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相与离相的下场》
心、法的关系
- 只要是由人心动起念头所建立之有形无形全体过程,叫“法”。
- 构成过程内的因素叫“相”。
举例:
杯子、热水冲、咖啡粉、砂糖、奶、匙、搅拌、最后成为一杯香浓的咖啡,以上就是“全体过程”,叫“法”。
构成过程内的因素,亦即“杯子、热水冲、咖啡粉、砂糖、奶、匙、搅拌”本身,叫“相”。
换言之,自性能缔造任何的法~自性具足万法。
所谓法,只是由人心动念,于自心显然的体验,本质如幻,究竟为空。
心,无形无相,如果只用“思维、记忆”~思维活动,而未把思维活动付诸行动之前,法是不可能呈现来。
反之,如果把思维活动运用在物质来体现,法就因此而体现,亦可因此而被各自人心认知而界定名目。
- 建立法的是心,运用法的是心,心是主帅。
- 没有心,“法、相”无从成立。因此此,有心才有法,见法便知其心,同时并存。
《华严经》经云: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一切颜色只是由心画出来,故此,见法则见心,犹如见到一幅图画,则代表见到画家的内心。
建立法的是心。
运用法的是心。
没有心,“法、相”无从成立。
必须明白“心动则法生”,所以动念就已经是法,不必经过感知功能,而且心本来就能知。
见法即见心。
着相的后果
一切世间的有形无形的技术,包括了如何划一幅图画、处理一件事等等……,只是“相”的范畴。
投影机就好比是心,佛法教人勿沉醉形式表象~“法、相”,因为世事没有客观存在,人生只是一连串主观的“空性”体验,悲欢离合、拳拳到肉,也犹如投影机映射出来的幻影,亦即賦予个人感觉的是心。
- 任何言论只要离开了“心”而着眼在有形无形的“法”或“相”来研究,这决定违背了佛法要义,亦即并不是觉悟之言教,离心说道,叫“外道”。
- 外道二字并无褒意、对错的意思,只是意味“离开了心性”而说的道理。
- 凡离心而说的言论,决定无法解脱执着束缚。
以上所有文字,就是为了道出“离心而说”、滞留表象的后果,下场就是捆绑,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着相pratisthita laksana”。
着相,就是指滞留于“个人利益、意愿、认为、取态”的任何“想法或言行”。
轮回、解脱
- 人心应缘动念而攀缘,念念滞留,延绵不断,罹致诸苦,这是“轮回”。
- 不再攀缘感知,念念离相,安住无生,轮回烟消云散。
换言之,如能够秉持“波罗蜜多”的心面对人生,进入临界点,当下已解脱轮回。
明白此理,就知道进入所谓的“极乐世界”,并不是真正解脱。
中国有一句偈:“花开见佛悟无生”。
花开见佛,并不是指从一朵莲花打开后看见“佛相”,而是开启了“无生之智”,能够明白“佛性”。
故此……
一天未明无生之理,一天也无办法解脱。
波罗密多是教人无去处,但前面却有六件事情作为切入点,这就是“六度波罗蜜多”,明显表现了不取不舍,这才是真正的“愿力”。
“心无去处”并非什么都没有,只是什么也不滞留,仍然有方向、目标、取态,例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
心念滞留在相,不断流转生灭,就称为“轮回”。
安住无生念头,亦即“离相apratisthita laksana”面对人生,心无滞留,当下就已经“解脱”。
(注:解脱跟生前死后无关,而是解脱心的滞留)
有心求觉之士,对于网上任何言论及日常生活言教,又岂可不慎?我们一起必须重新正视什么是佛法吧!共勉之。
~《轻心》
~~~~~~~~~~~~~~~~~~~~~~~~~~~~~~~~~~~~~~~~~~~~~~~~~~~~~~
《轻心修行话》
学佛的误区
如果身为一个学佛人,连“心、法、相”三个字都搞不清楚,如此一来,学佛基本上无从入手,如何再学下去只会是形式主义。
印度语buddha,中文译作“佛陀”,即“觉悟”。
学佛,就是学习达到觉悟的方法。六祖说过一句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其实此处所指的“法”,并非现代所指的“方法”概括。法,并非局限指佛法。
如果搞不清楚这个“法”字,就一定搞不清楚什么叫“相”,因为“相”就是“法”的体现。
- 只要是由人心动起念头所建立之有形无形全体过程,叫“法”。
- 构成过程内的因素,叫“相”。
举例:杯子、热水冲、咖啡粉、砂糖、奶、匙、搅拌、最后成为一杯香浓的咖啡,以上就是“全体过程”,叫“法”。
构成过程内的因素,亦即“杯子、热水冲、咖啡粉、砂糖、奶、匙、搅拌”本身,叫“相”。
换言之,自性能缔造任何的法~自性具足万法。
有了以上共识,就可以知道制造咖啡的过程叫“法”,构成咖啡的内涵叫“相”,推动制造咖啡构思叫“心”。
透过咖啡,可以见到制造咖啡的心。学佛法,是学习“觉悟之全体过程”,当中包括了很多手段,手段就是“相”,目的透过“学佛过程”认识“人心”,而不是滞留于“法、相”,否则就叫“外道”。
只要消化以上的道理,读者不难发现,民间常所谓的“学佛”,大部份都是执着在“过程、手段”,而忽略了人心,本末倒置。
例如“持戒”,戒是为了降伏执心,如此一来,每人需要的执着领域也不同,修行人并非要“远离、排斥、否定某领域本身”,而是要“降伏对某领域的执着”。
如果带着“远离、排斥、否定某领域本身”,就明显地滞留于过程的手段本身,决定是一种执着,无法对自心执着起任何降伏作用,此种做法就是普遍民间的“持戒误区”。
虽然学佛的是针对人心,但并不代表要否定过程及手段本身,因此过程及手段必须正确如法,稍有偏离,就无办法达到针对人心的效果。
此刻,我们已对“心、法、相”有了重新认识,学佛、修行就会明确了。
自性和心是什么关系?
