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

笔者20年体验中,修为的升华只会于一个情况发生~生活,无法连接生产生正向效果的,一律远离。但知道“修行在生活”是没有用的,原因有两个;

一、生活中究竟修什么?

生活就是修思维调整及段炼。

二:生活如何切入修行?

廿四小时留意自己的念头,念头会呈现于言行,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我行现我心。

以上两个情况是一体两面,有了此大方向,修行人就会自觉地把所得言论、教法进行甄选。

例如《四圣谛》为例,要去思考这种道理怎样可连接生活,我们一生中得到的佛法相关知识实在太多,但从来有否考虑过将道理融入思维,再呈现生活?

以上说话很简单,不是我说得简单,而是这种“修行模式”就本应如此,只不过有多少人知道此模式的重要及操作?

当有了以上共识,今后学佛就变得精准,因为某言论如果无法连结于生活产生正向效应,该言论就要重新评估。

换言之,我们身边的言论其实充斥着大量废话。

P.S 修行是修心,生前死后都是这个心,千万不要修来等死,听得明就明!

~轻心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修中道,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修练,因为要留意着自己每个念头是否执着二元,分分秒秒都要修,只要一执着,已经构成“破戒”,这就是“尸罗波罗蜜多~(中道持戒)”的要求。

Handsome轻心 (作者)

佛教板块不讨论佛法,而是研究诸事八卦、百年鬼话、经文真假、历史背景、我不如瞓觉更好,低能的课题跟我无缘。

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实就是察觉到自己起心动念偏离中道然后摆正心态。因为生活中无不充满起心动念,不在生活中调整还在那里调整呢?]不过题主能否举例哪些言论充满废话呢[拜托]

杨柳岸晓风残月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我就斗胆说一下我的理解了 民间所讲的止贪是指排斥对外界做出反应后所产生的快乐感 例如贪于"食肉",民间完全禁止食肉,让大家以为食肉是不好的从而讨厌食肉。其实这种行为落入二元,贪于"食肉"和贪于"不食肉"都是贪。真正止贪是不取不舍,不沉迷其中和不排斥。嗔 是贪的对立面,得不到而生气产生排斥厌恶。痴 是不明白"不取不舍"的道理而产生患得患失的心态

美莉娅姆回复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实作者上条评论已经说了。诸事八卦,百年鬼话,历史背景等等这些都是。和佛法无关,无法连结到生活于修行有任何帮助。

Kon

迷茫之时闻此之言,如饮甘露

Kon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恕弟子愚昧,师兄可否举例说明“执着二元”之含义,看了百度更加迷茫无法清晰[大笑]是应皈依心中初念吗?皈依正见的意思吗?

清珠回复Kon

二元分法也是世间基准,比如说善恶,是非,黑白,对错。简单的说就是修道人要学习看见表象后面的真相,不评判不否认世相,遇事就随缘做事,事后不滞留。理解的不是很完全,还需努力学习做到[微笑]

清珠回复Kon

轻心哥哥有几篇文章《跳出二元幻影~自在》《驾驭一切观点与立场的般若波罗蜜多~离相》《着相》都非常详细的分析和描述二元对立的思想,你可以仔细看看[微笑]

清珠回复Kon

《不二法门~般若波罗蜜多》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2215.html

清珠回复Kon

我们还是多看看轻心哥哥以前的文章,说到二元思维的文章非常多,智慧如海啊[飙泪笑]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Kon

经历二元而坚持个人感受是唯一正确、不变,潛台詞是否定另一边的看法,这就是执着二元,佛法称它为“落两边、二边之见”。

心经会出现成双成对的“不”字,全部只是一个比喻,目的就是教人不要滞留二元对立的坚持。人生上的苦恼莫过于因为这份“二元对立的坚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