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带着任何一端的预设面对生活,人生难有成就可言。
大胆创意、勇于思维是对的,但不意味等同可单凭预测便定断结论。
例如:佛经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这个善恶基准是来自经文吗?如果阁下认为善恶就是来自经文上的文字,笔者就不建议再学佛,因为这是细思极恐的事。
佛经来自“巴利文”,阁下有了解过“巴利文”吗?此刻我们得到的经据是被翻译而来,换言之,经文只是“翻译了翻译者所理解的”,听得懂吗?
善恶并非任何基准,而是自人类的起心动念如何?读千句书,不如行万里路。这里的万里路就是指人生的际遇。
“五戒十善”四字来自经文,必须跳出文字以外的框架,洞悉字面背后的意义,然后再将这种道理带进生活连结,看看产生什么效应,最后才接受也未迟,这叫“验证”,这种验证的过程就是禅宗所说的“参”。
根据资料统计“中道”二字在《杂阿含经》中,一共出现了六次。
中道在梵语是“madhyamā-mārga”,巴利语是“majjhimā paṭipadā”。
madhya是形容词,指“中间”,如在后加上mā,变成madhyamā,意为“至极之中”,mārga是“道、道路、方法、方式”。
想当然耳、先入为主、以偏概全、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等等也是“滞留二元”的沼泽,偏离“中道”,使人万劫不复,轮回不息,苦不堪言,不得解脱。
举一反三,想想什么叫中道吧,否则永远也谈不上学佛,再学下去也只是一个门外汉,继续成为凡夫俗子,如何称得上是世尊的圣弟子?
~轻心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致极之中madhyamā”,亦即是已经超越了我们观念上的中,并非人间所说的中立、中间,这个字虚无飘渺,属于强名,内涵“不住于相a-prati-ṣthita lakṣana”,亦即是我们现代经常所说的“离相”。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阳光普照
哥哥真是位大圣人。博闻强识,见多识广,总是在无私地奉献,心中满满地慈悲,对世人满满都是爱。期待我再次遇到下一位圣者
阳光小薇
带着任何一端的预设面对生活,人生难有成就可言—-让我想到,对于人生哪怕我想的再细致,规划的再详细,都没有用的,人生是个集体活动,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决定的,身边总是充满了变数,如果总是等待全都布置好了再开始,可能一直都没办法去做了,没有什么是“一定会,肯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