一、自性是王,心是地。
二、王居于心。
三、明白了心,就可見大王。
四、自性是人人本有的质。
五、身体如城堡。
六、外在有五门,分别为“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
七、内在有一个“意门”。
八、城堡内有一个大王,叫“自性”。
九、大王居住在城堡内的地方,叫“心”。
如果经常透过大门传递讯息后而滞留,不断攀附,沉溺于感知而不懂放下,没有好好保护这个大王,认识自性运作,这个城堡就会出现问题,叫“烦恼”。
为了离苦得乐,必须将所有门控制,而不攀附讯息,这过程叫“明心见性”,这是学佛最基本就是达到这第一步。
以上各点,就是禅宗切入之修行全体过程知道就得了,见大王只是其中结果。
故此,学佛需要降心、住心,目的是“离相”。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佛法所指的“着相”究竟是什么?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hd/2758.html
评论区
高鹏
希望轻心师兄有机会可以讲讲八正道,之前看过某位师兄写的“与善知识互动”,讲到了“正见”,于是很想深入的了解一下。
Handsome轻心 (作者)
法、相这个课题非常重要,所以我特别再写文章出来。
Handsome轻心 (作者)
如果读者对法、相有什么疑惑,随时留言,我会回应。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因为如果身为一个学佛人,连“心、法、相”三个字都搞不清楚,如此一来,学佛基本上无从入手,如何在学下去只会是形式主义。
誉睿
自性和心是什么关系?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誉睿
問:自性和心是什么关系?
答:
一、自性是王,心是地。
二、王居于心。
三、明白了心,就可見大王。
四、自性是说人人本有的本质。
五、身体如城堡。
三、外在有五门,分别为“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
四、内在有一个“意门”。
五、城堡内有一个大王,叫“自性、佛性、本性”。
六、大王居住在一个城堡内的一个地方,叫“心”。
如果经常讓大门传递后而滞留,不断攀附,沉溺感知而不懂放下,没有去好好保护这个大王,认识自性运作,这个城堡就会出现问题,叫“烦恼”。
为了离苦得乐,必须将所有门控制,而不攀附讯息,这过程叫“明心见性”,这是学佛最基本就是达到这第一步。
以上各点,就是禅宗切入之修行全体过程,知道就得了,见大王只是其中结果。
故此,学佛需要降心、住心,目的是“离相”。
东靖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控制驾驭六根之门,让心不再攀附沉溺感知讯息。从而止息烦恼,保护自心这个大王,认识自性运作。
感恩大哥开示
东靖
法是人心动念而建立的有形无形的全体过程。构成这个过程(法)的因素是相。相是由我的觉受感知而有的我的观点。下面试图说下我的理解。不足及不对的地方,希望老师与同修指正。
比如说,上午我心里起动走去放生的念头,最后我把鱼儿放回了大江,这整个过程,比如说:我拿钱、买二十条鲫鱼、到江边、诵三皈依、放回江水。就形成放生,也就是法。
这个法(放生)是源于我的心动念而产生,只是一连串的际遇互动,原本是中性的。它没有好、不好,应该怎样、不该怎样,或功德大、功德小。赋予这个法(放生)各种定义的,是我的心。
同样这个心,如果在不同的时空环境或心境下,对法(比如放生)的定义就会不同,由我的觉受感知而有的、我的观点也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所以说,法(比如放生)只是中性,它只是际遇互动、世事原貌。它由我们的心、缘起而生。是故说:诸法无自性,唯心说有无。故说:诸法无我。
因为明白,诸法无自性,诸法无我。我们对于一切我的观念不再执着,心不再滞留在我的观念,是名心无染污、清净心。
誉睿回复东靖
法是空性的,是心念的生灭,本质并不存在
誉睿回复东靖
心识不断生灭,推动这个过程叫法,法和心是连在一起的。境遇中性(本质也空)比如“下雨”是“中性”的,出门需要打伞,推动这个的过程是心,心识不断生灭的过程叫“法”,表现出来的形式叫“相”
东靖回复誉睿
是的。法是空性的,是由心而推动。但由心推动的法,它并非没有的不存在,并非断灭的空。只是如幻而已,名观诸法究竟如幻。
我们不是否定世间诸法万相,只是不执取、滞留于诸法万相。亦是运用一切法,而不再滞留一切法。
