个明白了文章内涵的人,他正如实走在修行的路上。是一个自净其意,如实走在清净道上的人。
他更永远不可能,执意自己的观点,大肆攻击这个传是佛说,那个传非佛说。因为那样恰恰说明,他根本就不明,佛是什么。所以,这样的情况是永远不可能发生。
六、总之,太多太多了,根本就说不完。感恩大哥慈心演说????
高鹏
应该是个没有烦恼,积极向上,光明正大的人。同时他的所作所为会感染到身边的人放出同样的光明。
一头笨猪呀呀呀
那就大概是一个,当生活出现了困难以后,积极面对,努力改变困境,成功以后又不会滞留、贪恋自己努力回来的成果的人吧[开心][开心]
闻鸡起舞回复一头笨猪呀呀呀
是呢,遇事尽心,结果随缘~潇洒自在
高鹏
单身有单身的好,家庭有家庭的好。
吃肉吃素是个人选择,没有好坏对错。
大小乘是适应不同人群的教材,没有高低。
禅123
明白了道理,知道了世间真相,还是一样的吃饭睡觉,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内心顿感轻松自由没有束缚。
明白道,自然而然不会逆道而行。顺应道,便是修道人
雨伞
佛法佛法,从来不会局限于一个”佛”字上,正如水,可以是水蒸气,可以是冰,也可以是h2o。
所以佛法也不会局限于任何一种形态,更不会滞留于一种形态,如水常流通。
同样的,佛法也不会局限于某个人所说,我说这是h2o,他说这是水,不同的人说出来说法不一样,但传达的讯息是相同的。
所以我想,明白的人面对生活一定如水一般,不会滞留于某种情绪,而且是可以接纳万物的。
闻鸡起舞
感恩哥哥法布施
我想看的懂文章内涵的人,表面上依然是需要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的普通人~但是当他面对生活际遇的时候,是个慈悲,善良,乐善好施之人,不会受世事影响,在尘而出尘吧~
一蓑烟雨
感恩轻心大哥法布施!
佛法从来不是独家代理,不是只存在于佛经,也不是只局限于佛陀所说过的。
事实上佛法一直在以不同的名相示人。
佛家的“空”,道家亦阐述为“虚”。
佛家的“中观”,儒家亦表达出“中庸”。
同样,佛法当然也可以用现代语表达,明白背后道理的人,可以将其以不同方式展现出来。
说大乘非佛说,认为佛法只存在于佛经,就像认为天空只有井口大一样,劝这类人莫要再坐井观天,跳出这口井,才会发现天空原来大到边界都看不见。
阳光欢乐多
能够在生活中随缘尽心,尽心随缘,破除二元对立,放下种种执着,眼中际遇马上翻天覆地,不需要等到死后,心就契入净土法界中生活了……
阳光欢乐多回复阳光欢乐多
知易行难,轻心哥哥的法理要我们去实践才能真正受惠。
似是故人来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自然是以大乘佛法内涵为指引来修正自己的心行。首先要知道大乘佛法的内涵是说什么,作为一个从学习“民间佛教”过来的迷途小羔羊来说,能如法传播大乘佛法内涵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而轻心大哥正好是一个致力于此的人。这篇文章轻心大哥又简明扼要、有条有理的阐述了大乘佛法的内涵,完全就是指路明灯,借此明灯也正好让那些“乔装上座部”、“迷信汉传派”的人知道大乘佛法的真正内涵。希望看到此文章的读者们,一能认真品味,二能静心反思,走上真正的修行路
美莉娅姆
民间一些佛教徒的种种行为确实容易让人对佛法产生误解,以为那些形式上的东西就是佛法修行,更以为佛法就是否定人生,消极避世,不合群的,不作为的,这些行为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人对佛法的看法。记得我最开始对宗教感兴趣的时候就是这样误解佛法的,更是对其避而远之。后来看到轻心大哥的文章才知道佛法根本不是在说这些形式,从来没有否定人生,没有教我们做一个不问世事一心等死求净土的佛号复读机,更从来没有给我们戴上任何镣铐限制我们的行为,只是世人不明,错误解读,给自己设立了种种条条框框,越走越偏,陷入极端,有的消极度日把自己活的苦口苦面,甚至让人避之不及。