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忍辱波罗蜜多Kṣānti pāramitā?》

金刚经:“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生忍:

是站人与人之互动而言;指经历被“认同”或“否定”之时,也不会因此而产生“沾沾自喜”或“排斥”的想法。

法忍:

是站际遇而言;指经历“如意”或“不如意”际遇之时,也不会因此而产生“攀附”或“埋怨”的想法。

因此,忍辱指“对触犯自心观念底线”的忍耐力和“承受力的训练,此乃破执心之训练,使心境“安住于无生”之理。

《佛法有教人如何面对被批评吗?》
佛法有教人如何面对被批评吗?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3354.html

《什么是“法”、什么是“相”、什么是“无生”、什么是“万法唯心”,请师兄指点一下 ?》

什么是“法”、什么是“相”、什么是“无生”、什么是“万法唯心”,请师兄指点一下 ?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853.html

《为什么我看不懂佛经里的一些话?》

为什么我看不懂佛经里的一些话?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446.html

评论区

似是故人来

此时正是展现修行时。

东靖回复似是故人来

心无去处,无生法忍。

我等修行人境遇在前方知。无生法忍,好不容易。心空无着,渺无去处。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土清淨无诤,故此学道之人,总需放下一切善恶執念,以至于无名可名,名于自性。

不二之性,是为实性。

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法,言下即见自性,称为正法,又名清淨传承。

然而,佛经记载的真理,毕竟皆属如是我闻,学人应参考葛拉玛经经文,世尊嘱附弟子们参学佛法的应有态度。

Handsome轻心 

根据《六祖坛经》的叮咛,懂得般若的人面对不明般若的人,不要勉强,随缘尽心便是。

否则,止语为皇道,免得对方因此而谤法,勿令对方招罪过也。

Mr hongyu

安住于无生,无生法忍。
这无生是指?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Mr hongyu

什么是“法”、什么是“相”、什么是“无生”、什么是“万法唯心”,请师兄指点一下 ?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4853.html

Handsome轻心 (作者)

他们想发起用《占察善恶业报经》来占卜我的说话?太好了,简直是天大喜事,祝愿地藏菩萨成就《地藏法门》流布,svaahaa……

消失的地平线

生忍还可以勉强做到,法忍可真的难上难,很多际遇不如意报在自身还可以忍,一旦报在身边亲人朋友身上,心就很难不动了…久而久之心猿意马求神问卜推到重来白修一场。还是得从法理上学到正见,坚持实修,当能一切放下时,那些不好的缘份果报,留在识里的记忆感受对当下的活动影响减少了,身边的际遇也会发生质的转变……

Handsome轻心 (作者)

睡觉的地方,叫“睡房”。
排泄的地方,叫“厕所”。
阅读的地方,叫“书房”。
医院尸体暂存的地方,叫“殓房”。

说到底,以上只是一个“空间”,不能否定物质界的空间,分别只是用空间的“心”。
人心感知到的表象皆是“以虚而存,本质如幻”,决不可将感知绝对的认定或绝对的否定,否则就会落入二边,叫“边见”,执持任何一边就是人生烦恼根源。

一切感知皆是各人投射的玩意,人人不同,犹如幻影。

诸法本无自主性,认为世事变化万千,此起彼落,所有际遇根本是“无感情”及“无自主性”的活动运行,所有思路都是“心向际遇制造出来”的批判感觉,说到底只是心识生灭,曰:诸法无生。

既然诸法无生,明白佛理的修行人, 必定“安忍无生”。

闹剧也好、执着也好,重点是人心最后得到什么?原来得到的只是一份个人的错觉。

若然滞留于“个人的利益、意愿、认为、取向”的“想法或言行”,即属“心有去处”,就已经偏离宇宙间本有的道~实相。

Handsome轻心 (作者)

虚心:

宁动千江水
莫绕道人心。

无人无我复能仁,
仁遍六道大悲心,
心无去处离因果,
果证如来示无生。
~禅老师

某仁兄把“果证如来示无生”看作禅老师暗示自己是佛陀,只代表不明无去处、无生”之理。

“如来”,属于属于佛陀名号十种其中称呼之一,但这位仁兄知道原来的真实意义吗?