可能,这个就是,佛法般若智慧所说的空性,与断灭空的区别吧。
誉睿回复东靖
心动的过程就是法,打个比方:发动机点火连续运行,汽车可能行驶,也可能不行驶,但只要发动机点火就构成法,不是非要行驶起来才形成法。
阿菩
感恩轻心哥哥
将心,法,相三者的关系捋的非常清晰。
心生万法,万法唯心。
人“心”起心动念构建的有形无形都是“法”。心动则法生
相,是构成过程的种种因素。
所有能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相。
当心攀附在这个感知,就是攀缘,着相也。
我想喝咖啡,于是搅拌一杯咖啡☕️。咖啡非常美味(这是感知到的相)
如果因为咖啡美味,喝完还是念念不忘,喝不到就难受。就是滞留于这个感知。着相了。
将此例子推及到生活中,就发现凡是一滞留,就会有烦恼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杀生、放生是相。
禁欲、纵欲是相。
食肉、食素是相。
世间法、出世间法是相。
佛法、外道是相。
地狱、极乐是相。
娑婆、净土是相。
浄、秽是相。
二元对立就是相,一理圆融,万法皆通,学觉是修心、静心、降心、住心,不是学滞留于相。
黄晴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这么说学佛者不需要吃素吗?
誉睿回复黄晴
佛陀并无教导众生应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只教人放下执着,一切都不要执着,吃与不吃随缘即可,放下非要吃什么,不吃什么的执着吧。
一禾
人心动念而界定出某种觉受或行为的过程叫做法,构成法的内在因素称为相,通过相可以看到法的构成,从而明白推动法构成的心。
比如建一座房子,地基处理,材料选择,结构建造,浆砌,装饰等等行为和构思的过程最终建造了一座房子,这个过程的集合叫做法,而地基处理,材料选择,结构建造,浆砌,装饰等等元素就是相,透过相可以看到心建造房子的构思,心可以构思出选址的不同,材料选择的不同,风格的不同等等,就是万法唯心。
看到房子,就能看到建造房子的心。明白相只是心的呈现,就不应执着在相里打转,明白了心的运作机制,通过降心住心,认识自性运作,明心见性,离相解脱只是结果。
闻鸡起舞
感恩轻心哥哥法布施
我做一锅粥,用水淘米,锅中放入水,在插上电源,这个起心动念的有形无形的整体过程叫“法”构成过程内的条件,水,米,电源叫“相”
法和相,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上,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看清楚自己的心是怎么运作的,滞留法,相上就会为人生带来烦恼,反之运用自如,经历过就放下,就可以自在快乐。
Handsome轻心 (作者)
换句话说我们修行,究竟是修什么?修心。
如果网上有人教的只是具体方法,这就是“说相”,不是“说心”。
星明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太酷了!哥,您說到底了!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星明
初哥、初姐,你说够未?
你是否正在追星?
星明回复Handsome轻心 (作者)
噢賣God!星星相惜呢~妹妹我以後不敢!決不敢
神我
说的很棒。对极乐世界的看法有误解
静若水
由人心起心动念建立的有形无形的过程,是“法”。
构成过程的因素,是“相”。
法由心生,法由心建立和运作。
没有心,法、相无从成立。见法即见心。
学佛是学习认识自心,而不是研究法、相。修行,是修心。
世事现象都是由心而生的法、相,本质是空,没有客观存在,是人心界定及赋予个人感觉。
着相是将心缔造的法、相,当作客观存在而攀附滞留。
离相,即不再攀附滞留,安主诸法无生的实相。
静若水
感恩轻心哥哥运用浅白易懂的例子,分享出心、法、相及心、自性的关系,受益匪浅。
Najin丶笑忘
师兄每篇文章包含的信息都很多啊,看了两遍之后感觉还有不少需要领悟,并且还要在生活中继续实践、修行。感恩师兄分享
杨柳岸晓风残月
那佛经中“心” 是如何定义的?心 是体验感觉或者思维记忆?自性是佛性的别称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回复杨柳岸晓风残月
抽时间研究我的文章,应该会帮到你,句句有血有淚,分文不收,有緣就看。
影视汪
讲的很好!
影视汪
以作者水平平时已脱离着相之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