这样自我臆想的修行,空耗光阴,最后枉过一生的话,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佛法是心地法门,从来都没有否认任何一个现象,更没有为世间另立基准,只是教我们从心下手,任何观点感受都不要黏附不放,不会滞留任何一个极端。一切都只是我们的主观感觉,我们的主观感觉并不代表世事真相,只是世人迷惑,盲目攀附自己的感知,陷入了自心构建的种种非此即彼的判别,故此心生种种纠结矛盾。一个真正明白佛法内涵的人,不会消极面对生活,他会尽心扮好自己的每个角色,不会逃避,也不会走极端,任何际遇经历过都会放下。他会是个善解人意,懂得包容接纳,有平等心的人,更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Chen DunZhi
佛法是一门让修行人洞悉诸法实相运行的法则,从而使修行人明白天地万物的造化皆是一场中性的运作。
本质上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是世人起心动念落进了“二元对立”的沼泽无法自拔,进而执取了“好坏”、“对错”“是非”的观念。
身为佛法修行人,既然明白了诸法实相的道理,理应从这个落进“二元对立”的“心”下手修炼!但是,现在民间却出现不少自称为佛法修行人,着眼于批判与自己不同派别的修行法门。
Handsome轻心 (作者)
是时候表演一下大乘佛法的利害了。[捂嘴][捂嘴][捂嘴]
Handsome轻心 (作者)
确实要将别人误会大乘佛法之说来一洗颓势风,性无能跟大乘佛法无关。[捂嘴][捂嘴]
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白了,原来中观的"中"是相对于"有"和"无"而勉强提出来的,实际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中"来衡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不执有,不执空,不执中,不执非中。真正的中应该是"不住",面对不同环境,可以高兴,但不对"高兴"这份体验恋恋不舍,可以悲伤,但不排斥"悲伤"这份体验。面对生活,有所希望努力,但不应"得不到"而悲哀,不应"得到"而自满,有困难就努力解决,让眼耳鼻色生意色声香味触法在"心"中当一个过客,不留下一点痕迹,若留下痕迹,打扫便是。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杨柳岸晓风残月
朋友,虽然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一早都知,但请你用最诚意的心感恩“吕洞宾”。
我只是借着他的说话作出现代的翻译,这位圣人才是高手,他过去在人间是道士,现在已经是佛陀。
杨柳岸晓风残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那这篇文章的原文内容是什么呢?中论不是龙树大士提出来的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杨柳岸晓风残月
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我不方便透露,我是为大家好。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杨柳岸晓风残月
因为这本书在不明般若波罗蜜多之下,看了的人很容易会着相,亦即是说没有深厚的佛法底子,我绝不建议任意阅读这本书,因为牵涉很多功法。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杨柳岸晓风残月
龙树菩萨所说的《中观论》,是属于天地,并不属于任何一个人。
佛法并非来自释迦牟尼佛,而是属于天地间,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人独家代理。
以上这段说话你可以消化。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杨柳岸晓风残月
我们所研究的并不是来自佛教典籍,而是来自吕洞宾的口中,我如何跟阁下表达呢?
明白道理才最重要,何必要追寻来自什么典籍呢?