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这句说话是表达证入“无生法忍”,就会明白万法唯心、万象原貌乃“不生不灭”无生之理,这是证悟的境界,佛陀亲自所说,《金刚经》清清楚楚表达看见吗?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但偏偏那位仁兄曲解佛理,不明白般若波罗蜜多,就胡乱指谪别人,说别人是魔鬼,其实笔者人并不会有任何介意,因为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的动机。

反而那位仁兄不断将“六度般若波罗蜜多”毁谤,我们已经两天让你平心静气,此刻这段说话目的为你好,我建议你尽快止语,因为阁下动机已经落了“不善因果”。

此刻轻心并不是想害你,我是借此机会用因果去令你产生一种警惕心,尽快收手,护法神的角色是护法,阁下带着这样仇恨的动机追击“大乘佛法”行者,如果我们所说的话确实是真实语,阁下猜后果会如何?

现在最后善意劝告你一次,尽快在地藏菩萨圣像面前忏悔反思,因为我确实为你好,我们的心是慈悲的。

因为我和禅老师天天都会“修法”,谁比我们自己本身清楚自己的心?但是阁下带着三毒的心向贤者进行侵略,对我们并不会带来丝毫影响,因为我两师徒亦修《楞严法》,但是由于我们经常“结界”,会令侵略者产生一个反作用,请你尽快收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慎之。

P.S 贤者的心是慈悲,如果恶人刻意攻击贤者,且看《四十二章经》所说的道理。此刻我已经清楚将诗句解释,不要再含血喷人,朋友,我们公开弘法,并没有害过任何一个人,请你收手好吗?

树梢上的小鱼儿

妄念来,念念舍,舍而不追,是为不执,是为忍辱。

戒到业无

谛深大师开示:什么是修道中的忍

坐下弟子及声闻善知识众:所谓修道忍辱,是于诸业障中出离之做。佛说忍者,乃过而有道、有所求、有所得称之为忍。若过而无道、无所求、无所得,称为愚痴,不称为忍。

譬如:有青蛙生于诸恶井底,蛇于虹倪随时斗杀欲啖,是蛙因故寻求逃离,逃离之做为蛙之修道,为逃离故,遇所有害不与之争斗,只奔出路,最后得出,以故不予理睬、不予争斗者,如是之作,称为过而有出,称之为忍,若是蛙与之争斗则不能出离,不称为忍,若是蛙不求出离,却又不与之斗,随遭命丧称为愚痴;又如有人欲求金银,其路凶险,忽落悬崖命悬一线,是人虽身为荆棘划伤流血,亦不能分离荆棘,若分离荆棘必落谷底死于非命,是人为求活命故不理睬荆棘所害,之一心求出,最終活命,于是之做称为过而有出,称之为忍。

善知识,佛说得成于忍者,乃为皈依三宝修道出离者说,乃具大众为求大义之,舍却诸所受小害,不与为破,得所求之事之意。

坐下弟子,汝等当知,入吾门下,为求佛道,诸事若与汝等成害或障碍,当以过之为法,必获成道。切勿与之纠缠,不能成过而之相,当忍辱得道。谛深2015,2,10日应弟子代群中声闻问。

(因群里有人表个人执见,“小时看一些武打片,尤其是有关少林的,和尚经常忍着,不管对方是打是骂。就觉得干嘛不还手,有这么好的武功。其实现在想想,就应该这样,因为出家僧人是修佛的,菩萨行有六波罗蜜其一为忍辱,且佛法以为万法皆空,别人对待你的其实都是虚幻不实,如若回应,反倒堕入因果,不得解脱了。”) 关于“万法皆空”师父以前已做开示“莫着空有”,关于“什么是修道中的忍”师父做如上开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