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的真相
假设世上只得ABC三人,当C把A B 作出比较时,表面上一定会找出AB各人的优点及缺点。
实质是C正在比较“自己在乎那一个优点及缺点”而已。
换言之,A B 的优劣只是在C的内心而言,C正判断优劣时,只纯粹彰显了C的内心在乎什么。
无可否认,如果C的内心对某点子刻骨铭心,便会将此感觉不断在记忆中循环。
在这里必须宣明一点,人类如果不比较也是无法生存,重点是“切勿把比较出来的感觉循环”,而是应该用完即弃,因为“比较”只代表当时需要,亦并非客观,更遑论永恒,不可把“一时三刻”界定为“永恒”。
刻骨铭心等同固执
如果……
1)把“一时三刻”的主观印象界定为“永恒”,更把该记忆循环再用。
2)再把该不断循环之行为作基础,来比较每一遭遇,这无疑是愚昧,只彰显了其“固执”。
比较本来只是为方便一时三刻的判断,本质不应存在对错,因为比较只是为了安抚人心感觉,本属“中性”。
坦白说,永远背着刻骨铭心的点子面对人生,也绝对是一种痛苦,因为这种无法放下的记忆,只会把人造成限制,无法创造更大的可能,限制的想法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了别人。
人在比较并非真的在比较客观,而是根据自己内心拿出喜恶基准来比较,全属主观想法。
包容一切
因此,任何比较也并非代表其客观优劣,只是正在比较自己“在乎的想法”。
世上的矛盾,无一例外也是因为“只在乎自己的想法”,这种局限将会伤害自己一生,同时也令周边的人产生痛苦。
包容一切想法,不意味必须跟随一切想法,不意味不应该纠正。
宽恕一个人犯错,并非意味纵容犯错的行为,哪怕是杀人之罪,我们也应该宽恕,不懂得宽恕,谈不上包容,宽恕不代表不应该惩治犯错,这里只是说宽恕的心,人谁无过,不尝试宽恕,又如何给予机会改正,听得懂吗?
故此,必须洞悉包容的真相。
突破局限
明白以上道理,便明白争取快乐“不应局限”而是要“突破局限”,这才能把“欲望”更上一层楼,否则所有欲望永无法满足,只是为了“争取而争取”,背后却是“局限再局限”,这又怎能满足呢?
轻心
29/11/2021
表象似有优劣,活动各显千秋。
~轻心
29/11/2021
对方在乎的,你未必在乎。
尽管两人一起在乎同一领域又如何?
运动场上跑步,永远要你第一吗?
有人第一、有人最尾,世上充满巧合。
人不能接受输吗?
每个领域你都一定要赢吗?
为何必须霸道地要求每次都自己赢?
如此一来上岂不是不存在输?
如果真的要比较,比较到我们死的一天也不会完结,因为根本比较是没有尽头,因为每人只是比较内心在乎的领域,而且可能只有自己知道,不是自寻烦恼,又是什么?
~轻心 29/11/2021
轻心回应:「你向我提问关于如何放下比较,我现在为你解释,你却把解释界定为辩论,我还可以怎样帮你呢?」
轻心随即反白眼喃喃自语说:「好人难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话不投机半句多」
~轻心29/11/2021
~轻心 29/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