如果要问说话来自何方,表象勉强只能说来自“道典”,实质是来自“佛性”。
杨柳岸晓风残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确实,很多道教经典隐晦难懂,大多需要师承。以前曾经出现过气功热,很多人胡乱意念导引导致气脉错乱对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不同时代
用现代汉语诠释了2600年前乔达摩悉达多的心理学顿悟法果,楼主应该是一位实修多年甚至多生的修行人。
肉身我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作为现代语言版本的修行总纲,理解此文以后,再去翻看浩如烟海的佛经,就有了树状思维导图了。
先Mark,再收入印象,防止被和谐。
清如许
大概是没有烦恼,洒脱自在,能不滞留地面对生活中的低谷和顺途,对世事有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执着,遇到异己观念能坦然接受,行事如流水,不逃避不攀附,丝毫不滞留。
因为明白并不存在绝对的客观世界,自认为的观念只是由累积成的“感觉记忆体”形成的,世事本是中性,只是人心赋予了感觉。如果基于自我感觉给世界分出种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依喜好做取舍,易产生偏激,生出很多烦恼。
您这篇文里提到的破除二元对立、“诸法无生”、培养“空、假、中”观让在下受教啦,还望轻心大哥多指教。万分感恩
顶你吾顺
受教,谢谢你
Runningman
高论
清宁
大道至简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染色镜片-先入为主-心智监狱
世上本无事,只因有个“我”
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顶你吾顺
看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闭上眼,好像什么都没习得。
能看明白,就是不能破除
七重梦境
文笔很好,文笔很好。刘姥姥回老家也是这么夸大观园的。
Jester Kiiiii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印文
心外无物,度众生就是度自己,如理作意
小花花就是我呀
佛法也是“法”,代表的是“那个真理”,它可以是佛法,也可以是道法、基督,等等。
以前很困惑为什么世界有那么多痛苦,现在明白了,原来是人心生了一种叫“执着”的病。心生了执着之病,就会抓着自己的感觉不放,在“想要-拒绝”中来回转动,痛苦就来了。
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记忆、感官、世界”之间的互动,想得到我喜欢的,想拒绝我讨厌的,喜怒哀乐全部取决于外界。
觉得花很香,这个“香”从哪来?觉得美人很美,这个“美”究竟是什么?以及各种声音、触觉、味道等等,其实都是自心生的“概念”。
如果明白一切际遇都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即自心生的“概念”,本质是“空”,就会慢慢放下对自己感觉的执着,“空”也不执着,身在红尘而心不染着。
这样的人,内心大概是真正地自由;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可爱的吧。
感恩大哥法布施!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从前学生时,老师帮大家复习时做的核心知识点串讲,清楚扼要得不得了。 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学佛人能看到大哥的文章,对佛法生起正信。
星辰溢
请问是哪本道教书籍?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两个极端是贪、嗔、痴
人的思路应该避免陷于“两个极端~二边”……
一个极端就是“称合个人观点”,因为长期黏附称合个人观点而产生的感官“享受”,所以产生无止境的依恋,这种永无休止的追求叫“rāga贪爱”。
一个极端就是“不称合个人观点”,因为长期黏附不称合个人观点而产生的感官“难受”,所以产生无止境的抗拒,这种永无休止的排斥叫“dveṣa嗔恚”。
只要沦陷于任何一个极端,甚至乎两个极端也同时黏附,这种犹如“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神一般心态,彷佛要掌控天下间的事态发展,事事以自我感觉为先的套路,叫“moha愚痴”。
杨柳岸晓风残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所以有个词叫做因爱生恨。得不到的,越想得到,无尽追求。得到了,对对方过度的欲望掌控,时间一久,又"相爱相杀",这便是痛苦
无言不语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用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生活,就会陷入烦恼,符合我的观点 便会开心,不符合便会烦恼,甚至憎恨,内心停滞留那个 “符合”或者“不符合”的感受就是我执,哪知,这种对立的生活思维正是烦恼的根源!
世间并不只是非黑即白!
豁然开朗的感觉!感恩轻心老师布施!
栗悟饭与龟波功
请问如果我执着于客观真理怎么办?
1首先我这个问法对不对 有没有绝对“客观“
2如果有 那所谓规律和无常是否矛盾?
3是不是有“无记论”这一说呢
望为我等痴愚解惑!感恩
汪hhhhhh
懂得佛法并且在生活中践行的人是不会被种种烦恼困扰的,各种烦恼是因为自己执着于某些观念立场,导致自己陷入烦恼,就是作茧自缚。一个真正明白佛法的人,应该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际遇,不论是遇到怎么样的事情,都该尽心尽力地去解决面对。
无明
我以前也琢磨过这个问题,就是大家都是被自己的三观塑造的,同时也在不断面对新事物的时候强化自己的三观。
三观是非常主观的,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大家的感受也是主观不可靠的。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三观世界,没有价值标准,没有是非对错,没有分别心,一个在世俗世界生活的人要遵循什么去生活呢?依照什么做选择呢?这是我一直没有想明白的问题,望赐教。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明
问:三观是非常主观的,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大家的感受也是主观不可靠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三观世界,没有价值标准,没有是非对错,没有分别心,一个在世俗世界生活的人要遵循什么去生活呢?依照什么做选择呢?
