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佛前是不断的发现之旅
- 佛法并非为世间另定基准,更不是社会另外存在的道理,佛法只是教人认识自己的心,这是万象之源。
- 经历不同阶段,也有可能出现不同层次的开窍。
换言之,用平实一点说,所谓的开悟只是不同程度的开窍,也具不同层次的“明心见性”内涵、不同升华。
直至有一天,到达了“开窍至极”大彻大悟,便成就“佛陀”。
人人于成佛只是经歴着各种不同层次之“发现之旅”,所经歴只是因应各种“条件磨合”而得出不同之发现,犹如每次下雨水量也不同,当中并无高低之分,尽管壤成旱灾、水灾,也是剧情呈现,不必比较。
千万不要把“开悟”二字神格化,开悟就是开窍,开窍只是开启了不同程度的启发,直至成佛之前也必须经历了数不尽的开悟。
(按:为了开窍,必须恒持“六度波罗蜜多”,进入临界点,便开启不同程度之发现)
恩师传承:“开悟没有难易,迷悟只差一个观念。”
- 万法唯心,困难与容易只是人心界定,属“意根、五蕴”运作,而六根、五蕴是“法”,皆唯一心所统摄。
- 如果误以为法以外存独立具体的“困难、容易”~(法)来等待我们承受,这就潜台词认定“法具有自主性”,已经落笔打三更,违背“诸法无我”,此乃“心外求法”,违背“波罗蜜多paramita”,曰:“外道”。
为了使“开悟”二字更务实表达,改用“开窍”字眼,成佛前是发现之旅,这样修行人就会有信心及务实了。
~《轻心》
《三法印来破除迷信占卜的真相》
《三法印来破除迷信占卜的真相》 – 道人心 http://madhyama-marga.com/wz/1992.html
评论区
Handsome轻心 (作者)
换言之,用平实一点说,所谓的开悟只是不同程度的开窍,也具不同层次的“明心见性”内涵、不同升华。
直至有一天,到达了“开窍至极”大彻大悟,便成就“佛陀”。
人人于成佛只是经歴着各种不同层次之“发现之旅”,所经歴只是因应各种“条件磨合”而得出不同之发现,犹如每次下雨水量也不同,当中并无高低之分,尽管壤成旱灾、水灾,也是剧情呈现,不必比较。
千万不要把“开悟”二字神格化,开悟就是开窍,开窍只是开启了不同程度的启发,直至成佛之前也必须经历了数不尽的开悟。
Handsome轻心 (作者)
恩师传承:“开悟没有难易,迷悟只差一个观念。”
无意间在看到一个惊世骇俗的说法:人只要接触”成就者”身边,就能把自身执着减轻消失了?看到这个说法瞬间,我险些被当场石化,因为他是在彻底误导大众陷入迷信。
人们如果听了他的,都窝蜂去找”成就者”,坐等一下就“开悟”了,都不须经修行修心的过程,这不是在导人“开误”吗?唉
修行是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不断的修正自己心的过程,也就是逐渐开窍的过程。亦即开启自心智慧领悟,落实在生活,从而,烦恼逐渐止息。
Handsome轻心 (作者)
万法唯心,困难与容易只是人心界定,属“意根、五蕴”运作,而六根、五蕴是“法”,皆唯一心所统摄。
如果误以为法以外存独立具体的“困难、容易”~(法)来等待我们承受,这就潜台词认定“法具有自主性”,已经落笔打三更,违背“诸法无我”,此乃“心外求法”,违背“波罗蜜多paramita”,曰:“外道”。
Handsome轻心 (作者)
大成就者~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如果祂的无穷六种神通可以把因果凭空消失,相信今天就不会有三恶道及天灾,而且众生亦不需要修行。
《传承》
“传承”,就是“传授与承受”之意,必须“双向配合”,而“心”就是指所传之法其实“无形无相”,无法凭现世“度、量、衡”来表达,离一切“文字、声音、表象”的,所以叫“密”。
佛法上传承真义只是踏实的引导,将如来教法栽种在人心识里,这是“传授”。
人心将如来教法激发了自身本能,救助自己,这是“承受”。
简言之就是“传授”与“承受”之意,曰:“传承”。
中土禅宗第六代祖师《释慧能》法师说:
佛佛唯传本体,
师师密付本心。
现代大意指:“诸佛都只是教人见自本性,而诸师都是教人以明白“心”作为切入点来领悟”。
《灌顶》
“灌顶”是古时继成皇位加冕之仪式已有,世间有许多解释,例如古时印度皇朝将皇权交付下一代君主时,就会行一个“灌顶仪式”,象征“权力转移”,跟“佛法灌顶”意义相似。
佛法上交付的不是权力,而是交付修行之“般若及三密”之修持诀窍,而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prajna paramita ”。
《加持》
佛陀如何教,人就如何做,这才是“如法”,借有相法,入无相境,“念佛、持咒、诵经”并不是教人“祈福、庇佑、破灾难”,而是来认识自己,破除自心无明与执着,开显本有之大智慧~“般若”的深层意义。
佛法之“加持”的真实义就是……
外在“加予”力量。
内在“把持”力量。
如此才构成“加持”,所谓力量其实是一种智慧讯息。
真正的“传承、灌顶、加持”,并非指特定某人拿一壶水在人头上洒,完全不是任何场合、仪式、人物的形式上主义。特别一提,密法从来也并不是西藏独家代理,社会人士经常把西藏挂钩,这是迷信。
“密”是代表“不会任意公开、难以解释”的内涵之意,希望以上文字为阁下带来启发,共勉。
Handsome轻心 (作者)
容易与困难只是法,属于“五蕴”作崇,万法唯心,怎会有一个独立的容易与困难来等待我们去接触?
Handsome轻心 (作者)
等待外来的人来协助,再界定困难与容易,这不是心外求法吗?不是外道吗?
Handsome轻心 (作者)
学佛必须一丝不苟,否则一子错满盘街落索。
是的,难易只是他自心界定的法。若因为不明,而导致被法相迷团团转,此谓心外求法,正是外道。亦是违背三法印诸法无我之教导。诸法(比如难易)本无自主性可言,因诸法唯心所生。并不存在一个客观的难易,等待我们去接触。
学佛要先明白"万法唯心",难易只是自心界定。而开悟也是靠自己,不是靠大人物加持,释迦牟尼佛也是在菩提树下独自彻悟的,身边又有什么大人物可加持开悟呢?
Handsome轻心 (作者)
哪怕你要去大小二便,都要靠自己啦,所以有很多事情说话表达似是而非,何谓大成就者?
大宝法王算不算?
六祖算不算?
有人帮你,代表你会接受帮助嗎?
Handsome轻心 (作者)
面对异性不会倾慕,只此代表不喜欢异性~没有爱情诉求。
部份老人家面对病痛、部份精神病患者面对失去理智,也一样没有爱情诉求,但也不见得有任何优势可言。
失去身体的性功能反应,只意味是残障表现~没有肉体诉求。
部份老人家面对病痛、部份年青人面对性无能、性冷淡,也一样没有性欲诉求,但也不见得有任何优势可言。
如果说来说去只懂得着眼在“情欲”多寡与否之领域中团团转,而不明白人生有无数领域需要面对,并非只得“情欲舞台”,更只把佛法修行界定为失去情欲,只意味完全不明佛法核心,更低估了佛法存在价值。
面对际遇而不滞留,既不排斥,亦不攀附,随遇而安,随缘尽心,尽心随缘,问心无愧,才是真正高手,叫“禅定”。