答:
一、价值标准是人心,要在社会生活,就必须“遵从大众价值标准共识”来生活,否则会浪淘沙,
但内心必须明白所有价值观,也是虚幻不实,不可滞留。
二、是非对错是人心,要在社会生活,就必须“遵从大众是非对错共识”来生活,否则会浪淘沙。
三、分別心是人心,要在社会生活,就必须“遵从大众是分別心共识”来生活,否则会浪淘沙。
但内心必须明白所有分別心也是虚幻不实,不可滞留。
滞留,意思就是把“所言、所行、所想”界定为必然符合内心的心意。
举例,A君喜欢一个女生,此女生在A君眼中是美女,情人眼里出西施。
A君有权利有这样感受,但必须明白此西施事只是A君眼中的西施,纯粹个人感受,亦即是A君内心投影,千万勿要求别人必须认为眼前的人就必然是西施。
明白这种道理,就知道人生只是一场主观的观点而缔造人生不同感受,并非客观的真实,全属主观身心化学反应。
故此,人类应该遵从共识来维持秩序生活,内心必须明白世事如梦如幻,一切都不要执着。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无明
《“价值标准、是非对错、分别”既然虚幻,佛法修行人该如何生活?》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444.html
无明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多谢赐教。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世间生活,按世俗标准做行为指导,在此之上的各种观念都合理,也都不是唯一正确的。
另外,世俗标准也不是唯一正确的,必要时,比如追求真理之类的,也可以突破世俗标准,因为世俗标准也只是集体意识,不是客观存在,不过就要因此承担来自世俗的压力。
美莉娅姆回复无明
世俗标准,法律都是众心推动建立而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下的标准都不尽相同,是人心界定合理不合理,本质并没有客观的合理与否。举例来说,嫖妓在荷兰是合法的,在国内是违法的,如果一个人在国内嫖妓,他就会面临被抓的风险,而在荷兰只会被视为一项正常的交易活动。如果这个人选择违背所处地区下的世俗标准或者法律,他可能会坐监或者被社会排斥,无法在社会立足生活。佛法没有给世间另立基准,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选择。每个人都要为所做出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
福兮
有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谢谢。
归来的仍是少年
请教道教的那本书名?
yoyo
阴阳,反者道之动。高低、胖瘦、善恶、美丑… 二元…
Handsome轻心 (作者)
“空观”使人不耿耿于怀,破除对经历的滞留。
“假观”使人不要否定眼前,破除对经历的抹煞。
“中观”使人既不介懐,也不抹煞,安住中道潇洒面对人生。
HiLL
贤友您好!
拜读了您的这篇大作,觉得非常好,受益匪浅。
附上我与一友人关于您这篇文章的讨论,若有闲暇,不妨一看。
期待听听您本人的看法!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293239
福柯Fock
把相都破完了之后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shuzhongyou
是太乙金华宗旨吗?荣格研究的那本
我就是我
师兄,写的文章通俗易懂,执着于空也不可取,但是人从出生以来,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已经深深的塑造出一个“自我”,放下谈何容易啊!最近轻心兄也的文章也都有看,但实际生活上该执着照样执着[衰]如何修才能慢慢的放下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我就是我
《人类本来共同拥有的思维~中道》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645.html
裏面內容有寫答案
我就是我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谢谢!谢谢[拜托]
LIU LIU
让我想到了我曾经做的一个梦,梦里面,我看到两个“世界”吧。第一个是所谓“真实世界”,里面不存在时间不存在过去不存在未来,但我们也不生活在那里。我们生活在第二个世界,更偏向心理世界一些,我们会根据第一个世界的东西结合自己心境创造出来新的东西,构成第二个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才存在时间。现在想来这个梦还挺有意思的。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LIU LIU
《人类本来共同拥有的思维~中道》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